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族称从语言学方面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史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知识进行相互考证,相互补充,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史籍中出现的北方民族族称肃慎、挹娄和女真等来源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三个族称是具有同源联系,但已有不同发展变化的同源词.这些族称在词源上来源于“箭”,最初表示“猎民”,同史籍中所记载的“北夷”的称呼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傣”是傣族自称的族名,汉文写作“傣”是解放以后的事,历史文献中对傣族有种种不同的称谓,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区称谓就各不相同。研究傣族古代史,首先得确定历史文献所记录的哪些族是今天傣族的先民或前身。民族既不是种族而是属于历史范畴的人们共同体,那就不能说今天的某族是古代某一时  相似文献   

3.
关于瑶族的族称和缘起,学者们发表过不少文章,但迄今并未取得一致意见。《隋书·地理志》云:“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云:“徭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据此,无论是“免徭役”或“执徭役”,瑶族的族称似乎都与徭役有关系。民族名称和缘起是有联系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摸索,瑶族族称与徭役有关的说法是南北朝以后学者们的一种解释,瑶族族称的出现,可以上溯至春秋之际,实与徭役无关。下面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4.
阿伊努人的历史—文化特征川圭介阿伊努(Ainu,意为“人”)这一人们共同体在古代文献中称“夷”和“虾夷”,是日本原有的土著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北海道及周围地区。由于明治时代以后实行同化政策,纯血统的阿伊努人已经很少,据《朝日新闻》报道,1980年时...  相似文献   

5.
有学者根据傣族文献的记载认为,傣族在公元前5世纪时曾建立过一个地跨云南西部和缅甸的“达光王国”,并把“达光王国”写进了有关傣族历史的论著之中。本文作者根据其掌握的资料对“达光王国”进行了考证后指出,傣族文献中有关“达光王国”的记载,实际上是流传到傣族地区并被“傣化”后写进了傣族文献的一些缅甸史籍中关于缅甸历史上的“太公王国”的传说故事,不足为信。  相似文献   

6.
傣族自称为“傣”,“傣”是傣语中自由的意思。在汉朝文献中,曾记为“掸”或“擅”,与“傣”字音很相近。历代汉文史籍,对傣族的称谓繁多。汉代以前对傣、壮、布依、水、侗、黎等族统称“百粤”、“越人”。汉代文献对“越人”的西部一支(实际上是傣  相似文献   

7.
《八十二种苗图并说》成书年代至今争议较大,但多数主张成于嘉庆时期。该书作者和研究者都认为,白仲家、车寨苗、鸦雀苗、黑脚苗、郎慈苗和六洞夷人等族称,为《百苗图》首次启用的称谓。事实上,这些族称在乾隆时期余上泗《蛮峒竹枝词》中已出现,且其所述内容与《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十分相近。这足以说明《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中所发现的新族称是在乾隆时期启用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当成书于乾隆中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状态常常是由于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引起的。因此,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均对“夷夏”民族关系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状况与需求作出了相应的论述,由此汇成了一部源远流长的“夷夏论”史。本文着重从西周“封建”设“要服”、“荒服”;孔孟时代“尊王攘夷”和“夷夏观”;江统《徙戎论》;宋人石介《中国论》;近代社会“体用”论争与孙中山《民族主义》等几方面入手,对这一富于政治意义与学术价值的重大问题作系统性研究,这不仅对理解民族关系理论演变是十分必要的,抑或可以说对理解和处理当代民族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南诏德化碑》赞南诏阁罗凤:“诏弱冠之年,已负英断。”《旧唐书·南蛮传》:“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蛮谓王为诏。”明洪武年间钱古训奉命出使缅甸,途经今云南德宏傣族地区,回来写了一本《百夷传》,说傣族称当时的麓川平缅宣慰使司土官思伦发”曰昭,犹中国称君主也”。至今,傣语仍称王族为昭。“昭”,汉文书写固异于“诏’,含义也不尽相同,但二者均是汉译写字,译之者仅取其音相近之字标写而已,并未拘泥于字形本身的同一,犹如印度,古人既译写作“身毒”,也写作“狷笃”、“乾笃”、“乾竺”及“天竺”等。傣“昭”与南“诏”译体同一,史载昭然,今语昭然,因此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界适时地引出了一个论题:唐中晚期称雄于中国西南一偶的方国南诏,是泰掸人主建的国家。是耶非耶,迄今乌云已经拨开,研究已近结论;南诏国主不是泰人掸人,而是古代氐羌的传人。然而,南诏“谓王为诏”,泰掸人“谓王族为昭”,二者间是否存在着因袭关系,仍未见有论者略为深涉,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相似文献   

10.
人口:23万余人分布: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邻近各县,四川省盐源、木里和西藏的芒康县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文字玉龙雪山的银峰,在阳光照耀下泛出紫色的霞光。从天而降的金沙江,到了丽江石鼓,顿时变得温柔多情,形成了长江第一湾,从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蜿蜒流去。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纳西族同胞,就住在这样风景如画的地方。文献记载,纳西族的族源属古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族的族名来自古代髦人的一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公元三世  相似文献   

11.
百夷是元、明时期汉文文献对今日之傣族的称谓,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南部,在西南民族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地理与气候决定了稻作农业生产是百夷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也是其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稻米获得的主要途径。作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畜牧业和家庭副业生产在百夷的经济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百夷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以及经济交往等三个方面对其经济生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据史料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逸周书·王会解》记载:“产里、百濮,以毒瑁,象齿、文犀等物入贡于汤”。产里即今天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书中所载的物品见于现存的傣族医药手稿中,是贵重的中药材。若以此手稿记载时间算起,傣医药也有千年历史。傣医药有以口头相传的,也有成文的医药手稿即“档哈雅”。方药在手稿中常以急用或缓用先后排列。也有在手稿中每页侧边标出“方名”或“病名”的,以便于查找。傣族医生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半医半农的医生,傣语称“摩雅”;另一种是既给土司养马治马,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是在商代以前,人们尚无清晰的民族意识;西周时,虽然有了蛮、夷、戎、狄和华夏等不同族称。但并非严格,而且蛮、夷、戎、狄这些称谓亦无贬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尊王攘夷成为霸业旗号以后,华夷才有了主从尊卑之别,甚而把周边非同华夏的民族视为禽兽豺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尊王攘夷的代表人物管子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日(目匿),不可弃也。”(《左传·闵公元年》)在这种思想基础上,我国在先秦时期便逐步形成了五服制与九州制的地理概念。所谓九州制即是以华夏为主干的统一后在华夏地区设置郡县的蓝图,而五服制则为实现统一设计了一个处  相似文献   

14.
梯田文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富有创造精神的云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这其中云南少数民族群众创造的梯田文化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笔。云南少数民族开垦梯田的历史十分悠久。古书《蛮书》中就有记载说:“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浇田皆用源泉,水旱无损”。《南诏德化碑》中也记载有“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的种稻历史。云南的哈尼族、白族、彝族、傣族、苗族等兄弟民族,在开垦建造梯田方面积累了十分…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国外的泰族,和国内的傣族、壮族是否有共同的族源?它们的发源地在哪里?现代分居两地的泰族和傣族古代是否居住在一处?后来又是如何迁徙的?这些问题历来民族学者、历史学者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过去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傣、泰、壮原为同族,属于百越,发源于中国的西南和东南部,即川滇两广。国外学者也有“鄂豫皖说”(Lacouperie)、  相似文献   

16.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一、十三世纪前傣族社会的发展傣族社会历史有确切史料可据者,只能上溯至唐代。当时,在开南(今云南景东及其以南地区)、永昌(今云南保山及其西南地带)及红河流域,分布着一些被称为“黑齿”、“金齿”、“银齿”、“绣脚”、“雕题”、“茫蛮”、“生僚”等的部落。这些主要就是傣族的先民。据《蛮书》及其他有关的记载,当时他们都从事农业生产,已知役使畜力,能纺织及制作金属装饰品,并有纹身饰齿等共同的民族习俗。不过这时阶级分化尚不明显,还没有形成较大的部落政权。十一世纪前后,这些部落已经冲破了血缘  相似文献   

18.
据初步研究,大約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有一种称为哀牢夷(或称濮)的人居住在現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临滄專区的广大地区。到后來,哀牢夷逐漸地形成为三个民族,就是布朗、佧佤和本文所要介紹的崩龙族。崩龙族現在有七千多人,居住很分散。他們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保山、盈江、騰冲、畹町,临滄專区的鎮康、耿馬,以及思茅專区的瀾滄等县,同汉族、傣族、景頗族、佧佤族、拉祜族等杂居在一起。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崩龙族,他們对自己的称呼和所操的語言往往有些不同。不同的自称达十六种之多,“崩龙”是其中一种比較普遍的称呼。在語言上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方言,就是“布雷語”“繞进語”“汝灵語”。大部分崩龙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語、  相似文献   

19.
据《贝叶经》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它的产生与印度医药学的发展和印度小乘佛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傣族文献均不署作者姓名,为“贝叶经”和“红版经”两种,傣医药常识在以上文献中都有记述。记述医学常识最多的部分文献:《罗格牙坦》,(傣语...  相似文献   

20.
柯尔克孜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聚居在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其余则散居在拜城、乌什、和田和特克斯、额敏、伊宁、乌鲁木齐以及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等地。 柯尔克孜族最早始见于《史记》,这里被称为“鬲昆”,《汉书》、《魏书》、《北周书》、《隋书》依次被称为“坚昆”、“纥骨”、“契骨”,唐代称为“黠戛斯”,宋代称“黠戛司”,辽时称为“辖戛斯”,元代称为“乞尔吉斯”,明代称为“吉里吉斯”,清代称柯尔克孜为“布鲁特”。现根据柯族自称的语音译为“柯尔克孜”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