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阐述了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及其孩子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的原因.同时从相反角度阐述了"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且不易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作者在介绍了国外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举措后,针对我国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提出了一些适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汉语拟亲属称谓系统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积淀,一直是翻译的难点.从跨文化的角度,在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理论框架下分析语境对拟亲属称谓英译的制约,并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使译文有效体现拟亲属称谓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语境顺应论不仅可将拟亲属称谓翻译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而且也为翻译研究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称谓语与文化之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与文化密切相关,是一种显性文化形态。文章通过用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对英汉两套称谓系统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揭示它们与文化之间存在的种种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有关拟亲属称谓的差异源于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本文从社交指示语的角度,结合译例分析,阐释汉语中拟亲属称谓的语用功能及其英译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家庭教育中的"父亲缺位"现象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主要阐述了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及其影响,在分析其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适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衣服通称的形成及其地域分布的成因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地区对衣服的通称不同,这些通称的词源义域也不尽相同。衣服通称义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单音词作通称。2、单音词组合作通称。3、单音词的组合逐渐凝固。4、双音词通称。这四个阶段正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完整历程,但从目前的共时分布来看,这一历程还在进行当中,这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同时又跟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亲属称谓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有着很大的差异。《红楼梦》中包含了繁复的亲属关系称谓,因此本文拟就《红楼梦》作为例子,利用称谓、文化及语用原理对亲属称谓的翻译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中英语泛读教学存在的缺位现象已影响着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改变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的缺位现象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是语言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本质要求,是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无疑,给泛读教学一个恰当的定位,课时保证,以完成《阅读训练》教材为基础,扩大阅读量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性质的差异、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对中西方英汉称谓语的影响,以期增进人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语人际称谓中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际称谓是理解一个社会的人伦关系,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一把钥匙。英汉语人际称谓的基本特征有不同。前者呈社会性、个体性,后者呈亲属性、群体性。因此有必要将英汉语人际称谓中的文化特征加以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英汉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人际称谓系统中的姓名称谓、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指称称谓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以汉语称谓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语称谓语与中国古代宗法思想的渊源关系,以及宗法思想中的尊卑有序、家族中心、贵和尚中、家国同构等特点在汉语称谓语中的表现。同时,分析了汉语称谓语对宗法思想的反作用。最后结论为,当语言文字带有极强的宗法制度色彩时,无疑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对英汉称谓语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必然有所反映。东西方由于受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有着不同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语言上也有相应的体现。笔者透过中西方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来探讨英汉姓名称谓语、亲属称谓以及社交称谓中的敬称和谦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重新界定,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称呼语可以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及姓名称呼语三大类。称谓语同称呼语的差异体现在:(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语性。称谓语和称呼语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相似文献   

15.
“赋”字的本义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方法,后来演变成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关于“赋”、“楚辞”、“辞赋”等的称呼,一直比较混乱,说法不一。“辞”与“赋”究竟是一种文体还是两种文体,它们的源流究竟如何?我们认为,“辞”源于诗,而后又演变成为“赋”,它应是一种文体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并且与《诗经》有着十分密切的借鉴和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交际环境的开放和生活观念的转变,称谓语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夫妻称谓,新世纪以来,"老公""老婆"成为流行于视听媒体上的一对主要称谓语。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老公""老婆"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随着说话人的角色、社会特征和说话场合等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情况,其在视听媒体上的流行热度,不符合社会各群体的实际交际语感,因此它们不可能代替原有的夫妻称谓模式。  相似文献   

17.
海南汉语方言姑姨舅类亲属称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上的海南话、儋州话、 话、军话和迈话等汉语主要方言 ,其姑、姨、舅类称谓 ,无论是父母的同胞还是其配偶 ,都同伯叔类一样严格区分长幼 ,而且父方母方共用同一称谓。这不仅与汉语北方类型大相径庭 ,而且与汉语南方类型也差别很大 ,然而却与岛上非汉语系统的黎语、临高语和村话相同。这种情况是由于受岛上非汉语诸语言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8.
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详细叙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亲属称谓体系 ,论证汉语亲属称谓的第一个显著特征 ;第二部分通过现代汉语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亲属称谓的比较 ,论证汉语亲属称谓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第三部分论述形成汉语亲属称谓两个显著特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亲属称谓词是亲属制度在语言中的反映。借词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蒙古语亲属称谓词中的汉语借词反映了蒙、汉两个民族在婚姻家庭层面上的影响特点。从语言、文化和婚姻的角度可以说明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借入特点。  相似文献   

20.
茶党运动是美国国内民众发起的一场旨在反对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医疗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政府决策的民间社会运动,主张缩减政府规模、压缩政府开支、降低税收、弱化监管。其政治诉求的理论表现在:强调美国政治活动应限定在美国宪法的范围,追求经济自由与追求个人自由同等重要,对于不同于美国民族的主张采取抵触和排斥态度。美国社会的民粹主义传统,以及茶党政治诉求尚未实现的状况,决定了茶党运动将继续影响美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