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伟大的凝聚力为举世所瞩目。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早已在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和时代的重大研究课题隆重推出,则应以广东省政协、广东省社联、广东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于1990年12月举办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为开始。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们选择了这个题目,希望通过系统的研讨,对‘什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何以中华民族有如此强韧之凝聚力’、‘如何继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我们希望从厘定‘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科学范畴起步,然后逐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专题研究以及比较研究和发展研究”,“开辟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的研究领域”。这个学术讨论会的近百名与会者,以及提交的数十篇学术论文,正是力图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拓荒工作的。我们在这里选载了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以广角的瞥视方式介绍给读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会议将是一幢宏伟建筑的引人注目的奠基。  相似文献   

2.
以“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1992年12月9日-12日在中山市举行。这次会议,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系列研讨的第三次大型学术会议。兹述要如下: 中华民族精神是近年来海内学者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次讨论会以前,大陆学者对“中华民族精神”大致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歧义主要在于是否应从优劣两面去审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否同时具有精华与糟粕这样的两重性?民族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是否也应归入民族精神的范畴?从本次讨论会的论文和发言来看,与会学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大体趋于一致。尽管表达各有不同,但都倾向于民族精神应理解为“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为多数人民所信奉”,而且“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民族文化的主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这种凝聚力,涉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我们既然立意要开拓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就势必要逐步明确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其研究方向。这次会议,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题,就试图从长远出发,从根本出发,揭示今后研讨的基本线索和主攻方向。下面,我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1)这是一个具有内在因果联系和完整统一性的主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这一完整主题的出发点和前提,“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则是基本的落脚点和归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赖以生发形成的最重要的基  相似文献   

4.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使我们伟大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极其重大的战略任务。一方面 ,无论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最终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还是顶住霸权主义压力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都要求中华民族具有更为强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 ,当前和今后国际国内某些复杂的因素 ,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侵蚀性甚至破坏性。比如 ,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行“西化” ,“分化”中国的战略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 ,都会对我们…  相似文献   

5.
由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山市政协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组办的第三届“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2月8日至12日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名流200余人,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进行了深入而联系实际的热烈探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凝聚力无疑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中华民族大群体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尽相同的时代表征。秦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封建生产方式的运动呈上升趋势,中华民族凝聚力迅速发展。但是,历史进入宋元明清以后,社会存在不同了,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失去了前进的势头,封建统治一步一步衰败下去。这个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状况如何?是发展了?还是停滞不前以至倒退了?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史研究中需要揭示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组合。并实现了新的发展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租佃制的推行,商品经济的活跃  相似文献   

7.
<正>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2月9日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的温泉宾馆举行.这是开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系列研究活动以来的一次空前盛会.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大陆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安徽、山西、湖北、四川、甘肃、新疆、广东)和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的学者、名流、新闻工作者20人.全国政协副主席、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领导人林若、郑群、杨奎章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相似文献   

8.
广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自1990年12月召开首次学术讨论会以来,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其间1991年开了两次小型的专题讨论会,1992年1月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并正式成立了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报》多次载文发表看法,《学术研究》开辟了专栏,《开放时代》也发表了有关文章。目前,这一研究的影响正在扩大。这一课题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且涉及的面很广,包括诸多领域,诸多学科,因而研究起来也就具有多方面,多角度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几次会议所反映的情况来谈谈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9.
我们发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的讨论,不是偶然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翻开我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历史,中华民族虽然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但始终百折不挠、威武不屉,保持着伟大民族的形象。这正是我中华民族内在的巨大凝聚力的体现。为了寻求、延续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少仁人志士曾经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的凝聚力很强,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很浓厚,这在世界上是得到公认的。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人去到那里,那里就出现“唐人街”、“中国城”,中华文化就在那里落地生根。在西方世界,处在西  相似文献   

10.
<正> 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很值得深入开掘的学术问题.由于对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还没有现成的结论,而我们时代的伟大实践又急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如何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和把握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这种凝聚力,涉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我们既然立意要开拓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就势必要逐步明确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其研究方向.这次会议,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题,就试图从长远出发,从根本出发,揭示今后研讨的基本线索和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 以“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十二月九日开幕,历时四天.这次研讨会同过去两年来两次大型讨论会比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会议参加者的广泛性反映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课题确实具有凝聚中华儿女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作用.这次能拔冗到会的,不仅有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甘肃、山西、新疆、上海、广东的学者,还有来自台湾、新加坡、香港的来宾和学者共约200人,可以说是盛况空前.他们千里、万里而来,抱着共同的目的和愿望,就是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为了中华的振兴.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民族凝聚力的定义已有了多种提法,如:“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合力”。“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精神问题”,“中华民族精神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素质和品格。”等等。然而,这些提法仍然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描述性定义,而非逻辑研究方法的通过结构性分析揭示概念  相似文献   

13.
由广东学者发起并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系列研讨,取得了许多个人瞩目的成果。肖君和先生撰写的论著《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其中的力作之一。该书作为探寻中华民族灵魂的王卷本大型学术专著《华魂》第一卷,共24万字,已于今年5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肖著的最大特色,在于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层结构作了系统的探索。作者在“序”中提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实体”,是一个“个别事物”,这一观点是深刻而有独到之处的。因为,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认定为一个“实体”和“个别…  相似文献   

14.
由张磊、孔庆榕主编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学》这部佳作的问世,是对一门正在兴起的新学科的可贵探索,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新硕果,极为值得祝贺和赞赏!这部佳作在理论建树和学科创新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自从广东郑群先生首倡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以来,已有十年之久的历程,除了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文,还出版了有较大影响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等专著。相较而言,这部《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更具有新学科的本色。主要表现在: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提出和分析了中华民族凝…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在当代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点.我们应当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瞻远瞩,探讨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新的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共东莞市委和市政府、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等7个单位联合主办的“建国50周年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6月9日至11日在东莞市举行。到会的有广东省、北京市、四川省、安徽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的学者、来宾共15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90多篇,现就论文及发言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特征有的学者概括为以下6点,即:1、以邓小平理论为凝聚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关民族精神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项重要课题。近二、三年来研究民族精神问题的论文不断面世,据不完全统计,自1988年至今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的直接论及这一问题的文章就有70多篇。不少学术刊物还专门辟栏目对此展开讨论。如《浙江社会科学》(原《探索》)的“民族精神与伦理建设”栏目,《山东社会科学》的“关于中国精神的讨论”栏目,《学术研究》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专栏,《哲学研究》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哲学探讨”栏目等等。一些出版社也纷纷组织出版有关民族  相似文献   

18.
凝聚力,革命事业胜利的保障与基础。凝聚力说来似乎抽象,其实不然,它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是形象化的具体存在。在中华民族求独立求解放的艰苦卓绝斗争中,它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和作用。正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中唱的那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国内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致认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经典文献。笔者近来结合国内理论界发表的大量论文,反复学习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论述,认为“三个代表”不仅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大思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不断巩固执政地位的纲领性文献;同时也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和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全面振兴的实质所在。首先,“三个代表”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前后约1100年,在中国历史上称做“汉唐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确立到蓬勃发展的时期,是汉唐帝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方面空前强大的时期,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缔造出现崭新局面的时期。本文旨在对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状况、发展原因和历史局限性作个剖视,这对我们认识和掌握中华民族凝聚力运动和发展规律或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