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现代性=西方性”,“现代化=西方化”,这样的等式在近两百多年的“现代化”争论中占主导地位。但在今天,“西方现代性”正在失去其普遍性的地位。“多元现代性”理论问世后开始强调现代性的多种形式。但是“多元现代性”理论有其弱点和局限性:弱点是现代性观不明确,局限性是认为现代性发源于西欧。本文提出了新的现代性理论,这一理论将解决“多元现代性”理论的缺陷,并将这一新理论称为“现代性的历史多层构成论”,简称“多层现代性论”。  相似文献   

2.
三秦文化源于炎黄、形成于周秦、成熟于汉唐、衰落于宋元明清。三秦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和地域文化的特殊性相交融的产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以农耕文化为共性表征。然而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由盛而衰的历史境遇造就了三秦文化敦本务实的根本精神和怀旧保守的致命弱点。审视三秦文化的当代变迁,以求更好关照时下三秦的文化命脉,为三秦发展寻求文化共识。  相似文献   

3.
<田七郎>是<聊斋志异>中描写现实生活的名篇,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它赞颂了田七郎、武承休之间同休戚、共患难的朋友之谊.田七郎、武承休是普普通通的人,具有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他们的友谊也就有着令人遗憾的不完美性,因此,也就更具有普遍性.<丹青副>是刘清韵根据<田七郎>改编创作的传奇剧本,与<田七郎>相比,它的人物增多了,主要人物的性格更丰满了,场面气魄更宏大了.  相似文献   

4.
《田七郎》是《聊斋志异》中描写现实生活的名篇,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它赞颂了田七郎、武承休之间同休戚、共患难的朋友之谊。田七郎、武承休是普普通通的人,具有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他们的友谊也就有着令人遗憾的不完美性,因此,也就更具有普遍性。《丹青副》是刘清韵根据《田七郎》改编创作的传奇剧本,与《田七郎》相比,它的人物增多了,主要人物的性格更丰满了,场面气魄更宏大了。  相似文献   

5.
关于辨证法范畴的普遍性,人们通常仅仅理解为特殊中的共同,其实普遍性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仍不无遗憾之处。分析黑格尔在普遍性问题上的得与失,既是理论的要求,又是实践的需要。一、具体普遍性和抽象普遍性黑格尔在批判抽象的普遍性的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普遍性。他认为,“普遍性”就是“指  相似文献   

6.
以康德的审美普遍性为代表,揭示了审美普遍性存在的理论基础,即审美无功利性、审美共通感和美的理 想。审美的阶级性、专家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审美普遍性所遭受的现代挑战,这些无疑是对审美普遍性的 补充和发展,而不是否定。同时,审美普遍性还对前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普遍性是一类事物的本质一般,它包含有特殊性于自身之内.普遍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有抽象普遍性和具体普遍性两种形态.抽象普遍性是以不完全的形态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普遍性,它是思维抽象所标示的内容;具体普遍性是以完全的形态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普遍性,是多种抽象普遍性规定的综合,它是思维具体所标示的内容.本文澄清了对抽象普遍性和具体普遍性的涵义以及二者关系的一些不正确的理解,阐述了人的思维只有从抽象普遍性达于具体普遍性,才能使思维具有完备的客观性和彻底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自由主义治理的重要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巩固中起着重要作用。形式普遍性构成了自由主义法治的突出特点,马克思在肯定形式普遍性具有的积极价值的同时,又揭露了自由主义法治以普遍性的形式遮蔽了它维护私有财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实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以分工和价值形式理论论证了自由主义法治具有形式普遍性的现实经济根源,批驳了从意志的角度分析法的普遍性的观点,提出要通过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方式消除自由主义法治存在的物质前提,在借鉴吸收自由主义法治形式普遍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法的形式普遍性发展为实质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从孙中山到蒋介石,都对援助韩国独立运动作出过重要贡献。但国民党自身的弱点严重影响了它援韩作用的发挥。国民党的派系矛盾与韩国独立运动各党的纠纷相交叉,狭隘的亲疏标准代替共同抗日的政治标准,以及在“统一”口号下的力量兼并等,都给国民党二十余年援助韩国独立运动的光荣史增添几页灰色的记录。提供援助的中国与接受援助的韩国临时政府间在1944年后关系的调整,主权意识的尊重,在国际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弗雷格在其残篇《论逻辑的普遍性》中探讨了思想的普遍性问题,他引入了带有单个字母的辅助语言作为研究普遍性思想的桥梁,普遍性思想的结构分析及其真值条件是弗雷格未完成的内容。普遍性思想的构成部分都是不满足的;普遍性思想的真值条件可以通过理解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关系而直接把握,一阶量化理论是理解弗雷格残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波特价值链设计出由知识管理主要活动(包括知识审计、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吸收、知识保护与知识应用)与辅助活动(包括知识领导、知识协调、知识控制、知识组织、知识测评)组成的知识价值链,并对知识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管理从价值活动划分标准、价值活动种类与范围、竞争优势来源、核心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与知识的利用程度、价值活动的协调机制、价值链扩展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建议企业采取诸如执行系统化知识审计、建立战略联盟、开展知识协调、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加强组织学习、建立知识型组织等策略来实施知识价值链管理。  相似文献   

12.
IT外包中客户—承包商间的知识转移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但知识转移过程和机理尚不明确。为揭示组织控制机制对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机理,构建了组织控制机制与知识转移的关系模型。模型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内化3个阶段,研究组织间控制机制(合同灵活性、关系规范)和组织内控制机制(知识共享机制、知识整合机制)对知识转移过程的联合作用。以中国承接IT外包的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80家IT接包企业中的员工数据为样本,应用多元层次回归方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合同灵活性和关系规范正向影响组织知识获取;知识获取与知识应用、知识应用与知识内化间均显著正相关。此外,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机制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明显,知识共享机制促进了知识应用,知识整合机制增强了知识内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异质性知识整合促进了新兴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新兴技术知识网络在创新过程中呈现出跨界融合趋势。基于知识层级和知识行为,分析新兴技术跨界融合过程中知识演变机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虚拟现实技术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跨界融合趋势推动网络中的知识元素数量不断增加;不同知识群的知识行为有所不同,核心知识群承担了主要的知识搜索与吸收行为,引导知识群的层级衔接作用较强,对外搜索行为较突出,扩展知识群的非核心性明显。通过知识跨界搜索、知识吸收存储、知识融合重构三种知识行为,提高了知识网络中知识存量和知识水平,使得整体网络知识状态获得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企业中由产品知识创造代理引起的创新决策权配置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在深入分析产品知识体系和产品知识创造维度的基础上,研究了始于个人默会知识的组织知识创造机理; 在明确技术创新与产品知识创造的关系后,进一步探讨了组织知识创造的代理问题,并基于此揭示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创新决策权位置的关系。研究认为:由于产品知识体系由核心知识、辅助知识和外围知识构成,产品知识创造既有改善产品核心知识或辅助知识的功能维度,又有将默会知识转换为形式知识的默会认知维度; 个人默会知识始于其为解决问题而检索相应知识所形成的知识集群,其基础是默会知识集群; 默会知识集群在个人优化产品功能的努力中不断默会地融合和重塑,最终形成作为SECI模型起点的默会知识; 产品知识创造是创新的离线决策阶段,由于默会知识难以转移、产品知识创造过程难以复制和转移,创新效率的高低与产品知识创造代理的组织层级位置密切相关; 有效率的技术创新应当考虑将创新决策权向知识主体或知识创造主体转移; 创新决策权转移的最佳位置取决于知识创造的代理成本及缺乏知识或知识创造下决策有效性所导致的成本之总和。  相似文献   

15.
组织知识创造研究强调默会知识向显式知识转变的核心环节,然而这一环节的前提是默会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以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说为切入点,认为默会知识有分析性和综合性两种,分析性默会知识向显式知识的转变本质上是将蕴涵于相关显式知识之中而又不为意识所意识到的知识发掘出来,而综合性默会知识向显式知识的转变本质上是认知主体在其显式知识结构中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与推演规则,并据此推演出相应的默会知识。组织知识创造所涉及到的默会知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能转变为显式知识。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转移情境的知识转移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从知识接受者的心理层面将知识转移成本的概念界定为知识接收者自身感受到的知识接收、寻找、或者吸收的难度。其次,提出了在个人层次的知识转移中,知识的隐含性,知识距离,物理距离和职位距离以及信任是影响知识转移成本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文献分析及理论演绎得出知识隐含性、知识转移双方的物理距离或职位距离与知识转移成本成正相关关系,而转移双方的知识距离、接收方对转移方的信任则与知识转移成本成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实践社群为对象, 利用进化博弈方法, 综合考虑实践社群知识流动过程中的知识重组、知识集聚、成本损失、组织制度、社群成员知识期望等, 构建社群成员知识转移的得益函数, 对社群成员的知识转移行为进行博弈分析, 探究实践社群知识流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结果发现:社群成员的知识收发能力、社群成员知识转移的知识集聚效应、社群成员知识转移的激励奖惩机制、知识转移成本、社群成员知识的异质性、社群成员个人期望等是影响实践社群知识流动的因素, 可从这5个因素着手提高实践社群知识流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认知心理学认为长时记忆知识体系中包含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为提高元认知策略使用水平,学习者需要将其陈述性、程序性知识转化为条件性知识。只有当这种转化在大脑中达到自动化程度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使用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SECI知识创造模型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Nonaka关于知识的分类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知识创新SECI模式所存在的不足:首先是通过可表性和易表性对臆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区分与实际过程不符;其次是知识创造不一定是一个四阶段依次螺旋上升的过程,指出了Nonaka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分类标准是动态的,模糊的不利于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效区分,因而不利于对知识创造过程的研究。据此提出按是否已表的标准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SECI知识创造机制模型的改进。将融知创新巴和共享转移巴引入SECI知识创造机制模型,多样化了知识创造过程,而原SECl只是其中一个特例而已。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知识的实在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根本价值上讲 ,知识不是为自身而是为人的实践而存在的。教育知识的实在化 ,就是把教育知识变为新的教育实践。客观真实性使得教育知识取得了实在化的资格 ,但要真正地实在化 ,还需要求助于教育者 ,他们是教育知识实在化的实际承担者。教育知识的实在化 ,在操作意义上 ,是教育知识从静态走向动态、从思想形态走向行动形态的基本运动。具体表现为 :1 教育知识以传播或认识的方式被教育者理解、掌握 ,这是教育知识的类机械运动 ;2 教育知识在教育者的头脑中转化为观念 ,这是教育知识的心理运动 ;3 教育者把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这是教育知识的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