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一年一度诺贝尔奖已揭晓,虽然又有华裔科学家高锟荣获物理奖,却依然未见我国科学家的踪影。难免令当时沉溺国庆60周年一片欢腾的国人,再度陷入对诺奖的无限迷惘。  相似文献   

2.
从1963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第一次授予国际友人迪·穷·区地名誉学部委员至今,三十几年来,中国科学院和1994年成立的中国工程院共授予58位成就卓著、闻名遐迩的外国科学家为外籍院士。他们当中有7位诺贝尔奖得主。不久前,本刊独家专访了其中的4位外籍院士,他们是:分子束学家卓以和,非线性学家沈元壤,光导纤维专家高锟及高压物理学家毛河光。共和国的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3.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青年时代沉迷于思索”假如我以光的速度移动光看上去将会是什么样。”这个问题成了日后相对论的种子。其后他用了自己毕生精力向全世界阐释这一理论。被喻为”光纤通讯之父”的高锟,亦有类似的故事……32年前一篇开创性的论文开辟了光纤通讯的新纪元高银早年负筵英伦进入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1957年加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开始了电讯研究生涯。该公司本来是50年代因为美国反垄断法令而从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分离独立出来的新公司专门从事国际电讯业务它的研究开发、制造和经营部门规模都非常庞大资源也十分充足。所以。高锟得…  相似文献   

4.
吴志菲 《人才开发》2011,(12):30-32
高锟,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光纤之父"。1933年11月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毕业于英国伍尔维奇理工学院。历任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工程师、标准电讯研究实验所主任研究工程师、香港中文大学电机系教授、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电  相似文献   

5.
“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家人士协会”(TheAsssociationofChineseScientistsandEngineersUSA)是中国大陆旅美学人的组织,已成立三年多,由原“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学会”和“美中专业人士协会”合并而成。会员人数从早期的180人,增加到目前的近60O人,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中西部各州。会员中90%在美取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大多数在美国著名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任职。协会总部设在芝加哥,有八个地方分会。协会领导的想法是要发展成为一个“有实力的科技工商联合体”,并扩大到全美范围。协会在我国驻芝加哥总领馆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光有一个奋斗目标是不够的,必要时还应根据主客观条件,主动调整自己的主攻方向。在这方面,著名科学家杨振宁的经历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中国当代名人成功素质分析报告》把杨振宁作为个案进行分析。它告诉我们,适时调整自己的主攻方向积极与他人...  相似文献   

7.
身为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终身教授、可扩展计算软件实验室主任、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客座科学家和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孙贤和无疑是海外华人的骄傲。在他的官方身份之外,美华学社(美国华人教授科学家学社)负责人兼前任会长的身份更为我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8.
印度政府一向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教育。但长期以来,在愈演愈烈的世界人才竞争中,因种种原因,印度的人才流失严重,这对印度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印度政府正采取各种措施吸引高科技人才,加大对人才培养教育的力度,并已取得良好效果。 人才外流: 不可忽视的倾向 人口众多的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一半以上的哲学博士、技术员、医生移居美国、英国和中东的石油输出国。有资料显示,1971年,印度在国外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医生的总人数为3万人。到80年代末,高科技人才外流达30余万人。1990…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TheUniversity of Adelaide)位于澳大利亚南部阿德雷德市。该市建于1836年,是南澳州首府,也是南澳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活中心。阿德雷德大学是澳洲的多校区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该校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卓著,曾培育出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多位罗德奖(Rhodes)学者及澳洲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学者和公众人物。该校秉承维护传统、追求新知、质量并重的教学理念,校内的师资由来源于世界各地的学者组成,其中大部分学者都在本学科上取得了杰出的研究成果。阿德雷德大学在16个广泛的学科领域从事教学科…  相似文献   

10.
英国在1660年到1730年的70年间,出现了60多名杰出科学家,占到当时全世界杰出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一些科学史家们将这种群星璀璨现象的出现归功于英国皇家学会等科技社团。  相似文献   

11.
赵晶晶 《人才瞭望》2023,(21):15-16
<正>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强调,要坚持党对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科学家精神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精神指南,是中国屹立于世界科技之林的法宝,以科学家精神赋能青年科技人才既是时代需要,也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2.
浩然 《人才开发》2009,(12):13-13
在中国,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几年前的一次中国十大文化偶像的评选中。钱学森与鲁迅、金庸等人一起名列十大,成为唯一上榜的科学家。钱先生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精神的代表。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科学偶像”。他的治学严谨、敢于创新、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鲁宾斯坦说,为青年科学家创造发展舞台是他的工作重点,他鼓励中国青年科学家加入纽约科学院,利用网络跨越空间与科学院世界各地的会员探讨科学真谛。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环保协会的故事开始于50多年前一场关于保护鸬鹚,一种可爱的鸟类的运动。上世纪60年代,美国长岛的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当地鸬鹚幼鸟的数量由于不知名的原因,急剧下滑至正常数量的七分之一。与此同时,秃头鹰、游隼等其他猛禽的数量也出现了同样惊人的跌幅。其中一些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追踪问题的根源,发现喷洒杀虫剂DDT(又称“滴滴涕”)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在通过科学的指证赢得了在美国全面禁止DDT使用的官司之后,为了进一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科学家成立了美国环保协会。  相似文献   

15.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教育是促进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而对科技领军人物的培养尤为重要。中法两国很早即开始了教育领域的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成立。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以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中国未来的工程领域领军人无汲取了法国两个世纪以来成功的工程教育经验,结合了北航这个中国—流高等学府的卓越教育实践,旨在成为培养未来企业家与科学家的摇篮。  相似文献   

16.
据《侨报》报道,2011年发射的“朱诺”探测器已于7月5日成功进入木星轨道,并首次向地球发回信号。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朱诺”号探测器10人研究小组中,有7人是华裔科学家。参与木星探测计划的华裔科学家张晓佳介绍说,美国空气动力实验室(JPL)木星探测项目组共有10人,其中7人都是华裔科学家,她很荣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大气海洋系空间物理专业毕业的她是在“朱诺”升空后才加入项目组的,主要任务是对木星的大气、地质、磁层和极光进行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1月,在国际神经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从80年代起就致力于推动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的美籍科学家蒲慕明教授在上海就任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所长。  据了解,该所将吸收国外科研机构的运行经验,在管理、经费使用和用人等方面拥有充分自主权,并实行以业绩为标准的晋升和资助制度。目前,已有7名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中科院聘用首位外籍科研所长  相似文献   

18.
世界著名青年生物科学家、美国总统奖获得者邓兴旺,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代表了当今世界该领域的最高水平。从1999年起,邓兴旺成为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北京大学他的研究中心里,他也成了学生们心目中的英雄;在他的老家湘西农村,邓兴旺毫无疑问是孩子们成长的楷模,一盏吸引他们走出山乡的明灯。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湖南湘西民风淳朴,地貌复杂。1962年,邓兴旺就出生在那里的一个深山沟里。小时候,不要说高入云端的大楼,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就连一条像样的大道他也没见过。摆在小兴旺面前的,到处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明明就…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科学家,人们常常想到“头悬 梁、锥刺股”式的苦读深钻。诸多有关科学家的传记和报道中,也经常说到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如此看来,科学创造注定是个“苦差事”,投身科学探索,就一定意味着必须当“苦行僧”了?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是因为他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其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乐趣和唯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我的日常的不适。”居里夫…  相似文献   

20.
科学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劳动,科学家往往成为一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的倡导力量。由科学人才构成的金字塔,处于顶端位置是中国科学院院土。他们具有高知名度和学术声望,还因在科学界的活动而影响他人。这种影响是其它社会阶层所不能代替的,因而成为人才研究关注的对象。以往研究对科学家的精神品质、价值取向和献身精神方面多有论述。近年来,笔者亲身采访了30O名院土,根据采访掌握的材料,试图从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等人文背景中探讨科学家成才的因素。经过对院士籍贯分布、区域分布、年龄分布、高校分布的量化统计后得出结论:地理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