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通过对《哲学研究》进行分析和理解,结合相关的资料和评论,引出维特根斯坦否定私人语言存在的著名论题。通过私人语言与外在参照系、私人语言缺乏检验的标准、私人语言无法建立规则等三个步骤论述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题。最后阐述该论题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唯我论的反驳,以及对语言哲学流派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为私人语言举行了一场宏大的葬礼.他在<哲学研究>中从"私人语言"概念出发,通过指出私人语言指称对象的不可能、私人定义的不可能、私有规则的不可能等,对私人语言进行驳斥,说明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并指出,在主客二分思想主导下,排除公共性因素的私人语言的荒谬性,以揭示出由于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隔裂所导致的语言与实在世界的鸿沟.进而揭示出,语言是牢牢镶嵌在生活世界中的,私人语言的荒谬性体现出唯我论试图在内在意识中寻找确定性的迷途,以此来埋葬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主体哲学.这就是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以“语言游戏说”为向导 ,分析“私人语言”的含义 ,着重考察维特根斯坦如何从否定私人对象的存在、指出私人定义的不可能性、遵守规则等方面对私人语言进行反驳 ,最后指出这一论证对于批判传统哲学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形而上学前提即二元分立基础上的符合论予以批判,认为语言的作用不只是对事物进行逻辑的指称和描述,它更是一种指示着人的行为的活动,其意义在于使用。他还对私人语言的自我理解性进行了批判,认为语言是用来交流的,私人语言不具有交流的特征,因而不是真正的语言。再次,他从语言遵循规则的角度对私人语言加以批判,认为人们不能“私人地”遵守规则,“遵从规则”只能是公共的,语言必须建立在共同体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前后哲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最后集中于他对私人语言的驳斥。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的三种区分和八种样式的解读,笔者认为:在对私人语言进行定义的方式中,前提性地蕴含了一种身心二元论的语言观:在这种二元论中,语言的作用就是指称对象,它起了一种奇妙的沟通两个平行世界的中介作用;在这样的框架里,“理解”一词的意思也必定是二元论的——说话人的语言在听者的心灵里引起的意义应当与说话人心里的意义一致;也只有在这种二元论式的“理解”意义上,在语言样式H(即维特根斯坦所定义的那种私人语言)中,由于语言指称对象是私人的内在感受——是严格私人的,而且独自使用该语言,这种语言才逻辑地蕴含了“另一个人不可能理解”。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中的私人语言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本文将以《庄子》"濠上观鱼"一事为例,论证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进行重组 ,可以显示出其论证的关键是 :私人语言不能在语言游戏中表达。这虽然使得私人语言论者陷入自相矛盾 ,却同时也让维特根斯坦面临循环论证的指控。这场论证的终点应该是不置可否的沉默。排除私人语言是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本身的封闭性造成的。从哲学史来看 ,这一排除则继续着从“我”到“我们”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不仅从实质定义的角度揭示了私人语言观的荒谬性,批判且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否定了私人语言的存在。通过阅读《哲学研究》和其他资料,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形而上学探讨概括为三方面:并不存在私人感觉;内在感觉经验不是"某种东西",而是一种不同于物理状态的精神状态和过程;感觉语言是对人内在感觉经验的一种表达,一种后天习得的文明表达。  相似文献   

9.
洛克指出观念和语词为标记性工具,意义理论的结构明显的可以分为三层:观念标示事物、语词标示观念、语词间接标示事物。由于洛克认为语词的固有意义是标示说话人心中的观念,所以许多的评论者认为他的语言是某种私人语言,无法保证人们的日常公共交流。但是在洛克意义理论内部,三层标示关系是融贯的,即使语词具有观念性的意义仍然可以实现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10.
梁晓辉 《社区》2008,(19):38-39
意大利的公立医院通常是允许他们的医护人员为病患提供私人的专业医疗服务的。这种私人医疗服务,是指在公立医院里工作的全职医护人员在他们的标准工作时问之外为病人提供有偿的医疗服务。这些病人无论是否住院都可以使用医院里的医疗设施接受医疗服务。这种私人医疗服务与医院所提供的通常意义上的服务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论诉讼证明标准之主客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诉讼证明标准的界定,目前主要囿于单一的客观或主观维度.诉讼证明标准不但有客观标准、主观标准,而且是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的辩证统一.客观标准是存在意义上的标准.是应然标准、实体标准、检验标准,具有一元性,即客观真实;主观标准是认识意义上的标准,是实然标准、程序标准、裁判标准,具有多元性,包括确信真实、高度盖然性、优势证据等.客观标准的实现以主观标准的运用为途径,并受主观标准运用务件的限制和程序制约;主观标准的运用以客观标准的实现为指向,并受客观标准的检验和监督.  相似文献   

12.
规则悖论是维特根斯坦构建的一个由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私人语言、生活形式等一系列论题组成的意义理论体系,它阐明了在语言游戏中规则遵从是动态开放的实践行为,其意义由日常语言的规则所限定并实现.语义的确定和不确定性源于对日常语言规则的遵从和违反.模糊语义研究的语境转向不仅提供了理解规则悖论的新视角,为模糊语义学提供了语用-语义的研究方法,同时消解了模糊语义的逻辑研究所面临的诸多诘难.  相似文献   

13.
语法是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民群众的社会习惯。是人民群众语言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一切真正的语法规律,必然是从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经过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的检验,符合客观实际的,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语法规律,应该通过实践的检验来修正它.关于语法规范化的标准,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早已明确规定;现代汉语“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里所说的“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现在主要是指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现象出发,以跨语言比较和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对词类多功能性的研究表明,范畴是语言描写的需要,其具有相对性,体现在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各个方面;在词类问题上其表现为,词类多功能性是一种跨语言普遍现象,其本质是范畴的灵活性。因此,能否对词类多功能性作出合理的解释,既是检验词类划分标准合适与否的关键,又是普通语言学研究的需要,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以高度重视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语言景观作为一种城市形象传播的符号和载体,在公共空间的信息传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宁夏城市语言景观中,自上而下的语言景观折射出官方对待汉语和英语语言权势的态度,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则从私人领域的视角反映了语言景观的经济性与文化认同。私人标牌与官方标牌呈现出一致的语言认同,宁夏银川市七个区域的词汇网络图表明私人标牌更注重标牌语言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检验标准,以往学术界大致有几种提法:一是直接引用“真理标准”的提法,以是否利于实践发展为检验该项工作的标准;二是以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为标准;三是以是否提高了人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水平为标准。很显然,上述提法从理论上看显得过于空泛。一个科学的检验标准,检验的主客体应很明确。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一个悖论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有关私人语言命题的提出,为语言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引起了学界的热烈争议。本文从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定义出发,围绕争议的焦点,分析了该命题在理解方面存在的悖论,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人内传播是社会个体自身的内部信息交换行为,是相对封闭的个体系统内的心灵感知外部信息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个人的私有感觉。这种私有感觉,按照笛卡尔身心的二元观,没有别人能够洞察,只有我自己才能够体验,可以通过私人指称给它一个名称,这就是所谓的"私人语言"。由于人内传播所呈现的不共享性、不具有现实的理解性等特征,有学者质疑人类传播系统是否有一个私人语言的空间,这个问题的焦点就是人内传播是否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给了我们一个明确而又有洞见的回答:私人语言是不存在的,人内传播是个人独白过程,是具有双向互动可能的社会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9.
语言、意义与理解是具有社会性的活动,活动的双方是我与他人.不管语言是否已经说出,意义是否已经表达,理解是否已经达成,他人作为对象已然存在,他人不仅存在而且优先于自我的存在,即他在优于自在.语言、意义及理解均是自在与他在的共在.语言不是私人的,而是我与他人公共的、共有的.虽然语言是公共的,但是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存在于我与他人之间,具有不确定性.他人能否明确我运用语言向他表达的意义,我们之间的理解能否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取决于我与他人在认识与行动上统一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语言中国哲学研究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中国哲学研究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中国哲学研究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为"礼".其"言意之辩"的主要内容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言道两个方面.孔子语言中国哲学研究凸显语言的规范功能,本质上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