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伦理学对“本真性”的关注是出于对现代伦理本真性的价值反思,从这一价值反思出发,可以勾勒出现代伦理学中“本真性”的建构线索。从“道德价值”到“现代人”乃至“道德生活”,“本真性”成为一条贯穿现代伦理学的隐秘线索,进而构成了先验论建构、存在论建构以及历史文化建构。这样,现代伦理学的价值呈现出另一种理论样态,从而也为现代伦理学的重构提供了另一种理论资源与实践思维。  相似文献   

2.
如果站在现代的人学的价值观,也就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表现在人对客体的需求和欲望这一角度来审视后新时期小说,那么后新时期小说是力图避开与主流意识形态对话,避开做具有时代性“大写的人”,避开人的价值体系,去体现它的艺术意向的,但也应该看到,后新时期小说虽然公开打着反叛人的崇高性和人的价值的旗帜,但在许多方面,“背地里”却向人的价值靠拢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以孔子“仁”的“觉”、“健”特性为逻辑起点,“践仁”以接契“天道”,并以孟子的“不忍人之心”,宋明儒的“仁心性体”释“仁”;不仅如此,他还把基督教的“上帝”和康德的“自由意志”比作“仁”,将“仁”视为生天生地的绝对形而上道德本体,并从中开出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外王来。这为后人研究“仁”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只有深入开掘儒家“仁”学传统,将“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并作出西学的创造性诠释,才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切实有效地为构建现代新儒学服务。  相似文献   

4.
[摘要]盖尔·卢宾曾提出“性/社会性别制度”概念,用此概念考察基督教信仰对娃底傈僳人婚姻过程、性和性别关系的影响得知,基督教与娃底人在“性/社会性别制度”上存在互动与共存关系,这为傈僳族社会的发展建立了内在基础。同时,在“中秋会”和逃婚过程中,娃底傈僳人还表现出制度化行为的特征,这表明娃底社会存在着“性/性别平衡机制”,这一机制是基督教信仰下傈僳人社会性别构建过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股市本来只有牛市与熊市之分,可是前些年,经过现代人的调侃,突然跑出来了一个上蹿下跳的“猴市”。这还远远不够,近期美国人又发明了“狼市”。  相似文献   

6.
编辑风格论     
编辑风格论任火近年来,编辑学研讨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现代编辑已经突破了“为人做嫁”的观念樊篱.而代之以“把关人”、“文化介入”、“导向者”、“文化策化人”、甚至“无冕的统治者”一类的全新观念。这表明,现代编辑对自已所扮演的社会文化角色有了新的自觉,对...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本位是现实的人、价值目标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价值原则是人的主体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了“以人为本”理念,而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对“以人为本”理念产生了误读,有矫枉过正之嫌。我们必须正确解读和合理构建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用以指导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8.
马丁·路德神学提出了“内在人”与“外在人”的区别,由此形成“因信称义”的神学以及“双重国度”的概念。黑格尔敏锐地看到路德之于世界历史的意义,因强调个体的内在普遍性而肯定了个体作为现代性的起点以及自由作为现代历史的命运,这正是现代世界兴起的缘由。从洛克到密尔,在继承“路德结构”的前提下,肯定了个体自由,但作为内在普遍性保障的上帝却悄悄退场。卡尔·施米特认为霍布斯继承了路德以来的内在性对于外在性的优先地位,但当个体之间的内在性无法得到统一时,必然会导致“内在世界”的“诸神之争”,每一个人支离破碎的价值观念最终会导致现代世界的碎片化及其崩溃。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通过先验还原和本质直观的方法所阐发的 “纯粹现象学的理念”,可视为传统的 “纯粹性”理念的现代回响。在发生现象学阶段,这两种方法虽然得到了完善,但在自我之本质问题 上陷入困境,因此,“纯粹性”在发生现象学中面临危机。本文首先以哲学史上 “纯粹性”的两种代 表形态 (柏拉图和黑格尔)作为背景,其次考察了现象学对 “纯粹性”的阐述,最后揭示了发生现 象学为何在自我课题上引发了 “纯粹性”理念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荀子“性恶”论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苟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分水岭在于荀子以“生”论“性”,他讲的“性”是人生俱来的自然情性及其自然的本性,它与庄子哲学有很大关系;孟子讲“性”是指人之异于禽兽的人之性,即我们现在一般之谓“人性”。这一概念荀子称为“朴”、“资”,它指礼义、人道。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首先需要理解却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是,荀子的“善恶”概念也与孟子有所不同,它突破了一般道德观的局限而以国家、社会的治乱为背景,以是否合乎礼义来论善恶。  相似文献   

11.
谢桂珍 《社区》2010,(27):42-42
除了钱,忙碌的现代人最需要的是什么?相信许多人会回答“只想美美睡一觉”,这似乎成了现代人的一大希望。虽然,我们有能力和条件为自己创造更为舒适的睡眠环境,但实际情况却是越来越多的人如今无法“安然入睡”,还有更多的人叫喊“我想睡觉”。睡眠卫生专家说,现代人正在被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所困扰。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失眠是现代人的通病。有资料说,目前世界上,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天晚上都会受到失眠的煎熬。其实,上床后捶捶背,  相似文献   

12.
“忠实”似乎已成为译者的天职。然而,现代翻译理论对“忠实”这一翻译标准提出了质疑.翻译研究中的解构学派试图解构这一标准,传统“忠实”翻译标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的哲学解释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传统“忠实”翻译标准的理解也应具有历史性。传统“忠实”翻译标准有可供解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田辰山 《东方论坛》2008,1(1):1-9,22
现代奥运新哲学的新,就在于它有一个扩大的“多”和一个新“一”。“多”:许多人,许多个体,许多国家,许多信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现代奥运这个“多”远比古奥运那个时代的“多”广大,更多远,更色彩斑斓。奥运已不仅仅是希腊人的奥运,而是全人类的奥运。“一”是人的一:不管什么民族,什么肤色,什么信仰,什么文化,都联系在一起。它是人自己的联系,自己的一,是来自人内在追求与他人联系的一,是色彩纷呈的一。这正是中国混沌精神的一,融合的一,和而不同的一。奥运会本身是个“一”(相融相通)的世界。这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哲学。  相似文献   

14.
对初始情境中受难者“陷困”功能的探讨,是“动物叙事”叙事语法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其中贯穿了一个最为基础的叙事功能指向——“抉择之痛”。强调“动物与人”两类受难者角色在身体、心理抑或情感维度陷入某种矛盾与纠结的状态,并且彼此间时常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悖反性。这一角色身份由动物形象与人类形象分别或共同承担,均指向一种叙事伦理层面的现代境遇的表达。在题材范畴方面,这一功能指涉涵盖了家养类与野生类“动物叙事”各自的叙事范畴。其效力边际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生态视域与人性指涉的层面,而是凸显现代语境下人类所面临的共通性的伦理困境:一种挥之不去的矛盾、困惑与不安的情感和心境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派文学的“诸神”中,施蛰存无疑算是颇有影响的一位了。就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实践来看,他大抵是属于“新感觉”这一路的。在这里,我准备就施氏的创作实践中发掘出“本真生命意义”的内涵来,从而对整个中国现代派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呼唤”得见一斑。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这个定义至少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学,不管其出发点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也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其归宿必然是要道出人的生存的“生命意义”来。因此,虽然中国的现代派文学(广义的),众所周知,是在大量借鉴和对照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是两种观念确立了美学的现代形态:一是“无利害性”,另一种是“审美静观”理论,而且这两种观念滥觞于18世纪夏夫兹伯里、哈奇森、艾迪生等美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在康德那里得到了确认。但是通过对奥古斯丁思想中“爱的教义”、“使用”与“享用”关系的分析,能够发现,奥古斯丁早已把“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的理论囊括进其思想系统中去了。因此,现代形态的关学的先驱者们就不能再局限于夏夫兹伯里、哈奇森、艾迪生等人,而应该追溯到奥古斯丁,离开了奥古斯丁以及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中世纪美学传统,现代美学的许多观念就找不到其源头。  相似文献   

17.
梅洛·庞蒂身体哲学视域下的体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梅洛·庞蒂的“知觉在先”、“空间身体”、“动态身体”以及“身心合一”的身体哲学思想的影响,现代体验设计呈现出感官性、情境性、交互性以及情感性特征.现代设计由以“物”为核心开始转向以“人”为核心,关注人身体的体验设计将成为未来社会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契根据海涅所说:“随着浮士德的出现,中世纪的信仰时期结束,现代批判的艺术时期开始了”,把德国哲学的古典时期称为“艺术时期”。在这个艺术时期里,随着人在艺术和美学中的地位的提高,人对神的关系愈益成为时代的中心问题。如果说,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理性的辩神论──用理性辩护上帝,那么,歌德的《浮士德》则是在人性上证实了上帝,也是一种理性的辩神论。歌德提出了一个十分独特的主题—一拯救人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拯救人的灵魂,以使人性完善,达到理智与情感,道德与行为,精神与感觉的统一。关于浮士德博土的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艺术角度论述托尔斯泰对现代史诗性小说、开放性小说的贡献,把托翁作品的模式概括为“精神性叙事史诗”,这点前人似未曾道及;本文第一次提出,托翁作品中,与“忏悔的贵族”系列相应,还有“忏悔的农夫”系列,乃至其一切正面人物均具探索性与忏悔性;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心灵辩证法”中的“戏剧性”一语,也以“反向性”作了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20.
李晓 《人生与伴侣》2008,(12):68-68
其实,美丑、好坏、输赢、愚智与成败……都是一个个标签,是我们为人所下的注解。这恐怕是现代快节奏生活步调下的产物了。它畅行,是因这样与人交往,省力。一旦把人按着标签归档,我们便可借用一些“归档”的感觉来相待。我们好似不再付得起时间与工夫来从头认识一个人了。于是一个个标签出笼:“输家”、“找麻烦的”、“扶不起的阿斗”、“野心家”、“没出息”、“放荡”、“骗子”、“残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