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加以界定?这是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共产党以来的100多年里,信仰社会主义的人们经常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也是千百万人在努力实践的问题,似乎已不成什么问题了。因为我们早有经典作家们的论述和社会主义先行者们的界定为依据。然而,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进展.这一不成问题的事又成了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以单一性、独立性、不变性和不可见性来界说灵魂,把这个绝对的精神实体视为真正永恒的实在。他对身体的贬抑及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虽然体现了一种宗教性的激情,但也彰显了超越宗教性的高远的伦理意图和哲学目的,这就是确证人性的本质和尊严,强调人的存在的超越性、道德性和反思性。  相似文献   

3.
注重道德教育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重点,但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种种困境。文章在阐述"德育"内涵的基础上,从高校德育主体方面分析了现实社会实现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总结超越困境的途径,对高校德育工作起到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试论意志与人的超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是一个实体范畴 ,它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界定。马克思认为 ,人的本质是实践 ,而实践则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超越性 ,因而人的本质也可以说是超越性。本文试图从意志与实践的超越性、超越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来重新阐述人的超越性这一哲学问题 ,以此证明意志是人的超越性之维。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的问题,是青年马克思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在早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许多规定,这些规定的具体内容不同,借以规定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命题:1、“人是人的最高本质”;2、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命题到底哪一个代表了成熟的科学的观点,它们的关系如何?对此,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并存在着观点分歧的。本文拟对上述三个命题的基本内涵、内在关系及其方法论特点作一分析和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揭示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方法所起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张松 《东岳论丛》2005,26(2):128-135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最高意志活动 ,从来就是一种通过对存在的超越性追问来超出存在者整体之限制和束缚的自由之努力。而当哲学乃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认识这一点通过德国唯心论而成为哲学的自我意识的时候 ,自由本质问题就成了进行着超越性思考的哲学的核心问题。然而 ,任何超越性的思考 ,其所涉及到的都具有普遍必然性意义的存在者整体的根据本质 ,但自由在原则上却是个别化的事情。这个矛盾作为自由本质问题的基本难题 ,一直困扰着西方传统中的哲学思考 ,而处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固有传统中的庄子 ,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恰当地解决了这一根本难题 ,并因此而真正揭示了人类自由的根据本质。  相似文献   

7.
对修改在文章写作运作中的意义,古往今来并无根本分歧。然而,文章修改的本质是什么?修改文章的目的何在?以何者为要?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语文教育界并未得到解决。正鉴于此,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修改文章即修改思想”的论断,是其文章写作论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对语文教育改革意义非凡。一1946年,叶圣陶在《谈文章修改》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自己文章修改主张:“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善。想对了,写对了,才可以一字不易”。类似的表述,在他的文集中多次出现,贯穿在其写作论的始终…  相似文献   

8.
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在其起源语境中就遮蔽了文学的人文性、情感性、体验性、超越性等特性。文学本质问题要落实到文学的情感肌质上来探讨。摆脱传统形而上学,借鉴存在论哲学的理论资源,可以从“此在-生存”、“共在-交往”、“存在-超越”这三个层面为文学情感的生存体验性、生命交往性和精神超越性寻得本体论证明。  相似文献   

9.
论一般     
黑格尔说过:“每个人都知道一般,但却不知道作为本质的一般。”①那么本质的一股或一般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地位与作用怎样?它的对立面又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一、一般的本质一般,从字面或语义上看,是由一与般两个词组成的。单讲一,是指数量,因而是数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并不是抽象的.它必定是一个个的具体实在的东西,而这一个个的具体实在的东西如果用一个概念来表示,实际上也就是个别。般,单讲起来,是一样、同洋之意。将一与般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词汇,它的意思就应该是一样或同样的个别,但与个别一样的个别…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当前理论界比较流行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本质和本质特征等同论,即是说“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都是指社会主义本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二者是可以通用的。二是社会主义本质要素单一论,这其中又包含着两种根本对立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那么,究竟何为社会主义本质呢?笔者认为,要科学的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相似文献   

11.
从“理欲之辨”看朱熹对历史动因的解释范立舟历史是发展变化着的,是什么力量推动、导致了历史的发展与变化?这就是历史动力。从本质上说,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动力系统,这一系统要获得发展,就势必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问题在于这种动力是什么?它究竟起着怎么...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审美超越 ,它带给人的既是现象和现实 ,更是本质和理想 ,人类艺术实践和理论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艺术审美超越性的实现依靠审美变形 ,依靠艺术家与现实生活的双向建构。当自然外物成为融合了艺术主体意识的“第二自然” ,艺术便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关于道德的人性根源一直是困扰中国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孟子在性善论视域中寻找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并以"道性善"为德育实施的基础,提出德育的目标及途径。不论是"道性善",还是通过"内求外修"的方式培养"尧舜"式的君子,都是以性善论为基础展开的。挖掘孟子德育思想深处的人性基础,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审美超越——走出德育生态环境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生态强调系统中的整体性原则,所以,学校德育应重视它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和互动,主张生活化.但是,德育生态环境的两大要素--"私人环境"和"公共环境"在本质上存在着"无私性"和"自私性"的矛盾困境,即道德的超功利性和个体需要功利性之间的强烈矛盾这种内在价值尺度的深刻矛盾使得道德的个体实践者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乱,它使得道德言说苍白无力,这是目前德育生态环境研究的困境所在.审美对社会现实生存法则的超越和对现代存在式悲剧的超越,使人从日常功利的状态和麻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超越欲望躁动、超越极端物质的社会价值观念,最终与道德达成默契,在生命的自由开放状态中,二者形成和谐共振.这种超越是自主、自由、有序和无限的,它不仅弥合了德育生态环境两大子系统"私人环境"和"公共环境"的内在矛盾,还真正实现了德育最本质的意义,因此,它是德育生态环境中无限绵延的绿洲,是德育生态获取永恒生命力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关于《美学》的答辩——与张法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先生与我的分歧,首先就体现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第一,我认为实体性的美的本质并不存在,美的本质问题应该转换为审美的本质问题;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他的美学研究是从美的本质问题出发的;第二,我认为审美的本质问题可以言说,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不可以言说.在审美超越性问题上,我认为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因此"美"不在现实领域,而在超越现实的领域.而在张法看来,只有现实的才是真实的,而超越现实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张法批评我的美学体系"无学","无史"、是"后现代间性拼贴",主要是因为我的美学的哲学基础不符合他的观念.而我的美学体系,综合了现代哲学、美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成果,并且进行了独立的创造.至于它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6.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  相似文献   

17.
理性具有超越性,它总是力图超越经验世界,追求更为理想、更为合理的理念世界。这是因为形而上的理想深深地置身于人之存在中,人本身就是形而上的动物,就具有超越性,人通过超越自身有限生命的追求,来展示其作为万物之灵的尊严和价值。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理性独特的个性和哲学对理性之谜的无尽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儒学的宗教性问题成为儒学研究的焦点,当代新儒家兴起后,这一问题转化为对儒学超越性的讨论。针对牟宗三的内在超越性经由实体化的心体走向独断论,李泽厚与安乐哲提出了不同观点。李泽厚反对任何形式的超越性,主张以情本体来取代超越性;安乐哲则强调应该消解儒学的超越性本质,代之以开放性的过程哲学。但二人皆有从根本上取消儒学超越性品格之嫌。通过吸收三家的观点,在李泽厚礼由俗出和文化积淀说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应该从历史总体的视角来分析儒学超越性问题。在这一视角中,一方面,儒学具有内在超越性的品格,另一方面,这种内在超越性应该来源于开放性的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自我修养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精粹,经过历史长河的荡涤,仍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为全世界所共仰。而当代中国的德育,无论是在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方面,或是在德育方法方面都与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传统相脱节。笔者就这一问题,从传统儒家的自我修养观出发,在充分吸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代道德教育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当代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实践:一个过渡性范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根本的分歧在于:究竟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哲学;有的学者认为实践哲学是一种超越性哲学,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有的学者只承认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反对实践本体论,实践超越论。意见纷纭。笔者认为,我们不可夸大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它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研究视野转换的过渡性范畴,也就是说马克思是通过实践概念,使哲学研究视野真正实现了从抽象精神领域到具体历史领域,在对社会历史的具体分析中,发现了唯物史观,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