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国金融监管旨在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与之相匹配的“强监管”政策表现为监管规范的数量、强度和密度的增加。由于监管的复杂性、重复执行和不确定性,商业银行的合规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减小。我国监管规范大多采取“一体适用”的模式,针对不同规模的银行作区分式和多元化的监管不明显。小型银行较大中型银行更容易因“强监管”而运营困难,情况严重时会在金融市场上寻求合并或进入破产程序,引发“小而不存”的问题。金融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小型银行对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小而不存”难题悬而不决将带来严重后果。转变现有资产定义模式为活动定义模式是克服路径之一;将具有衡量性的法律原则——比例原则应用于银行监管以解决“小而不存”难题是克服路径之二。  相似文献   

2.
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银行混业经营将成为必然趋势.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现状及国情,以银行为主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应是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理想制度选择.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可选择多元化的监管模式,用风险目标法对其资本充足性进行监管,同时设立内部防火墙和控股公司的集团援助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金融市场的有效发展,引导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对外披露内部的会计信息.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对于银行信息披露的监管尚不完善,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改变信息披露方面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时间里,对于会计信息监管需要在一些方面加以改善,来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4.
自巴塞尔协议将资本充足率约束引入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以来,资本约束监管成为银行安全性经营原则最重要的保障。商业银行在应对资本充足率约束时,更倾向于选择分母(资产)策略,利用监管规则漏洞进行监管资本套利。在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并不健全的背景下,表内资产出表成为监管套利的一个主要工具。表外业务在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的同时,降低了资本充足率标准作为审慎监管工具的有效性。为此,需要完善动态资本补充机制,制定表外业务项目披露的统一标准,有效管理表外业务风险。  相似文献   

5.
欧盟并表监管的立法与实践为我国提供了一套完善的、可借鉴的模式。然而,作为区域性立法,它生成于特殊的经济背景与法律环境中,除制度本身的细致规定外,它的有效实施更与欧盟银行业一体化的经济基础、监管规则的法律权威息息相关。因此,我国不能仅对规则进行机械性地移植,还须加强认识上的沟通、确立并表监管为我国银行监管法的法定原则、完善并表监管的配套制度,达成双边协定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会计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银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会计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在银行监管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会计报表数据是银行持续监管的基础,会计谨慎性原则同银行审慎监管在理念上一脉相通,银行监管的重要指标实质上是财务比率的演化.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不断加速,2006年我国的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发布了39项新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新会计准则中与商业银行密切相关的内容众多,这些都将对银行监管带来重要影响,需要监管部门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普惠金融,实现了对传统金融市场的有效补充.然而,融资型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多样,监管部门和理论界对其分类界定不清晰,一方面导致监管空白、P2P平台风险事件频发,另一方面造成目前针对互联网金融"一刀切"的监管现象.提出分类监管是解决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困境、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鼓励互联网金融市场创新的有效措施.首先,提出应对融资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实施新分类标准,并基于平台的业务实质、平台承担的违约责任和受托义务以及平台的风险特征,将融资型互联网金融划分为中介型、平台型两类机构;其次,基于金融监管理论,结合功能性监管和行为监管方法,提出对平台型、中介型的融资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并提出对中介型互联网金融需加强资本监管、对平台型互联网金融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对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母国监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跨国银行业的系统风险不断增加,仅仅依靠一国的单一监管已不足以防范金融风险并确保银行的稳健经营。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不同形式备有其法律特性。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和国际金融监管实践,对跨国银行集团及其海外分支机构的法律监管应以母国的并表监管为核心,在母国监管当局和东道国监管当局之间建立持续性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开放银行监管框架是应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客观要求。以数据可携权为基础的法律架构、竞争机构主导的监管协调机制、严格的第三方准入规则、持续更新的开放API标准以及完善的消费者保护规则是英国开放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立足于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法制的现状,借鉴英国经验,我国开放银行发展宜采取鼓励型监管模式;定位于促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目标之实现,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主导的监管协调机制;引入“白名单”机制加强对第三方准入的监管;制定和细化金融数据共享的数据标准和安全标准以实现降低交易成本和防范风险的双重效果;通过完善授权规则和信息披露规则、明确数据泄露时的责任分担原则、采纳互惠共享条款等,平衡开放银行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利益、银行利益和第三方提供者的利益,全方位构建数据导向的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0.
银行业监管机构、税务机关和会计立法机构围绕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规则问题一直存有争议,这导致实务操作者产生困惑。此种困境乃是我国会计及金融法规与国际接轨的必然结果。美国金融市场上证券监管机构与银行业监管机构近二十年的权力斗争导致这一问题沉疴多年:一方面,会计规则定位失当,以致财务会计报告缺乏公益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银行监管规则过分依附于会计规则,使得监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不恰当地合二为一。这两重因素的叠加,导致关于银行拨备的争论愈演愈烈。严格界定会计规则和金融监管规则并分别予以改进,是完善会计法规和改进银行监管的治本之策。借鉴域外经验存有潜在风险,我国会计与金融法规必须以体现本土价值观的、科学的会计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为立法理念,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对规范经济秩序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中介机构,这一概念诞生于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因其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而广为人知。近些年“影子银行”在我国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金融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扩大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弥补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覆盖面的不足,但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本文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发展现状和形成原因以及其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际监管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资本监管对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长期盈利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选取2013—2019年165家中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对资本监管、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份推移,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变化较为平缓,利润效率波动幅度较大,利润创造能力普遍低于成本控制能力;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资本监管,可以促使资本充足的商业银行有效增加资本水平、降低风险承担,促进其稳健经营,但对资本不充足的部分小型银行在短期内影响不显著;商业银行适度增加风险承担有利于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提升,银行效率提升又使得其有意愿进一步加强风险承担,在资本监管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效率存在相互影响的机制;银行规模、资产收益率和GDP增长率等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网络银行以其独特的优势,赢得广大客户和商业银行的青睐.近年来,网络银行在我国迅猛发展,但是网络银行的发展不可避免要带来一定风险.监管部门应该看到这一点,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建立健全我国的网络银行监管制度,有效途径是借鉴国外网络银行监管经验,转变传统的银行组织框架和监管方式,同时积极培养适应网络银行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稳健性的重要指标,资本充足率监管已经成为各国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应用计量模型对我国15家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管制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但与不良贷款率的负相关性并不显著,说明管制在降低银行风险方面的有效性不足。建议实行弹性资本充足率监管,完善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探索将外部监管转化为内部约束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机构准入监管是保证银行体系安全的重要预防性制度安排。在实行银行机构准入审批制的国家 ,银行监管机构在颁发许可证过程中会面临信息不对称困境。这种信息不对称状况损害了监管效率 ,为此必须设法解决银行机构准入监管中的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监管效率下降。本文将主要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约束下的银行机构准入监管效率的降低 ,并提出通过建立银行机构准入许可证拍卖制度来化解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监管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6,(5):106-110
现行的商业银行分类监管"唯身份论",惯有的历史问题与现实监管缺陷存在明显的时代不适性与监管负效应,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分类标准。从现行的分类监管框架出发,变革分类监管思路,坚持可行性原则设立分类标的,按照动态性原则定期调整等级,遵循差异性原则制定监管政策,依照导向性原则保证监管有效,进而重新界定分类监管标准体系,形成纵横交汇的网状监管构架,推动金融监管体制创新改革。从而推动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银行监督管理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两极多重化"体制是美国银行监管最突出的特点.这对转变我国金融监管观念,加强监管机构间的协调,防范金融风险,培育健康发展的金融市场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情势使国际金融监管模式进行检讨和改革成为必然。跨国银行并表监管已经纳入巴塞尔委员会、欧盟、美国及香港监管当局最为重视的监管建设之一,国际社会已逐渐形成共识:在并表基础上的母国全面监管原则。我国银行业不断改革和发展,客观上要求构建我国跨国银行并表监管体制:借鉴国外立法,结合我国监管实践,从监管银行机构类型、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监管国际合作与跨国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并表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新金融业态下互联网融资行为正成为创新我国投融资和普惠金融发展的最典范融资模式。文章以“互联网+众筹”融资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众筹行业服务中小企业融资与互金业务发展需求,分析了虚拟金融产品属性交易风险、系统传染性及其发展困境,提出确立众筹金融激励相容监管理念。文章注重发挥政策指引和规则导向作用,阐述了完善我国众筹金融发展秩序与监管规则的优化路径:应调适金融安全保障为前提的均衡互补发展秩序;建构宽严相济为目标的政策指导和立法规则;完善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的三方主体责任机制;健全项目前端监管为标准的风险管控体系,最终构筑适度调整与自我调适相结合的众筹金融创新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0.
银行监管在一般监管原则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这主要是源于银行风险的社会经济危害远远大于一般企业。为了防止监管腐败、提高监管效率,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在博弈过程中必须建立战略监管关系。具体地讲,就是必须把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纳入一个系统考虑,综合采用监管的正激励和负激励,寻求系统稳定运行。本文从银行监管的发展、战略监管关系的内涵与构建、战略监管关系下的银行内部监管意识的建立等方面展开银行监管与战略监管关系构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