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新发 《南方人口》2001,16(2):63-64
广东省统计局发布了广东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第一号公报。广东省普查总人口数为8642万人,其中广东省户籍人口7473万人,户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75%,比上世纪80年代末下降1.95个百分点,增长率的降幅大大超过O.4个百分点的全国平均水平,增长速度居全国之首。同时广东省城镇人口比重比1990年上升18.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18.9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目前,无论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扩大的严重问题。 据有关方面统计:二十年代,世界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1950年占28.10%,1975年上升到40.1%,到1981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已增加到41%了。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估计将增加到50—60%。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950年为71个,1960年为115个,(人口是294.6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人口计划生育的现状和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全国城市人口5765万,占全国总人口54167万的10.64%;至1995年,城市人口34752万,占全国总人口121121万的28.85%。46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了约4倍,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了约18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75%),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35%)。但是城市人口计划生育状况对全国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当时的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是不断增加的。到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开始加速,并在60年代达到高峰。自从1950年以来,世界上85%的新增人口都产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预测的中位方案,一个世纪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比重将由现在的76%上升到88%。  相似文献   

5.
2001年,深圳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指标,全市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2.05%。,自然增长率为10.32‰,计划生育率达98.55%,与上年同比分别下降1.1和0.62个千分点,上升1.01个百分点。全市流动人口持证率为92.45%,已婚育龄妇女查环查孕率为90.14%。  相似文献   

6.
城乡人口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城镇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由1953年的13.26%,上升为20.6%。说明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工业化的程度还是很低的,工业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国市、镇建制规定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养老保险的多层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与环境养老保险多层次理论是应对世界人口老龄化及各国养老基金严重短缺问题而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在我国尤为凸现。(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比较严重。从1982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由7663万增加到1·26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7·64%上升到10·1%。从2000年到2010年,老年人口将由1·32亿增长到1·73亿,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10·31%上升到12·54%。从2010年到2040年,老年人口比重每年平均上升0·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数从1·73亿上升到4·09亿,老年人口比重从12·54%上升到26·53%,人口老龄…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城市化进程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加快,目前,世界城镇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3,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已居80%以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的总体水平较低。1990年我国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虽然比1982年的20.6%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但仍然属于低水平国家。同时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的差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化二元结构表现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非农化和城镇化是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问题。本文用广东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有关资料,对1990年“四普”以来广东人口非农化与城镇化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广东人口非农化与城镇化的特点 1.人口非农化速度加快,城镇化速度相对放慢 进入 90年代,广东经济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特别是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的推动下,广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了高速有效增长。1980~1990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3%,而1990~1994年则达到了20.2%。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很快,三次产业比重由1990年有26.1:39.9:34.0转变为16.4:50.4:33.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的发展给人口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人口非农化进程加快,人口城镇化也不断得到推进。1990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1477.31万人,1995年增长至2035.37万人,增加了 558.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同期由23.51%提高至 29.77%,上升了 6.26个百分点。1990~1995年平均每年递增6.62%,比80年代的4.  相似文献   

10.
资料     
近20多年,拉丁美洲人口平均每年以2.6%的速度剧增,成为世界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 据泛美开发银行公布的数字,1981年拉美总人口达3.54亿,比1960年增加近1.5亿。与此同时,城市人口集中的趋势进一步发展。196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49.7%,到1980年上升到66.2%。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由1950年的7个增加到1980年25个。墨西哥城已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有1,400万人,达到了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中国1987~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分别考察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9%,劳动年龄人口中最具生产力劳动力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7%;其次,测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1987~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4.69%,同时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中国人口红利窗口将会关闭;再次,利用分解分析研究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增加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1982年和1990年的两次人口普查中,都对人口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登记,这为研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本文利用普查资料试图对中国的就业问题进行一些分析。1中国人口在业程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也最丰富。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1990年7月1日,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为6.79亿,占总人口的60.01%。与1982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增加了1.28亿,比重上升了5.l个百分点。按国际上的常用标准计…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深刻变化之一就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人口向城市的集聚。1800年全世界人口之中还只有3%是城市人口,本世纪初这一比重达到15%,现在全世界已有40%的人口居住于城市之中。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是很不  相似文献   

14.
从十九世纪末到现在,苏联城市人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这一时期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的分化,大量的破产农民流向城市。从1897年到1913年俄国人口由1,840万增加到2,850万,几乎增加了55%。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5%上升到18%。第二阶段从1913年到1922年。这一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俄国国内革命战争,城市人口大量流入农村,尤其是象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些大城市人口大大减  相似文献   

15.
城市,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以来,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变化。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束缚,早期的城市发展十分缓慢,尽管有个别城市在兴盛时期曾达到过百万人口的规模,但在世界总人口中仅占微小的比例,且数量极少。十八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的兴起 蒸汽机、纺织机械和钢铁冶炼技术等的发明与运用,使社会进入了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时期。工业在城市中的积聚,从农村吸引了大批的人口,城市人口开始逐步增加。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约为2,930万人,占总人口的3.1%。一百年之后,城市人口增加到22,4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上升到13.6%。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城市数量逐步增多,规模日趋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迅猛异常的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苏联的老年人口状况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苏联和其他工业国家一样,人口已趋向老化,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快速上升。根据1975年及最近的资料所知,1975年苏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战前翻了一番,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苏联总人口的9%,比同期西欧65岁以上老年人数占总人口的14%低五个百分点,比北美洲的11%低两个百分点。1975年以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慢。这是因为1975年以后的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是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期间低出生时期的那部分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率有所提高,但增加的这部分人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缓慢甚至几乎停止增长。但这只是暂时现象。苏联老年人口构成大部分是女性,性比例失调现象很突出。战后1955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数字所示,男、女两性人口之差为2,008万人。在30——50岁年龄段,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为4∶7。这批人目前已达退休年龄,全部进入老龄行列。  相似文献   

17.
都阳  王美艳 《人口研究》2020,44(6):20-34
消费需求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诸要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口年龄结构可能对消费需求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利用2010和2016年两轮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从生命周期角度考察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消费模式及其决定因素,并对老年家庭进行着重考察。研究表明,年龄不仅影响家庭人均消费数量,而且影响家庭消费结构。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年龄越大,家庭人均消费数量越少,与工作相关消费占家庭总消费比重越低,医疗消费比重越高。2010和2016年,老年家庭人均消费数量较年轻家庭分别低8.8%和22.5%;老年家庭的与工作相关消费占家庭总消费比重较年轻家庭分别低12.6和13.2个百分点;医疗消费比重则分别高7.4和10.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我省为2.5%)的计算机汇总的人口年龄构成资料,对研究自1982年以来,我省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是个具有代表性的对比资料。一、受年龄构成变化的影响,人口再生产仍呈增长趋势。自1982年以来,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87年7月1日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较,下降了4.80个百分点,下降幅度略高于全国。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虽然低于增长型的40%,但距离稳定型的26.5%还相差甚远。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表明计划生育工作对人口年龄构成产生了重大影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年下降,经济生活的改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这样,在人口年龄构成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加大。1987年甘肃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老年系数为4.24%,与全国平均水平5.50%相比,相差1.26个百分点。尽管目前甘肃老年人口比重不算高,但增长势头很猛。我们采用离散模型和按不同年龄组存活率预测了甘肃老年人口发展趋势(见表1):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的老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10年11月1日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1.78亿,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了1.1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87%,分别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提高了2.93和1.9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并且还将继续加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