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切实加强党的信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和加强党的信仰建设 ,事关我们党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党的现实信仰状况有喜也有忧。根据信仰本身的特性 ,加强党的信仰建设 ,一是要从信仰的认知性和科学信仰的真理性出发 ,加强全党的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 ;二是要从科学信仰的现实性出发 ,注重解决“四信”中后面的“三信”(即信念、信心、信任 )进而确立第一个“信”(信仰 ) ;三是要从信仰的具象性出发 ,加强信仰教育的“实化”和“物化”。  相似文献   

2.
讨论青年信仰问题,不应当将问题全部归咎到青年身上。信仰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其症候是在具体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要探讨和解决问题,必须分析其背景。青年要拥有信仰,必须有一个切实的着力点。应注意到关于信仰内涵的诠释和分析是一个关键,应当让信仰首先意味着精神自觉的力量,而后才谈及具体的内容。而关于信仰与利益、信仰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梳理,也是青年拥有信仰的两个重要支撑,必须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凯城 《中华魂》2004,(8):50-53
复信章一程同学: 你好。看了《中华魂》编辑部转给我的你的来信,感到所提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很有探讨的必要。我认为,一些青年朋友之所以有那些想法,主要是对信仰与人生的关系缺乏认识,未能认清树立正确的信仰对人的一生特别是青年时代的价值。 人为什么一定要有信仰呢?信仰在人的生活中究竟有哪些作用?我认为,至少有以下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4.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公民宗教信仰问题的基本政策。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这种教的或信别种教的,一律加以保护,尊重其信仰。今天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将来也仍然采取保护政策。”这项政策的涵义是: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这一政策的实质,就是要  相似文献   

5.
论法治信仰     
法治应被信仰,这是实现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主导观念。本文从法治信仰的观念价值、法治信仰的价值构成、法治信仰的表现等三个方面对法治信仰进行了分析,认为法治信仰不同于法律信仰;教育是培植法治信仰的可选择手段;法治信仰的目的是要建立法治自由。  相似文献   

6.
论人生信仰的确立、保持与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的确立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也是个体对其所遇到的各种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认识和选择的过程。信仰的确立有多种途径, 恩格斯提出的三种途径有很丰富的理论内容。要保持住自己的人生信仰, 需要做许多工作并借助许多社会条件; 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取得信仰上的一致, 并形成一个稳定的信仰团体; 需要有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作背景力量。信仰危机可以由一个人特殊的生活境遇和人生道路引起, 也可以由整个社会或时代的大气候所引起。人生会在新的信仰需要下确立起新的信仰, 这种新的信仰既可能是一种全新的东西, 也可能只是原来信仰的重铸  相似文献   

7.
经济制度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及其实施机制组成,企业社会责任方面问题的根本原因要从企业家的价值追求、商业信仰、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方面探求。企业社会责任非正式制度诱致性变迁的四个特征是需求主导、自动自发、路径依赖、难以移植。企业社会责任非正式制度诱致性变迁的路径需要找准逻辑起点、落脚基点,把握好过程支点。逻辑起点是修复文化断层,接续社会责任的文化传统基因;落脚基点是形成企业家群体共有的信仰和责任价值观;过程支点是企业、政府、社会三方力量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信仰体系或传统信仰方式,民间信仰其内容纷繁复杂且根深蒂固。民间信仰出自于本土,毫无疑问是宗教发展坚持中国化方向的最深厚土壤和须臾不可或缺的营养与水分。因此,深入体会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宗教发展要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精神,似有必要把民间信仰事务及其治理层面的法治化问题给予清晰的梳理。越是传统的,越需要对法治化的适应。对于民间信仰及民间信仰事务的法治化管理工作而言,如何更好地适应法治中国、法治化社会,尽快提高民间信仰事务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无疑是当代中国宗教及其信仰方式演进更新的一个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周新城 《中华魂》2017,(12):6-8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就形象地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人民有没有信仰,是关系到国家有没有力量、民族有没有希望的大事。我们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有了这样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有了这样的长远奋斗目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国家自然就有力量,民族自然就有希望。  相似文献   

10.
认识水平与实践水平分离;理想信仰结构不尽合理;重功利讲实际的价值取向突出,对远大理想和精神价值 的追求较弱;个体情感色彩浓厚、理性思考不足;这是长期困扰我们的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有效性缺乏问题。社会价 值观的多元分化激烈冲突;大学生人生实践活动与水平的有限;理想信仰教育阶梯的倒置;都对这些问题有重大影 响。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目标定位要准确;教育内容设定要合理;教育方式方法要创新。  相似文献   

11.
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大学生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要从大学生道德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法律信仰四个层面加强信仰理论研究,以及依据主体性人格生成规律塑造大学生信仰世界健康的人格体系.  相似文献   

12.
无神论在人类实践中日益得到证实,从而成为以科学为代表的人类健康理性精神的普遍特征。近年来,科学无神论思想在我国企业员工群体中的影响也有所增强,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多数企业员工认同科学无神论,但其中信仰有神论的人数比例高;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方式多样,但企业员工的认知途径单一;部分企业员工信仰无神论,但信仰情况复杂;民企员工认同科学无神论的人数少于国企员工。因此,深入调查企业员工科学无神论信仰状况,为寻找企业员工坚持科学无神论信仰的对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即科学的理想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解决重大问题的迫切需要.每个共产党员要胸怀崇高理想,立足本职工作,牢固树立事业的成就感,以平凡而伟大的业绩为实现崇高理想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现实的、崇高的信仰,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处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双重境况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严重的挑战。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是我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的统一。今天强调信仰重建,旨在反思我们以往在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失误。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恢复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精神信仰底蕴,以达成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铸。  相似文献   

15.
法治信仰是现代法律信仰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充分信任和法律制度的自觉遵从。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建设提供了价值指向,要以“五个坚持”为指导,营造有利于法治信仰生成的政治环境。从法治信仰的心理机制来看,人民群众在对法治价值有了初步认可后,便在价值体验的催化下形成法治价值观,继而在科学公正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过程中坚定法治信念,实现法治信仰的升华。要引导全体人民拥护法治、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和捍卫者,在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治宣传等实践中大力推进新时代法治信仰建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它代表了人类信仰发展的方向。在当代,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中亟待加强的一个环节。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着教师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信仰教育内容枯燥单一、以及外部消极因素制约等诸多问题。针对现状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优化教师队伍、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相关部门要巩固网络阵地,从而使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驱力。而现在 ,公众法律信仰的虚无已日益突显。“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因此 ,要想把法治精神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必须努力去寻找法律信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 ,珠江三角洲人的信仰价值观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逐渐出现了信仰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向。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和骨干力量的中共党员、民主党派人士、领导干部中的大多数人仍然表示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而年轻人有一半以上则表示自己没有信仰 ,这说明 :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靠事实来说话 ,另一方面 ,必须加强对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守住这个阵地,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化"。本文将从信仰心态的三要素(信仰认知、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入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化"的形成过程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虽没有西方那样激烈的宗教冲突和信仰论争,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信仰精神和信仰概念。儒家的许多范畴都包含有信仰的涵义,它们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揭示出信仰的完整内涵。“信”体现了信仰的执著精神,“忠”体现了信仰的献身精神,“敬”体现了信仰的行为外观,“诚”体现了信仰的精神境界。尤其是“诚”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信仰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信仰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