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常态下,技术合作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重点研究政府能否通过财政手段有效引导企业提高产学研合作。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研发投入、政府支持对企业产学研合作意愿作用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研发投入显著提升企业产学研合作意愿;(2)研发投入对企业产学研合作意愿存在显著门槛效应,政府直接资助超过门槛,促进作用减弱;(3)中西部地区门槛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引导企业产学研合作需注意资助方式和资助地区。  相似文献   

2.
文章聚焦于"企业如何借助外部研发伙伴力量促进企业突破性创新"这一研究问题,以中国241家制造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探索了不同类型的研发伙伴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以及正式独占性机制和非正式独占性机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等科学型研发伙伴的合作互动强度越高,对企业的突破性创新的正向影响越强;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价值链研发伙伴的合作互动对突破性创新也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的非正式独占性机制正向调节外部研发伙伴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关系,这说明企业从合作创新中受益的程度取决于自身采取的创新独占性机制的类型和强弱.  相似文献   

3.
企业在研发投入、研发合作和创新产出等环节的不同表现,可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银行的放贷意愿。政府通过科技金融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如果能了解银行的真实意愿,则政策的制定会更有针对性.本文利用2008-2015年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数据,对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合作和创新产出与银行贷款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对于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增加会减少银行贷款,而专利产出增加能加大银行贷款.  相似文献   

4.
2009年创业板市场的成立是为了促进高新企业的自主创新。本文对14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了高管薪酬、研发支出和企业价值之间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高管薪酬、研发支出、企业价值之间相互都为正相关关系,但高管薪酬与研发支出、研发支出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强。最后根据回归结果,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与联盟知识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提炼出认知因素、风险因素、能力因素、成本因素和制度因素等五个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并将高校联盟知识创新绩效的评价分为隐性绩效和显性绩效,并设计了实证模型及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本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6.
专利研发生态系统涉及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基于后发企业为主导种群的视角,将专利研发生态系统中的后发企业、其他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个利益主体纳入分析框架,构建博弈模型。系统稳定性分析表明:后发企业的研发收益及其让渡,研发成本,与其他主体的后续合作机会及合作研发外收益与成本等是影响博弈理想稳定状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知识流动的视角,从知识溢出、企业吸收能力、社会资本3个主要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构建产学研合作网络绩效的概念模型,实证分析和验证这3个主要因素对于产学研创新网络绩效的影响及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溢出、企业吸收能力、社会资本与合作绩效存在着正的相关关系;企业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存在着正的相关关系;社会资本与企业吸收能力存在着正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具有内在的联系。文章在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验证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论证了共性技术研发主体具有较高的共同度与较大的投入外部性,需要具备高竞争性与稳定性的合作网络。制造业共性技术的理论研究,应当从复杂系统的网络治理出发,嵌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在研究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网络中各主体的选择与判断基础上,设计共性技术合作的网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构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1995~2003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研发情况。同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研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运用因子分析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探索性构建的基础上,以山东省143家创业型企业为样本,分析了新产品在是否采用合作研发的不同情况下创业型企业创新绩效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研究机构邻近、行业协会邻近、上下游企业邻近、信息调整作用、技术关系、研发经费投入、企业和行业的侵权水平以及行业集中度等因素对创业型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了显著的作用,而新产品是否采用合作研发战略、高校邻近、同业邻近以及外溢技术的调整作用等没有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逆向技术溢出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投资与母国企业竞争力提高之间的互相影响会不断增强。借助经典R&D溢出回归模型,测算了1982-2008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国内研发存量及对外直接投资所吸收的国外R&D资本溢出,探寻对外直接投资溢出的R&D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值得肯定的是,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存在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技术提高有积极作用。但是,国内R&D资本存量是国内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自主研发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2.
经常账户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是内部失衡,特别是内部结构失衡的外在表现,其源头是金融市场效率差异下的企业投资行为的不同。文章首先通过构建生产性投资与创新投资对产品市场均衡影响的理论模型得到:当融资约束导致生产性投资发生变化时,产品市场因受到生产投资边际产出以及R&D投资等影响而导致经常账户失衡;其次,通过门限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生产性投资与创新投资两种不同类型的投资对经常账户的影响不同,R&D投资要比生产性投资更具有持续性,因而一国政府应该合理分配生产性投资和R&D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在R&D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实证研究中,R&D资本存量是必不可少的变量之一。测算R&D资本存量需要确定初始R&D资本存量、折旧率、价格指数等相关参数。在合理设定上述参数的基础上,采用永续盘存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R&D资本存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近年来各地区R&D资本存量的分布趋势大致未变,但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在扩大,而中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差距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基于本地的研发投入所形成的自主创新;二是基于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吸收及消化所引发的二次创新。在明确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机理,并分析在对外直接投资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过程中吸收能力的影响基础上,选取2003-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在L-P模型中加入技术吸收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获取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溢出的交叉项,通过实证检验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的技术创新;我国东部的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中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其技术创新能力则具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广东和福建与外资企业处于竞争合作关系的本地企业为调查对象获取样本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存效应、情报效应和合作效应对本地企业吸收能力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不同行业、地区和自身研发投入情况下本地企业这三种外溢效应的差别和联系各不相同。最后,根据对实证研究结论的探讨,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合作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辽宁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还未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投入主体和需求主体,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不够充分,学研机构的研发活动缺乏市场导向,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以及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有待加强等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建立产学研全面协同合作机制,是指要实现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协同,也就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协同合作。通过各个主体的协同,使产学研合作在实践层面上发挥应用的作用,推动辽宁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开展大学科技园与跨国公司R&D中心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总结以往大学科技园与跨国公司R&D中心合作的经验教训,旨在为我国大学科技园与跨国公司R&D中心合作提供可参考借鉴的途径、方式和相关政策。研究表明,大学科技园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代表世界最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进入大学科技园开展研发合作十分必要,既符合国际发展潮流,又符合大学科技园自身研发需要。我国大学科技园与跨国公司R&D中心合作具有可行性,国内各大学科技园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科技园与跨国公司R&D中心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已形成了6个基本运行模式。认真总结大学科技园与跨国公司R&D中心合作的经验,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并针对合作中的问题,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供应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大学科技园与跨国公司R&D中心的合作更加深入地开展,对大学科技园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极大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7—2009年连续披露研发投入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高新技术上市公司R&D经费投入强度、R&D人员投入强度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R&D经费投入强度明显不足;随着R&D投入的增强,其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越明显;R&D投入强度与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股东获利能力部分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期较短;R&D投入强度与公司的技术竞争力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科技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驱动者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研究开发的重要参与者,科学评价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在分析国内外新区科技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研发投入、研发基础、研发效益和现代科技四个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并通过实证分析说明评价系统的可靠性;根据评价系统测算出现阶段雄安新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通过与成熟新区科技企业的比较,发现其短板和不足,力图为决策者科学合理评价、管理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