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艺术不同于科学对世界的掌握的方式。科学反映现实的方式是抽象思维;艺术则用艺术思维的方式,即形象思维。马克思在这一《导言》中要求我们艺术地掌握世界,那末艺术如何地掌握世界呢?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提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问题。恩格斯也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对“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莎士比亚化”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而“席勒式”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拉萨尔创作《弗兰茨·冯·济金根》剧本,缺乏现实主义精神。马克思指出:“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指出:“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马克思关于“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提法,与恩格斯“不应该”“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提法含义相同。“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对莎士比亚创作思想、创作特征的高度概括。莎士比亚从客观社会生活出发,遵循艺术规律,按照现实主义文艺的整体构思,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中,对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解释主要从对立的矛盾、美学范畴、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典型和艺术思维等角度对“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进行了分析,并构成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自18世纪中叶始,随着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发展,西方一些美学家不约而同地致力于对古代艺术不同的审美特征的研究,并把二者作为艺术发展的两大历史阶段来加以划分。所谓“古代艺术”,主要是指古希腊艺术,它被文克尔曼、席勒、黑格尔等人概括为“美的艺术”、“素朴的诗”和“古典型艺术”。所谓“近代艺术”,主要指的是经中世纪、  相似文献   

5.
“席勒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应的一个术语。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批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你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希望他要“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于同年5月18日致拉萨尔的信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国内有关探讨文章大都认为“席勒式”是指席勒创作中的唯心主义倾向,是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现实主义相对立的观念主义  相似文献   

6.
席勒的艺术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的本质是席勒始终关心的问题。席勒认为,艺术是人类的本质标志,是真和善统一于美的形象创造。席勒对于“美的艺术的本质就是外观”所作的论述,充分显示了他的审美人类学观点。席勒对传统美学的摹仿说与表现说的全面继承以及对于艺术本质的审美人类的规定和阐释,在西方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历史贡献。这种贡献不仅表现在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也表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继往开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席勒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一八五九年分别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来的。尽管马恩在写这两封信前未作任何意见交换,但他们在批评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意见那么惊人地一致,他们指出,拉萨尔剧本的最大缺点,就是未能“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马恩在这里为什么都将“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席勒与现实紧密关联的世界观、人生观与法国革命对席勒的真实影响以及席勒所主张的人类最高理想之实现途径与马克思的消除异化劳动说是否冲突三个层面对支撑席勒美育思想“脱离现实、乌托邦式空想说”的主要论据予以辨析。并由此得出结论:席勒的美育思想是切合实际的,并具有深刻的历史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席勒作为 18至 19世纪德国美学家 ,他的美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意义就在于 ,他所提出的关于“希腊神性”、“游戏冲动”以及“活的形象”等问题的理论 ,几乎都涉及到人类生存中感性与理性 ,形式与内容 ,理想与现实相互统一的美学重要课题 ,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极富创造性 ;席勒的核心思想 ,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来追求人的“完整性”生成 ,使人类达到和谐、自由、幸福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席勒式”并非一个贬义的美学概念,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席勒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诗歌,戏剧等大都具有浓重的主观性,重视中世纪文学传统和追崇自然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马克思对“席勒式”的批评是有其特殊历史语境的,从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革命需要出发,他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批评,在运用美学批判标准的同时,也使用了历史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1.
席勒作为18至19德国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意义就在于,他所提出的关于“希腊神性”,“游戏冲动”以及“活的形象”等问题的理论,几乎都涉及到人类生存中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相互统一的美学重要课题,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极富创造性,席勒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来追求人的“完整性”生成,使人类达到和谐,自由,幸福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1859年4月19日马克思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曾指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以下简称《济金根》)的缺点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同时提出了要“更加莎士比亚化”的重要创作原则。在这里马克思把“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作为文艺上两种对立的创作倾向来加以对比的。“莎士比亚化”意味着从现实生活出发,在文艺创作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席勒式”意味着从主观观念出发,在文艺创作中搞唯心主义。在这封信中,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明确地表达了他  相似文献   

13.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14.
席勒、田汉都是富于时代感的戏剧家,田汉的戏剧创作接受了席勒的影响,从主题的选择到题材的处理都可以看出席勒的影子。田汉对席勒的接受经历了漫长的几十年,从“浪漫主义诗人”到“为自由而战的人”,到“民主与民族自由的战士”,田汉视阈中的席勒形象随时代环境、政治形势而变化。在处理审美与政治的关系时,田汉与席勒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席勒以审美的形而上功能构建理想的政治国家,田汉直接“为集团吼叫”,为政治呐喊,让政治凌驾于审美之上。  相似文献   

15.
一八五九年四月十九日卡尔·马克思在伦敦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讲到:“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是马克思对拉萨尔所写的历史剧《弗朗茨·封·济金根》的批评,也就在这封信里明确地提出了“莎士比亚化”的艺术主张。同年五月十八日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给拉萨尔的信中也讲到:“我认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地区苗族“跳香舞”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湘西地区苗族人的“跳香舞”是人们为了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一种风俗性舞蹈,它在表演呈式、音乐、艺术特征等方面有着自己的固定模式,是在湘西独特的人文环境与朴素民风中熏陶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笔者试求对“跳香舞”的内容与形式、音乐与表演、产生与发展、艺术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席勒的美学思想中,“自由”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从康德的自然与自由的二律背反思想中衍生出来的,经过了席勒美学思想的改造,成为席勒美学中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要点。从康德到席勒,“自由”这一概念经过了何种变化,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席勒美学乃至理解其后的美学发展历程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围绕着历史剧《济金根》而展开的论战,实质上是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在文艺理论上的一次重大斗争。拉萨尔在剧本序言里故意贬低莎士比亚而抬高席勒,实际上是否定唯物主义的文艺观而鼓吹唯心主义的创作原则。针对这种“美学信念”和创作倾向,马克思首先批评说:“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①。恩格斯继而指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  相似文献   

19.
倾向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的政治态度的体现。任何作品都必然具有某种倾向性。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作家的思想都有阶级的烙印,都站在某一阶级的立场上,其作品必然渗透着本阶级的某种倾向。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历来很重视文艺倾向性的问题,他在分析了埃斯库罗斯和阿里斯托芬、但丁和寒万提斯、席勒等人的创作后说:“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恩格斯指出: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出  相似文献   

20.
浅谈席勒的美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是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第一人 ,他的美育观是丰富而深刻的。席勒认为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辩证统一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条件 ;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斗争结合的产物 ;它能使人达到自由的本性。席勒的美育观虽存在着局限性 ,但它对促进美育理论的完善 ,对今天我们进行美育实践 (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三位一体 )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