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中存在“凝固化”现象,即凝固化地使用有限的几个称谓语应对不同的语境。调查发现大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的4个特点:拟亲属称谓语使用频率高;女性社会称谓语缺位;对青年人用“喂”或者无称谓频数高于中老年;“女士、同志”这两个社会通称在大学生中不流行。  相似文献   

2.
衣服通称的形成及其地域分布的成因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地区对衣服的通称不同,这些通称的词源义域也不尽相同。衣服通称义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单音词作通称。2、单音词组合作通称。3、单音词的组合逐渐凝固。4、双音词通称。这四个阶段正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完整历程,但从目前的共时分布来看,这一历程还在进行当中,这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同时又跟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汉语称谓语是语言交际的基石,它不仅是启动正常交际的钥匙,而且为能否成功交际定下了基调。准确得体地使用称谓语也是语言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经常会遇到称谓语缺位的现象。它是社会结构的变迁、语言伦理观念更新以及社会文化制衡等诸多深层原因在语言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使用零称谓语是在称谓语缺环的情况下采用的最主要补偿手段。零称谓语是社会交际的需要,有其存在的空间,它随着社会的需要产生、发展乃至消亡。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喜剧小品已走过30余年,其语言策略随社会生活的变迁发生了重大改变。喜剧小品语言策略与社会生活的共变可分为5个阶段:娱乐稀缺时代小品登场与小品语言的"缺位"、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小品传统修辞的继承、社会流动的增强与小品语码的混杂、社会的转型与小品语言的"颠覆"、社会生活的泛娱乐化与小品语言的"狂欢"。走出当下喜剧小品的语言困境离不开语言生存环境的改变与健康语言生活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中英语泛读教学存在的缺位现象已影响着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改变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的缺位现象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是语言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本质要求,是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无疑,给泛读教学一个恰当的定位,课时保证,以完成《阅读训练》教材为基础,扩大阅读量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语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语言的研究不能脱离语言使用的环境。本文将委婉语置于其产生和使用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委婉语这种语言变异现象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民族、文化等背景及语言使用的交际语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言语交际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家庭责任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责任。然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部分家庭责任承担意识也出现了缺位的现象,如表现为行为监护权的忽略等。造成家庭责任缺失的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家庭教育的片面,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环境对家庭的影响及受教育者个体对家庭教育的排外,同时,家庭教育独立于学校和社会之外,家庭与学校社会相互脱节也是造成家庭责任缺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文章对语言中歧视女性与歧视男性作了比较,并指出了性别歧视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
在希腊神话中,众神生活在一个“分工发达”的社会里,与发达分工相对应的是一个较为高级的文明社会。然而,不少神祇(包括英雄们)却依旧兽性十足。希腊神话中的文明性与诸神的高度本能性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是希腊神话中的伦理缺位现象,伦理缺位是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之手使然:命运的“在场”及其不可逆改性,必然导致伦理失缺、本能膨胀。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社会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在英汉亲属称谓形式中的字词使用上也有所体现。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英汉亲属称谓形式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分析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讨论了对待语言性别歧视的态度。对于建立宏观社会语言学语言性别歧视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称谓”具有稳固与流变的双重特性,能够体现时代的脉动,具有很强的社会观照价值。汉语称谓以亲属称谓为基点,包括宗亲亲属称谓、姻亲亲属称谓、亚亲与仿亲亲属称谓,此外也有名号、职阶等非亲属称谓。汉语称谓体现有浓郁的亲情色彩、厚重的宗族意识、执着的等级观念、流变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对英汉称谓语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必然有所反映。东西方由于受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有着不同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语言上也有相应的体现。笔者透过中西方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来探讨英汉姓名称谓语、亲属称谓以及社交称谓中的敬称和谦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语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属称谓是亲属关系的名称 ,亲属称呼是亲属接触时所用的口头称呼 ,两者在语义特征和适用范围上都有不同。维吾尔族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大约有两种 :一是原形转称法 ;另一种是改形转称法。维吾尔语亲属称谓转化成社会称呼的根本原因是初层权利和义务的扩展和次层感情的扩展  相似文献   

14.
英汉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人际称谓系统中的姓名称谓、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指称称谓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5.
亲属称谓系统是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藏语称谓系统作为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四川康区的藏族亲属称谓所表现出的特点反映了当地藏族的家庭结构及社会习尚。  相似文献   

16.
亲属称谓词是亲属制度在语言中的反映。借词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蒙古语亲属称谓词中的汉语借词反映了蒙、汉两个民族在婚姻家庭层面上的影响特点。从语言、文化和婚姻的角度可以说明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借入特点。  相似文献   

17.
《红岩》中称谓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岩》中的称谓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和保护性“策略”,业缘关系的“同志”称谓具有支配地位,血缘关系称谓则被严重边缘化;这种称谓结构实质上也是新时期语境下的重建。对其称谓进行人类学和社会学解读,可以反映出该作品的时代、社会特征及其被“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汉语称谓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语称谓语与中国古代宗法思想的渊源关系,以及宗法思想中的尊卑有序、家族中心、贵和尚中、家国同构等特点在汉语称谓语中的表现。同时,分析了汉语称谓语对宗法思想的反作用。最后结论为,当语言文字带有极强的宗法制度色彩时,无疑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汉俄称谓习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交际中 ,称谓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 ,恰当的称谓至关重要。本文通过俄汉称谓的对比 ,目的在于使交际的双方在言语交际中选择恰当得体的称谓 ,克服由于不当的称谓给交际带来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详细叙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亲属称谓体系 ,论证汉语亲属称谓的第一个显著特征 ;第二部分通过现代汉语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亲属称谓的比较 ,论证汉语亲属称谓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第三部分论述形成汉语亲属称谓两个显著特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