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顶"在现代汉语中除作名词、动词外,还是一个比较常用的程度副词。本文考察了程度副词"顶"的语义演变,并对其语法化过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最后通过和"最"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组合功能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很"与"好"作为程度副词的使用频率极高,比如"她好漂亮"、"她人好好""很男人"等。在这些用法中程度副词"很"与"好"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有些则不能。  相似文献   

3.
古今汉语程度副词“极”的句法功能有较大差异,在古代汉语中“极”主要作状语,但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补语。副词“极”的发展演变过程:它由形容词虚化而来,最初在句中作状语,近代时期开始可以作补语,在近代汉语末期,由于“最”等极性程度副词的冲击,“极”的状语用法逐渐衰落,而补语用法迅速发展,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4.
预设否定副词"白"(无代价/无效果)核心义出现早于预设否定副词"干",二者在北宋时期的连用共现现象表明了副词"白"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副词"干"。二者的语法化进程中展现的语义因子的遗传、句法功能的悬空、与神经中枢系统相似的"有限多联结结构"的语言规约制导是二者发生语法化的基础,二者的语法化历程中主客观语义的演变,揭示了语法化与主观化演变方向存在不一致现象,即语言的主观化仅为语法化进程中某一阶段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副词"也"的主观性获得做出了解释,认为"也"字的功能多义性是说话人对"比较"框架主观识解的结果。也字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三种句法形式,对应"也"字主观性的不同程度表现。具有强烈主观性的语气副词"也",虽然"类同"义已经淡化,但"比较"框架还在起作用,作为程序信息,它引导听话人把话语前提和现实事件进行比较,得出说话人对现实事件的评价态度。  相似文献   

6.
先秦至六朝时期,“甚”的词性并不相同,许多语法著作一直把它当作副词,也有诸多学者在论及到“甚”的词性时,大都把它当作程度副词。实际上,从语法化的角度看,在先秦两汉时期,“甚”主要看作形容词;直到六朝时期,“甚”才逐渐由形容词演变为副词。  相似文献   

7.
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语料进行全面调查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副词"全"的发展过程,即先秦汉语中"全"为动词和形容词,当其位于另一动词前充当状语时就逐渐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这一用法始见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具备了后代副词"全"的各种用法.唐代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但是唐以后用法逐渐趋于简单化,到了清代晚期则呈现出与现代汉语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语气副词"千万"在明清时期表现出和现代汉语一些不同的特征,对这些特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言的发展演变历程,"千万"在语义、句法和句式中的表现都可以从语言的主观性上得到解释。在表达语气上,"千万"经历了从表确定语气与强调语气共存到以表强调为主甚至成为一种表叮嘱的主观标记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果然”的成词过程及用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平 《东方论坛》2007,(1):75-78,118
语气副词"果然"是由名词"果"引申虚化为副词后,与词缀"然"构成谓词性偏正词组"果然"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发展凝结而成的.先秦两汉时,它还只是一个使用频率很低的偏正词组,魏晋南北朝萌生了作副词的用法,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又引申出了作连词的用法.但"果然"作为副词用法的大量出现.是从元代开始的;作为连词用例的急剧增加则是在明清时期.副词"果然"在疑问句中表"究竟、到底"义的用法在进入现代汉语后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0.
"到底"在现代汉语中有三个副词义项,但其最初用作动宾短语,释义为"到达底部"。为探究"到底"由短语语法化为副词的动因与机制,从历时角度对"到底"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表明:动宾短语"到底"在韵律制约、句法位置改变、主观性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唐代发展出表"毕竟"义的评注副词用法和表"究竟"义的疑问副词用法;宋代时,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到底"又进一步发展出表"最终"义的时间副词用法;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上升,副词"到底"在清代发展成熟,完成语法化。  相似文献   

11.
程度副词"不胜"来自状中短语"不胜",词汇化演变机制为:节奏的双音化、紧临语境的取消分界和重新分析,此过程也伴随着语法化,只能修饰心理动词或形容词时"不胜"才确定程度副词的性质,其间也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时代正处于古汉语程度副词的调整转换时期,一些先秦时期使用过的程度副词如"祁、已、丕、肆、孔"等在《吕氏春秋》中已不再使用,说明部分先秦常用的程度副词到《吕氏春秋》时代已逐步变成不常用或已逐步衰弱。这些程度副词表达的语意已被其它程度副词所替代。  相似文献   

13.
“如此”的程度副词用法源于指示代词的语法化,当指代义消失时,发展为程度副词,其演变路径为:跨层结构“如此0”>动宾短语“如此1”>指示代词“如此2”>程度副词“如此3”。“如此3”萌芽于先秦,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在副词化的过程中,“如此”在语义上经历了指代义弱化、感叹义强化的功能扩展,在功能上逐渐由客观指代发展至感叹程度。通过对“如此”语义演变的考察,发现汉语中存在“指代>感叹情态”的语义演变序列,指代范畴和感叹情态范畴存在语义衍生规律,这种演变还具有跨语言的共性。  相似文献   

14.
"都"是中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但对其具体用法的归类以及产生时间的先后,却是观点不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典型总括范围副词"都"与典型语气副词"都"的认定标准,并就述补结构和歧解句中"都"的归属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古汉语中副词"都"多为具有明显形式标志的语气副词,但它作为总括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5.
从语法功能角度,现代汉语"连"字句的"连"应分析为助词而非介词或连词等。"连"字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强调和焦点表达上,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这种句式由最初通过"连"来表强调逐渐演变为借助于副词"也/都/还"等来表达强调,"连"所附着的成分为话题焦点。  相似文献   

16.
疑问副词“还”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问句是疑问副词"还"生成的语言环境,"复、又、仍然"义是疑问副词"还"生成的语义基础。正是在疑问句语境中"还"的"复、又、仍然"义弱化乃至丧失,"还"变成了一个疑问副词。这种虚化轨迹可以得到类化机制的支持。疑问副词"还"开始表示询问语气,后来主观性增强,具有了反诘语气。  相似文献   

17.
特殊副词“相”的历史流变及其用词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个重要虚词。从战国到西汉初期,“相”作为副词使用已相当普遍,主要表“互相、递相、相与”义。春秋战国时期,“相”字的偏指用法,处在萌芽阶段,公元一世纪前后,有所发展。汉末至魏晋六朝,是偏指“相”字迅速发展、成熟阶段。而在具体运用中,副词“相”作为“互相”义和偏指一方的用法在语法功能上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都"类范围副词的分布情况,42本方言词典中收录的"都"类范围副词共54个,"都"基本上是一个南北通用、方普共用的范围副词,除"都"外,某一方言区不存在占绝对优势的通用"都"类范围副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历时考察了"非常"的功能嬗变。在"非+常+名物"这一结构式中,"非"通过否定外延比较大的事物,从而突出与之相对的事物的个性,把事物自身暗含的显著特征激活出来。随着语言的发展,"非+常"逐渐演变成一个双音节程度副词,更直接地表示名物性质的程度属性,从而体现出谓语形容词的程度的量。  相似文献   

20.
程度副词在汉语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使用频率是很大的。尤其像“很”这个程度副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东北方言中的“老”也是一个使用频率特别高的程度副词,二者的意义接近,所以本文将二者从语法语义上进行对比,总结出二者语法语义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