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挽歌与纪念》以其巨大的形式空间和丰繁驳杂的表达意象深受读者青睐。《挽歌与纪念》是诗人阎志在多年文学积淀后精心打磨出的一部反映个人心路历程、反思时代变迁的长诗作品,诗中有个人成长史的描写、精神逃离与回归的重塑,有现代性的反思,也有诗人对诗歌艺术形式与结构的匠心独运。在回忆过去、反思当下、追寻未来的诗歌基调下,《挽歌与纪念》表达了更加多元化的声音诉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陶潜《挽歌诗》三首,是凭籍了魏晋佛教“三世”神学想象才得以突破我国千百年来的《诗》《骚》传统,于现实人生之外另辟出一“幽冥”鬼世界来。抒写其前所未有的奇思妙想,使之成为了千古绝唱的浪漫主义杰作。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通过元春省亲、贾府寿辰庆典、节日合族团聚等大事及平常儿孙晨昏定省、孝敬父母、侍奉祖宗等生活细节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清朝封建宗法制的孝悌文化。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北京人》是贵族雅文化的一曲无尽的挽歌,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是在鲁迅所谓的几乎无事的悲剧里,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中,悖论式地展现一种文化优雅又惨烈的悲剧景观。优雅,如果仅仅徒有其表,内核却是无可救药的怯懦、颓废、生命的彻底浪费,或者只是极端的自私,那么这种文化注定而且必须被弃绝。真正的优雅,则是博大的温情、宽容、坚忍和关爱,对生活本身的满腔热爱、朦胧憧憬、深刻眷念和执著守望、无限留恋。  相似文献   

5.
从《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无论行文、遣句,还是撰写诗词,大到篇章结架、艺术构思,他都是从审美角度深思熟虑的。那么该部小说在"写法"上到底摆脱什么旧套,与先之人情小说有何不同,有什么独到的艺术创新,这是文章中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雷雨》和《金锁记》都表达了对旧时代女性生活、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描绘了她们的爱与恨,为她们谱写了一曲悲歌,一曲挽歌。而作者曹禺和张爱玲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出身、早慧、敏感,这一切又成就了他们。  相似文献   

7.
关于《红楼梦》的创作主旨自古以来争议颇多,作品开篇提及的"大旨谈情"、"实录其事"最能说明《红楼梦》的创作本意,这一指导思想,一方面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诗缘情而发"这一创作理论的尊重,用真情实感成就了作品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因在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成功饰演贾宝玉这一重要角色,欧阳奋强红透大江南北,他塑造的宝玉被人们奉为不可超越的永恒的经典。然而,就在《红楼梦》引起全国轰动之时,在一片盛赞中,年仅24岁的欧阳奋强却没有顺势成为大红大紫的天王巨星,而是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般看尽繁华,毅然选择了淡出荧屏,飘然远去……  相似文献   

9.
《边城》的整个旋律是由和谐不断向变奏演进 ,“三层次均衡和谐”的边城最后土崩瓦解了。《边城》与其说是一只悱恻动人的爱情牧歌 ,不如说是一只悲切哀婉的风俗挽歌。  相似文献   

10.
金斯伯格被誉为现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通过对其代表作——长诗 《卡迪什》的简要分析,从而论证他的诗歌突破了传统的艺术风格,以急流瀑布般的宣泄式的感 情抒发、随意的结构、色彩分明的画面,在思想和艺术上为美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茶是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孕育产生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本文通过剖析阐释《红楼梦》中“茶”的文化蕴涵,挖掘其传统文化意义,探究其在英译本中的不同表现,指出把语言现象与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会对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以及翻译研究的深入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肖东 《山西老年》2008,(3):18-19
电影演员孙道临和越剧演员王文娟于20世纪60年代喜结秦晋之好,当时,全中国几乎无人不晓《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和《红楼梦》中的"林妹妹"的这段姻缘。之后,两位艺术家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的47个春秋……  相似文献   

13.
北朝乐府歌诗中的鼓角横吹曲、相和歌、杂曲歌等各有其代表作品。横吹曲中的同源乐歌如《折杨柳歌辞》与《折杨柳枝歌》等,是多次改编再创作的歌诗作品;相和歌中的挽歌重实用,广泛使用在北朝贵族和皇室葬礼上;杂曲歌中的本事体歌诗《杨白花》,继承了西晋故事体歌诗情节曲折、敷衍史实的特点,更具表演性。这些歌诗展示了北朝歌诗在创作与表演方面均具独特风格,体现了文学创作与说唱表演的密切关系,为后代尤其是唐代歌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出版宗旨的定位,出版精品、服务读者,刊物特色三个方面去探析《读者》可资借鉴的成功的经验,以期开启思路,打破思维定势,找到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办刊之路。  相似文献   

15.
曾昭阁 《南都学坛》2007,27(5):49-52
《红楼梦》中,"顽石——灵玉"中心意象是构建全书审美意蕴和艺术结构的重要手段,它含蕴着中国古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审美理想。曹雪芹对这一意象创造性的成功运用,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终结性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是郭沫若三厅初期机要秘书、1948年11月去台的"东北作家群"重要作家孙陵晚年写作的回忆录,他在题记中声称"写来真切平实",并且得到了大陆学者的高度重视。根据考证可以知道,在《郭沫若》一章中,在回忆到《我的丈夫郭沫若》(署名佐藤富子)、郭沫若前往长沙的原因、郭沫若赴苏游历时的三千美金等问题时存在明显错误。由此可知,"写来真切平实"的说法与事实不符。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引用《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中的相关文字时应该多加小心,否则可能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60年代,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在日本改编后由"前进座"剧团数次公演,并在中日之间展开交流、讨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在战后日本民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学界好评.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在语言的空白艺术方面已经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它通过语义的多元、模糊、悖谬及反常组合,巧借修辞,动作描写的虚实相生,形象刻画的丰富意蕴,环境烘托的潜在信息,标点符号的标识等艺术手法,以实化虚,创置再创造的想象空间,在“空白”中寓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底蕴,进而增强了作品的召唤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委婉语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关学意蕴。受宗教审美观和封建等级观念影响,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死亡”有关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文学经典《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的罗列和分析,进一步认识、掌握委婉语的使用规律。《红楼梦》“死亡”委婉语有常规委婉语和非常规委婉语两大类。常规“死亡”委婉语主要受宗教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影响,而非常规“死亡”委婉语从心理接受层面分为感情疏远型、感情愤恨型和感情深厚型。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边城》以独特的审美视域和抒情笔调,展现了清新幽美的自然环境,和谐淳朴的乡土生活,善良美好的人情人性。这一牧歌式的文体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边城》结局突然脱离了牧歌的主旋律,急转直下奏出“死亡”气息浓厚的挽歌,落差形成了强烈的叙事张力,造成审美的陌生化效果。悲剧结局的原因既有乡村女性难以摆脱的宿命阴影,也折射出沈从文复杂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