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观察》2009,(2):191-191
陈柳钦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上撰文,提出要以城市群战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是现代经济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是极其重要的现代经济区域类型。当今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单体发展向城市群体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2.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广东省实现"三个定位"和"两个率先"目标的最大挑战。自2013年7月正式启动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以来,作为重要抓手之一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显现出诸多问题。其原因有些是源于认识上的偏差,有些则是实际工作中的失误,由此而衍生出的后续问题严重束缚了辖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影响到促进省域内各地适度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整体推进。本文试图对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中新型城镇化战略存在的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索并剖析引发相关问题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曹荣庆  黄冠颖 《城市》2010,(3):55-62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位于浙江省中西部,辖区人口62万,面积1388平方公里,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婺城区处于一个相对敏感的矛盾处境: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婺城区无疑是发达地区,其多种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婺城区的经济发展显然是“盆地沟渠”,而周边的义乌市、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批复实施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确定了前进方向和目标任务。珠三角的发展有其特色,广东省将其分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经济圈来发展。珠三角对口支援粤东西北是广东省独辟的一个区域协调机制,其实施有利于广东省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丁芸 《城市》2009,(3):7-10
一、区域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全国人民共享繁荣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在空间结构上是均衡的.在时间顺序上是收敛的。区域是经济社会的载体.是人与自然共存互动的空间形式.区域结构失衡、发展进程和水平差距过大.和谐社会就失去了依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发展与湖南高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仁全 《职业时空》2008,4(9):176-177
高职教育目前仍然是湖南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偏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使高职院校缺乏了自己的地方特色,而且也丧失了强有力的竞争力。因此,立足区域经济的特点,全面发展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是积极有效地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天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区域发展,对地区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这个要求,深入研究天津在京津冀、环渤海、东北亚三个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明确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建议,对于加快天津发展,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好天津在区域经济长远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潜在供给相对滞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明显的优势,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大作用。政府要提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强化文创融入实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充分发挥产业发展潜力,不断深化相关改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雅莉  秦彪 《城市》2012,(1):12-17
一、引言(一)研究背景辽宁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指导下,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融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笔者运用1990年~2009年的20年数据,证实了辽宁经济依存于金融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蒋秀兰  刘金方 《城市》2007,(5):25-28
一、中国三大城市圈经济实力及中心城市影响力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形成三大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及周边河北城市构成的京津冀城市群和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构成的珠三角城市群.  相似文献   

11.
山东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仲敏  吴蕾 《城市》2007,(7):7-12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江苏省毗邻.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从历史上看,山东与环渤海经济圈的辽宁、河北两省和北京、天津两直辖市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经济交往与联系.自国家提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后,山东与环渤海经济圈其他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合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蒋涛  刘海荣 《城市》2010,(2):22-25
淮海经济区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由20个地级市组成,可分为四大经济板块,即苏北板块的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鲁南板块的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菏泽;皖北板块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毫州;豫东板块的开封、商丘、周口。从南北方向看,淮海经济区处于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发达经济区之间;从东西方向看,淮海经济区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14.
张贵  武建伟 《城市》2009,(6):15-19
当前.美欧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时.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愈演愈烈。由此,科技创新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对于天津滨海新区来说.必须用新思路、新体制和新机制。谋大格局、求大发展.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的科技资源整体优势.建立促进京津冀科技合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加速推进滨海新区综合改革配套实验.惟有如此  相似文献   

15.
胡艺华  喻勇兵 《城市》2009,(7):25-3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实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重要位置。建设“两型社会”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全新命题和一项重要任务。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赋予长株潭城市群加快新一轮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省会长沙如何顺势而为.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中担当领头羊,创造新经验,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具有一种互融共生的关系。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培育专业特色的一条重要途径。文章主要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基本依据,分析专业对接产业的主要内容,提出专业对接产业的机制保障,以期从行动策略的层面为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Australia: A case stud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a case study of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ducted in two towns in regional Australia between 2001 and 2002. The hypothesis driving the research states that a town displaying a high level of social capital will also display a high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a town with a low level of social capital will display a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over, it is suggested the social capital will exert a positive causal influenc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udy goes some way to confirming this hypothesis and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both bonding and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are important for successful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utcomes.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4,10(4):357-365
Rural areas in Germany have been subject to major structural changes in agriculture and other economic sectors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AP reform and socio-economic adjustments resulting from German reunification.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ssistan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rural areas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analysis of initial conditions with respect to agricultural,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design of the delivery system for financial assistance with regard to strategic aims and the policy mix of the programmes; organizational and operational aspects of the required system fo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operations according to EU regulations; indication of intended and immediate impacts of some measures, e.g. changing conditions on the labour markets in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areas. Conclusions will be drawn from comparison of observable changes based on experiences with impac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support schemes in th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areas during the current phase 1989–1993 with a view to the next phase of the reform of the EU structural funds 1994–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