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楠  李楠 《城市》2016,(10):61-64
中部新城作为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笔者针对中部新城区域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为中部新城发展定位的重新规划调整以及区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新城建设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大战略,虽然我国新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现代化生态新城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传统新城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发展要求.因此,通过以广州增城荔湖新城为例,剖析和总结其开发历程和建设经验,提出"土地预征收"模式、"分区细化、分步推进、有序实施"原则、构建整体生态绿地网络格局、打造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客厅"和环湖经济带等现代化生态新城建设的"荔湖探索",以期为其他新城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许倩瑛  高相铎 《城市》2008,(8):30-34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纷纷确定了新城发展战略.掀起了新城规划的建设热潮。有关新城的研究也逐渐展开,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英、法等国外新城建设的综述和个案研究,探讨国外新城在开发模式、设计理念、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价值。另一方面,是对国内新城规划建设的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2021年2月,?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由上海市政府发布,其中"十四五"新城交通发展专项方案作为六个重点领域专项方案之一,对新城内外交通的发展提出了宏观指导性意见.文章梳理分析上海五大新城的交通发展现状和运营特征,结合新城发展功能的定位分析新城交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从对外和内部两个维度探讨新城交通发展方向,对新城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措施,为新城交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上海郊区新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但建设进展参差不齐;新城功能培育受到普遍重视,但尚无功能真正健全的新城出现;各大新城都在力求实现其城市基本定位,但发展态势表现不一。新城建设中出现一些共性问题,如未能充分体现“紧凑型城市”规划理念、聚焦重点建设不足、产城融合程度尚不理想等。上海应努力克服当前存在的共性问题,认真回应新城建设中的迫切诉求,进一步提升认识、聚焦重点、有序推进,推动郊区新城真正成为面向长三角地区、强化和拓展上海城市功能的市域城市群。  相似文献   

6.
张翔 《交通与港航》2022,9(1):11-17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新城发力"是近期的战略重点,强调将新城建设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结合"五个新城"新的发展形势,梳理新城慢行交通出行特征与存在问题,针对问题,围绕慢行交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网络完善、空间复合、系统融合、品质提升等方面提出慢行交通规划策略,提升慢行交通吸引力,为新城打造高水平的综合交通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汪泓  孙建平 《科学发展》2011,(12):47-69
基于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体制机制现状,分析新城建设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当前遇到的发展瓶颈,重点提出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中体制机制优化和完善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海五大新城的公共交通发展是新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临港新片区交通客流、线路选择、车辆研发及运营管理等多层次分析,提出了中运量信号优先、运营组织和专用道设置等关键技术措施,实现了数字虚拟轨道的创新示范应用,为中运量公交发展提供了多制式选择,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的新城公交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顾玲玲 《科学发展》2021,(6):101-105
新城建设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需求表明,发展好租赁住房对于新城打造综合性节点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从全国及上海近年实践来看,建立多样化、高品质、强保障的租赁住房体系是符合超大城市新城发展需要的必要途径.建议开展五大新城租赁住房的专题研究和整体规划,根据五大新城的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租赁住房的土地供应、体系结构、政策配套等重大问题,形成指导未来新城租赁住房体系建设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0.
袁野 《交通与港航》2021,8(2):62-69
中运量公交因为其建设周期短、工程造价低、投资见效快,是较为适合新城发展起步阶段建设的骨干公交系统.该文在分析中运量公交发展的必要性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线网规模、通道布局、制式选择和运营模式等角度,旨在探讨如何针对新城构建中运量公交网络,并为其他类似新城的中运量公交规划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交通强国、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推进,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单元规划等加速空间体系重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面临新战略转变及新要求。该文以位于上海大都市圈沪湖廊道发展轴上的青浦新城为例,在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及新城发力背景下,分析大都市圈廊道独立节点新城的交通特征和面临挑战,提出“枢纽引领、廊道完善、绿色品质、精细管理”四大规划策略及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青浦新城综合交通规划实践方案,为各城市群、大都市圈类似区位的新城综合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北京新城环境及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英 《城市》2009,(10):61-66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聚集.带来了诸多城市环境问题。为了缓解城市环境问题.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进行新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借鉴西方新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内的实际情况.实施了新城空间发展战略。关于我国新城环境建设,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王雷分析了日本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总结了新城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熊竞 《科学发展》2023,(6):56-63
按照“五个新城”作为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战略支撑点的总体功能定位,根据共性与特色发展相结合、近期与中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统筹发展与治理为主线,从新城类型、发展阶段、治理领域等维度推进“五个新城”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联动。  相似文献   

14.
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其中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了相应演变。但总体来讲,尚未真正摆脱单一中心的空间结构模式,郊区新城发展仍存在很多瓶颈问题。上海郊区新城建设既要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充分借鉴世界新城建设的有益经验,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更要注重中国国情和上海的实际情况,从国际大都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基本的城市经济规律,寻求有序开发与持续发展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5.
立足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市域和"五个新城"所在区,结合"五个新城"发展实际,充分考虑"五个新城"的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挖掘各自比较优势,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要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既要注重"五个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差别化政策,更要强调"五个新城"之间的差别化政策,还要考虑"五个新城"与周边苏浙城市的政策差异,促进"五个新城"发展的差异化、特色化和协同化,提升新城发展质量和发展品质.  相似文献   

16.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以点轴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城市群理论为基础,对京津冀结合部新城建设进行探讨,并对新城功能进行了定位。  相似文献   

17.
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志勇  吕萌丽 《城市》2009,(4):41-45
一、引言 新城运动源自19世纪末E·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解决大城市过度拥挤和无序蔓延.发达国家在大都市区内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密度的新城市的运动。从新城运动的起源可以看出.建设新城最初和最主要的目标是疏散城市中心区人口.减轻中心区人口和住房压力.为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合适的就业和住房.降低大都市区的通勤压力.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王学斌  孟颖 《城市》2007,(5):48-49
结合滨海新区规划研究,笔者于2006年11月初对韩国首尔、仁川、釜山等城市进行了考察,仁川松岛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9.
上海新城建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应成为引领城市带发展的新增长极、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的枢纽节点、上海大都市圈功能的核心支点。推进新城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联动,要着眼于在把握大局大势中找准联动的目标和定位,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着眼于在因地制宜和分层分类中找准联动的策略和路径,形成差别化的制度和政策供给;着眼于在统筹新城与周边地区利益中找准联动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应坚持交通建设先行,建成独立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坚持产业发展优先,做高产业能级;坚持生态保障导向,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示范基地;坚持引导人口有序集聚新城,打造宜居宜业新空间;坚持土地集约发展模式,再建一批地标性项目;坚持市场化为主的融资模式,提升财务运作能力."十四五"期间,力争将新城建设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并与中心城区一起构成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内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