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共理性、公民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谐的价值观念与和谐的行为方式,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与公共意识。文章旨在从公共理性的维度,以培育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群体为核心,对公民教育做一政治学的思考。在阐述公共理性基本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该文认为公共理性对公民教育的价值定位、逻辑思维以及评估具有基础性的规导作用。要实现公共教育的根本目标与功能,就需要以公共理性为指引,积极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和意识文明的培养,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为文明有序、均衡和谐之社会的构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公共生活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个人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共秩序、公共利益、价值共识、公共精神越来越重要。公共精神是人们以利他的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对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公共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发展民主政治、抑制腐败的强大力量,是提高社会公德的时代呼呼。培育公共精神,需要鼓励公民投身公共生活实践,重视教育在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为公共精神的推广提供外在保障,同时要加强公职人员公共精神的培养,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之一,但这种精神却不会像"理性人"的利益观念一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形成。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为涵化公共精神提供了平台。它对于公民的责任意识、法治精神、公德意识、参与意识和志愿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孕育、熏染功能,而这些意识和观念正是公共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时代课题。公共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公民公共精神的现代生长,就难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为了响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强音,我们必须了解公共精神在不同历史时空中的表征。通过对公共精神生长的历史考量,不难发现,公共精神的生长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在其生长发展体系中,公共精神的历史进路是:在自然社会中的蛰伏与异化,在政治社会中出现“病态的狂热和虚妄”,在公民社会中回归“理性和真正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公共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分析目前我国公民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以及公共服务不足存在的问题和突出矛盾,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公民公共需求,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公民形象是公民品德、操守的外在反映,是公民全部言行构成的公众评价,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窗口。公共精神对公民公共主体意识形成的要约,公民在公共活动中体现的教养,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以及在公共活动中践行的礼仪规范都将成为公民形象塑造的要素。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公民意识,建立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志愿组织以其内涵的高尚的志愿精神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在公民精神培育、创造社会资本、提供公众参与平台等方面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对公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有效建构应当立足于人性进行分析.在人性角度上对公共精神进行界定,人的公共精神源自于人性中天然存在的公共性成分,弘扬公共精神是人性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公民出于人性发展的需要,具有对其公共精神发展的强烈诉求,而通过积极培育公民公共精神以回应公民诉求,是我国政府理应承担的责任.实现公民公共精神的有效培育需要我国政府采用三种路径,以实现公民人性得以发展和完善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公共精神是指公民个体或社群在现代公共生活形态中所具有的超越自身狭隘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既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重建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需要。青年大学生作为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人群,却普遍存在公民知识不足、公民技能缺乏、公民品性有待修炼等问题。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应着力促进自觉反思,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激发问题意识,厘清学生的公共价值观念;加强多元整合,促进学生的公共精神建构;拓宽公共空间,加强学生的民主实践锻炼。  相似文献   

10.
公共价值是公民在公共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理性的价值理念。美国公共价值的塑造关系到公民社 会的构建与发展,但随着大批移民的涌入,个人主义危机的出现,公共价值塑造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美国公共价值塑造过 程中,以公民教育为突破口,坚持包容原则,强调公民道德的培养,从而取得极大成效,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 盾的解决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公民道德建设是重要的精神基石。目前,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公民是民主国家中拥有公民身份的人。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身对其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教育活动,以使公民获得对社会主义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公民意识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理念,中心任务是培养公共理性,宏观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民间宗教的语言主要通过它的符号系统来表达。在城镇化农村中,民间宗教的符号系统构建了一套隐性的、非正式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为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促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对城镇化农村的发展稳定,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它的过度发展则容易形成特定利益集团,可能控制村民精神,对城镇化农村的正式权威产生挑战,从而影响农村稳定。妈祖信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确处理民间宗教的语言与城镇化农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还有利于农村的和谐治理。  相似文献   

14.
弘扬公益精神倡导公益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倡导慈善公益活动,建设公益中国,是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要跟进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做法,创新慈善公益思路和举措,建设培育公民意识的基础工程,倡导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工程;构筑国家政策法律的配套保障工程。  相似文献   

15.
公民精神是社会成员基于公民身份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所应具有的品性、能力与资质,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范畴.公民精神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民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学校、社会、政府三方面共同进行.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公民责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公民责任重大,需要公民积极参与。通过分析公民社会的公民责任与国家责任、公民权利的关系,提出做宪政公民,不断提高公民和德、道德等素质。同时创造以人为本,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完善教育体系等外部条件,促进和谐社会形成,最终有利于公民。  相似文献   

17.
在水权交易中提高公民参与的力度,契合民主社会发展之需要,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益博弈是公民参与水权交易主要动因,社会讯息互动、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参与精神等的缺失是当前制约公民参与水权交易的现实困境,因而今后应着力进行公民参与的多重建构,具体可在水权交易中引入公共参与的概念并对之进行具体体系构建,从法律和精神两个层面出发,通过全局体系构建模式完善公民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