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邓喜道  卢太耀 《学术探索》2001,(Z1):131-133
本文认为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书在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及其本义两个方面误解了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并不是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的产物,而是从市民社会揭示人的生成、实现而产生的结果;是一种从实践活动来理解感性世界和人的生成、存在、发展和解放的新哲学.恩格斯的误解根源于他直观的反映论和物质本体论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篇章里,重温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是通过不断社会改造,取得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传开 《江淮论坛》2005,1(5):54-58
马克思是在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氛围中登上哲学舞台的,因而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马克思始终站在时代实践的高度,批判地审视一切传统哲学,并最终冲破了旧哲学思维方式的樊篱,创立了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即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解释人,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并注重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从<博士论文>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著作中完成的.这个逻辑进展的过程与马克思哲学创立的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57-58手稿>并不是一部脱离其它社会领域抽象研究经济现象的纯粹经济学著作,而是马克思经济学和哲学结合的典范.第一部分,提出马克思写作<57-58手稿>的理论基础是新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并考察了部分西方经济思想家对马克思经济学中这一基础的领悟和理解;第二部分具体考察了在<57-58手稿>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方法论体现;最后,本文认为<57-58手稿>的内在精神和研究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在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方面具有重大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夏建国 《江汉论坛》2001,1(9):35-3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蕴涵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新精神和真精神的纲领性经典文本.<提纲>从阐述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入手,论述了哲学基本形态的理论特质及其功能差异问题,说明了马克思哲学是拥有改变世界功能的主体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彭兴伟 《兰州学刊》2004,23(3):70-72
本文试图将席勒与马克思作一个比较研究,着重介绍了席勒的<美育书简>和马克思的<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很多学者都把<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作一部美学著作来读,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因此这也不是比较的着眼点.两位思想家追求自由的共同理想是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黄晓辉  陈诚 《学术界》2005,3(2):38-47
2004年3月30日,新华社播发了人权入宪后我国发布的第一份<中国人权白皮书>,该报告对我国公民的人权状况及人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了详细说明,但却未过多涉及我国国内人权机构的内容.我国国内人权机构在过去几十年间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受机构本身组成、设置、职能定位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仍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为使其能够赶上国际人权运动的潮流,适应未来人权工作发展的形势,在人权保护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短期内主要是转变运作模式,扩大工作对象范围,加强与非官方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长期则是建设专职人权事务部门,实现公民所有人权的制度化保障并最终消灭一切人权侵害现象.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是社会问题剧,体现了剧作家对旧时代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以女性文学批评为视点,作者分析了剧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女性主体性的残缺才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是在狭义上来使用人权的定义的,并以狭义人权为原点,通过揭示人权与公民权的互动关系来展开其对近代西方人权观的批判。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所形成的人权与公民权的分离是马克思人权批判的切入点,而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人权批判的方法论,自由人的联合体成为马克思人权批判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0.
"古史辨"派与20世纪的《春秋》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所作<春秋>是一部蕴涵作者"微言大义"的政治学著作.20世纪初期,"古史辨"派在学术界发起并主导了一场关于<春秋>性质问题的讨论.在当时社会反封建思潮的鼓动下,"古史辨"派继承并发挥了传统今文经学家的怀疑精神和古文经学家的"六经皆史"说,得出"孔子不作<春秋>"、"<春秋>为史学著作"等错误结论."古史辨"派的<春秋>性质研究对整个20世纪的<春秋>研究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制约了此间经学史、史学史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武俊 《学术界》2001,(2):188-192
<立法法>的颁布只是表明立法在制度层面上的创新,<立法法>的实施依然会面临一系列观念上的障碍,因而有必要认真疏理和检讨立法在观念层面的失误,真正实现立法观念的嬗变和更新.立法者要淡化"数量"意识,强化"质量"意识,树立质量与效益至上的观念;强化以民为本的立法理念,广泛吸纳民意;强化"程序正义"理念和"人权保障"意识,以制定体现公平、正义和善的"良法"为主旨.惟有尽快走出观念上的误区,中国立法才能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龙绍讷是清朝时期一位"思力沉厚"、"刻意深入"、"肄力于学,著述侈侈隆富"的苗族思想家.著有<亮川前集>二卷、<续集>二卷、<试帖>二卷、<文集杂俎>四卷等.<亮川集>集中体现了龙绍讷的哲学及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表明中国经济法制在"一国两制"政治架构下开始了创新性实践.一方面,<安排>的立法目的与我国现有经济法制明显不同,凸显中央政府处理"两岸三地"问题的政治考量;另一方面,<安排>超出现有法律分类,具有鲜明的法律特征.<安排>的实施与发展对我国经济法律实践提出了挑战由于其具有潜在的广泛影响力,内地众多政府部门必须克尽职守,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能,确保兴利除弊,实现<安排>的立法目标;发展<安排>则需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4.
熊彼特的文集<从马克思到凯恩斯>从预言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导师四个角度,对马克思或马克思学说做了一个相对完整而概括的论述.本文对此略做管窥.  相似文献   

15.
张丽玲 《天府新论》2004,42(6):26-28,36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存在着人本主义和实证主义两条矛盾的逻辑主线,而如果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手稿>中的实证人本主义的隐性逻辑,更能凸显青年马克思在具体历史背景下的真实思想图景.这可从<手稿>中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进行分析,从人本主义和实证主义显性逻辑出发,深究其深层的隐性的逻辑走向,从其三重逻辑框架分析之.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要"进学生头脑",必须找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堂教学切入点.当前,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理论疑点、难点问题可以成为<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堂教学切入点.以此作为<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堂教学切入点,可以唤起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情,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列斐伏尔是最早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翻译介绍给法语学界的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但他严重地遮蔽与回避了青年马克思"三位一体"的经典问题式,而以自己所谓的黑格尔-马克思-尼采"三位一体"为前提,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了"过度诠释",提出一种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完全异质的"总体人"辩证法.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质就是再现"事物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无论是目然还是社会只有通过总体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通过抽象化而克服抽象化、从而实现自我总体化的辩证扬弃过程.人类的希望只有一个,这就是实现"总体人"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引<诗>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并有所新变,其主要特点为引<诗>用于戏谑等不庄重的场合,<诗经>的地位由汉儒宗为圣典而沦为日常谈笑之资;引<诗>形式渐趋丰富,用<诗>注重化用<诗>的意境,表现出对<诗>的审美鉴赏意识等,使<诗>的文学性得以凸显,这反映出魏晋时期对<诗经>经典尊崇的消解和文学阐释的张扬,其发生与<诗>的文学阐释自先秦以来的不断发展,以及魏晋时期经学中衰,儒、道、释思想并立,人的主体精神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等有深层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黄维樑 《云梦学刊》2005,26(6):31-34
<离骚>分为多少章节,怎样分,历来众说纷纭.众多学者认为它纲领不明晰.它的结构确有问题.<文心雕龙>说的"规范本体"、"剪截浮词",它都做不到;它"委心逐词","辞溺者伤乱".拿<离骚>和杜甫<秋兴>、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作品比较,不难发现,表现世乱伤心、狐疑矛盾的诗文,其结构、纲领是可以明晰井然的.虽然如此,<离骚>仍然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