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有两次向语言问题的靠近,第一次只是把语言置于意识现象学第二性的位置,第二次语言在现象学中则具有了奠基性的地位。这意味着现象学的本质还原过渡为语言还原。现象学的语言还原就是通过超越论语言使观念性上升为理念的对象性。问题是,现象学的语言还原既要超越自然语言,却又依赖于自然形式的语言,这是一个悖论。为了消解这一悖论,德里达认为应该诉诸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来实现现象学的语言还原,因为交互主体性首先是自我与自我之间、我的现实当下与其他的当下本身之间的非经验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3.
老子和庄子认为万物随着时间演进而变化,“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庄子·知北游》)。一切都在当下发生,即故即新,重视当下的鲜活自由,这一点亦成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精髓。海德格尔在其思想的中期开始转向了艺术诗歌等领域,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指出,真理是在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中产生的,因此真理是发生的;到了晚期则是天地人神四元世界的圆舞,因此美是生成性的,只有在本真的时间性中,美才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4.
田菊 《晋阳学刊》2023,(1):35-40
长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科学解释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自然科学,但对于如何扩展到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一直存在争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传统往往采取哲学思辨的分析模式,从纯粹的社会历史现实描绘入手,试图界定世间全部的精神及其变化的分类,并进行单纯材料的搜集和转换,从而逐渐固化成为一种对于那些材料的概念性处理和分类处理模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中叶开始诸多研究学者不约而同从神话思维入手,探索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逐步形成了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相统一的方法论体系,从而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围绕上述过程的形成原因和路径之分析,对于解决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泓峻美是什么,被美学家们称为一个无法猜破的谜。而人是什么同样是一个使人类思想家们伤透了脑筋的课题。在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思考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思考的基础上的。美学史...  相似文献   

6.
<正> 应该承认,新中国美学界自形成以来,所从事的花费最大精力探讨的课题,莫过于“美的本质”问题。应该承认,经过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讨论与争鸣,我们对于“美的本质”的研究,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应该承认,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研究也不应就此止步。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与“客观—自然”派和“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的本质直观还原与德国文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早期现象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现象学方法的构建和运用.现象学方法的主要步骤在于,通过"悬搁"(加括号)和本质直观,达到本质还原,从而直接面向事物本身.运用这样的现象学方法来对待文学艺术作品,可以直接"回到文学艺术本身",以直觉方式把握文学艺术作品的本质意义,以实现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其中"村容整洁"的提出意味着把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问题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尽管"村容整洁"这一提法已经内在地蕴涵了对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审美要求,但是它并不常常成为人们关注农村环境问题的焦点。事实上,审美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经济增长、生产发展的附庸,这导致了我国农村的乡土人文景观的大面积破坏。时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热烈开展,如何在农村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让农村的生活景象充满美感,应是我们考虑的问题。编者认为,美不美应当成为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新农村建设中的哪些地方需要建设美,正是本期笔谈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悲情之美无疑是日本和歌美学的最高审美范畴,而和歌之芙的独特性也正体现于此.问题是,缘何日本歌人独独要千百次地来冲撞这样一个生命的痛点一以"悲"为审美的最高信仰?这是一个关乎美学本质的难题.而其独特审美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这宇宙真相认知中发现的善,并由此来凝固出生命短存的崇高,以实现"以悲为美"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0.
鲍宗豪  李振 《社会科学》2004,1(7):79-88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建构的方法论思想为指导 ,从精神现象学的角度 ,分析数字化整塑现代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探索数字化时代精神现象学逻辑建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揭示数字化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因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对数字化时代精神现象学的学术考察 ,既直接承接了技术与人文争论的命题 ,继续对技术现象的合法性进行追问 ,又通过数字人文、社会技术、虚拟现实等逻辑建构 ,对数字化表现的精神现象加以综合与创新。数字化时代的精神现象学开创了时代精神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1.
12.
浅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本质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对象本身性质的不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在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学科特点和学科功能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具有显著的客观性、逻辑性和应用的普遍性;社会科学具有显著的时代性、解释的统计性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特色;而人文科学则具有显著的主观性、文化特色和育人性质。明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异,对我们客观地进行学术评价,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观点走向成熟的那个时期,《精神现象学》对马克思的思想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突出地体现在马克思对主客体同一性的理解、对劳动问题的理解和对承认问题的理解三个方面。其中的主客体同一性预示了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统一原则,劳动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和解放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承认论题则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4.
美与感性存在相联系,美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着直接关系。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学家们所说的美是自由的形式,实际上是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体现。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美的本质和根源。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是理解所有自然美的基础是“自然的人化”。  相似文献   

15.
朝霞 《人文杂志》2007,(4):137-141
本文试探美之特有本质,认为美之本质为情象。情象者,形神栩栩、多样统一之象,与想理萦寓、愉快倾爱之情,两相交融,所生之新质生命体。  相似文献   

16.
本质和生成共同构成了事物的现实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与生成主义思维方式各有自己的适用域,它们共生互补,共同构成认识世界的两种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精神”这个范畴,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哲学上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常常和意识通用。它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被物质所决定,同时对物质又有较大的能动作用。第二种意义上的精神,指的是在人们的意识、观念和  相似文献   

18.
李朝东 《社会科学》2006,(4):138-142
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理想是指导和规范纯粹科学的探究,但哲学的历史发展却无力完成严格科学的要求,理性知性化彻底动摇了它们赖以奠基的整个真理的意义或存在的意义,使欧洲科学陷入了危机。胡塞尔致力于把先验现象学建立成一门对其他具体科学具有“奠基”作用的本质科学或观念科学,即用一个“系统完善的理论统一”为经验的、事实的科学提供最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在他的早期现象学中,通过分析、批判心理主义逻辑观、19世纪末以来的最新的经验主义逻辑观以及纯粹逻辑语法学的逻辑观念,对逻辑的本质作出了现象学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性的。爱因斯坦也强调他相信直觉和灵感,认为从经验材料到提出基本定律之间,“没有逻辑的道路”。① 我以为,由于创造性思维不同于机械性思维的地方在于前者没有一个现成的完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