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际新闻在当今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国际新闻报道的传者身份,国际新闻记者的地位和作用也渐渐凸显.本文从国际新闻的定义说起,分析了国际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如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国际视野、受众意识及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并进一步指出了国际新闻记者素质亟需提高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包括提高其新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此外 ,电视新闻记者还应当注重并树立平民意识。所谓平民意识 ,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就是为百姓拍新闻 ,为百姓作节目的意识。电视新闻记者要有平民意识 ,这首先是由新闻传播规律和电视新闻的特点决定的。新闻的生命存在于传播过程之中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受众接收了信息才是新闻传播的目的。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传播媒介电视 ,它的生命力是由观众决定的。如果电视新闻记者制作的节目老百姓不爱看 ,那么 ,这种电视新闻就无法实现其价值。其次 ,电视…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走基层既是新闻战线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新闻记者转作风、改文风的基本要求。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记者走基层时正确处理采访与宣传、自律与帮忙、新鲜与真实的关系,对于推进新闻记者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提升记者自身素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观建构的角度,对国际新闻的文化功能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国际新闻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对于价值观的建构方式、内容和强度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和影响。国际新闻对于民族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功不可没。在全球化时代,应通过国际新闻的传播来开展多元文化的交流以促进国家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外学术界对国际新闻的研究主要在 4个层面展开 ,即微观—选择研究、宏观—选择研究、微观—建构研究和宏观—建构研究 ,分别在新闻把关、新闻流向、新闻内容与新闻媒介的社会建构分析、媒介帝国主义与媒介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的研究趋势表现为在方法上重视中观研究 ,从选择和建构交互作用的角度看待国际新闻 ,并综合使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课题上开辟了新的领域 ,如媒介与战争、跨国媒介集团对国际新闻传播的影响、因特网对国际新闻传播的影响、全球化与国际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6.
加大对正能量的传播力度,不但是新闻记者的应尽之责,也是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需。唐湘岳 的新闻作品通过典型人物报道、开展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帮助等,既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又体现了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国际新闻翻译的文化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新闻传播是跨越国界的新闻传播活动,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性,国际新闻的翻译活动和新闻活动密切相关。这样,译者就兼具新闻传播者和跨文化交流者的双重身份,也就必然遵循跨文化传通的双重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记者职业角色经历的历史演变——从文人论政传统,到从"宣传者"到"传播者"的角色转变,直至职业角色的回归和专业理念的诉求,其角色身份受时代变化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在当前社会急剧变革的新形势下,新闻记者的角色认知存在角色异化、错位、蜕化等误区。中国需要借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合理内涵,但更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和新闻实践的新闻专业理念,建构起责任感和建设性相统一的新闻记者职业理念。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闻侵权主体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素,需要从新闻源、稿件的采编、新闻出版部门等三个环节上予以考察和把握。一般来说,新闻源难以成为新闻侵权的责任主体,新闻采编人员对防上新闻侵权负有重大的职责,新闻出版机构的审查把关,也责任重大。应处理好新闻源和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与新闻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归责问题。在目前的一些新闻侵权案件处理过程中,新闻机构作为侵权主体,有利于提高报道的质量和力。强新闻机构的责任心,但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田丹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9(3):324-325,381
通过对著名诗人郭小川名誉侵权案等案件的阐述,强调要强化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行业监管,指出了在媒体侵权中精神赔偿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回顾中国新闻教育80多年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基本特点,指出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在本土经验与国际经验的交融中,中国新闻教育应顺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发扬中国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形成和确立中国独特的新闻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2.
新闻教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文化、社会体制和个人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新闻从业者现今并没有形成牢固一致的专业理念,新闻离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还有较远的距离.和新闻专业主义联系甚密的新闻传媒教育虽然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从新闻从业人员处获得足够的尊严和较高的评价,目前来看其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贡献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加强新闻教育中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专业理念的追求,将是新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新10年以来,在我国的新闻发展中,出现了传统形式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不断弱化的情况。在报纸新闻中,许多时候新闻评论(言论)甚至出现了缺位。相伴而来的则是:一种"边叙边议"、"又叙又议"、"叙议结合"的"第三种新闻"现象。本文所说的"第三种新闻",是一种以评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新闻样式。这种"评论化"既表现在"新闻标题评论化"方面,也表现在"新闻内容评论化"方面。用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第三种新闻"初步完成了向"新闻评论化"的写作转向,而作为新世纪发生的"第三种新闻"现象,"评论的新闻"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14.
冯列山是第一个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是新闻学研究德国的源流在中国的代表人物.抗战时期他在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领域颇多建树.不同于当时的留美新闻学者多关注于新闻实践应用领域的探讨,他对新闻学研究更注重对新闻学元问题的学理阐发.但这种德国式的新闻学研究和教育模式,在抗战救亡的大环境下,并不能因应抗战对宣传人才的需求,因此没有形成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之有新闻业以及新闻史离不开所谓现代性问题,在中国语境中亦即“古今中西”问题.围绕现代性及其话语迄今形成两种思路,一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进化论思路,包括“走向世界”“国际接轨”“全盘西化”的自由化路径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革命化路径;一为从文明体系到现代体系的文化主义思路.与之相应,似可分出不同类型的新闻史研究.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藉以在广阔的文明背景下追寻中国新闻业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智能媒体传播格局使得新技术日益成为关注热点,但媒介伦理对于技术的规制依然关键,新闻价值观的理性回归是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技术变革和传媒格局重构的时代背景下,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势在必行。以红色新闻资源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从价值引领创新、专业培养创新、教育平台创新三个维度,创新红色新闻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作为传统新闻的进化形式,以电视为载体实现了崭新维度的生成.将民生新闻置身于社会学视野当中,以更广阔更立体的视域分析其如何运用自身的原始性结构缺失成功实现突围,力求深层次地对电视新闻的出路加以思考,真正实现对社会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融合新闻"是从应用新闻学视角对媒介融合发展进行的一种探索与研究。对西方国家传媒集团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加以了考察,对中国刚刚起步的"融合新闻"实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值得深入探索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 1992年进入市场经济以来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逐渐从强调新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 ,转向多样化的学术视角。中国的新闻传播业面对陌生的市场经济新环境 ,以及新旧体制的转换 ,遇到颇多问题。新闻学界迅速从传媒经营、新闻侵权与诉讼、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展开研究 ,传播学自身也因此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20.
以2009 ~2013年《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中的157篇论文为分析对象,对研究者的综合情况、研究主题分布、研究方法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认为现阶段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者的学历与职称结构较好,研究主题渐趋广泛并呈现不断深入的态势,研究方法也正在逐步完善.同时认为,目前少数民族新闻学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民文传媒相关研究较少,少数民族背景的研究者较为缺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