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目前社会整体法律信仰依然不强,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改进措施。通过对民族地区民族信仰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关注。应当借借鉴民族信仰合理的成分,实现国家法对民间法的合理包容。  相似文献   

2.
李培才 《理论界》2006,(2):160-161
法律信仰主要有两种:法律虚无主义与法律至上主义。在社会治理结构中,人治与法治是最基本的治理模式。然而,在一定的社会中,人治与法治地位与作用的不同,人们的法律心理也就不同,以不同的法律心理为基础,形成不同的法律信仰。在我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完成法律信仰从法律虚无主义走向法律至上主义,首先必须完成法律心理的基础转换。  相似文献   

3.
社会信仰冲突有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实践真理的过程、价值观不同、自身信仰的基本态度等产生的冲突,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及经济、传媒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对待社会信仰的积极态度是既要坚持信仰原则,但又不固执于自身的信仰原则,在反思与实践中追求真理性认知和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原则.社会信仰形成机制是:价值体系:对比与建构;个体信仰:引导与反思;群体信仰:物质与精神;宣传途径:探讨与践行;原则和方法:科学与人文.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法律信仰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侠 《齐鲁学刊》2006,(5):144-146
实现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价值目标之一。一个国家法治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法律制度等显性条件,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其隐性的思想文化条件。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法治之路可谓步履维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其中公众的法律信仰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企业约束机制可分为内生约束机制和外生约束机制.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是产权约束。企业约束的不同状态可分为八种形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主要是: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约束环境。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是国家法治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法律信仰的对象是一个最宽泛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并不指国家法律,而是一种融意志与规则、情感与信仰于一体的"综合法学"。在传统文化、法治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法治观念的迷茫和对法律态度的功利性。优化法治环境、唤醒权利意识、注重法德并举、改革法学教育等措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最终实现法律信仰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语境下法律并不能被信仰,"法律信仰"本身的用语就存在着错误.虽然本文中仍然使用"法律信仰"的表述,但是必须将这个词语内涵扩大解释为:法律信仰指信仰主体笃信法律是具有至高无上价值和理想的真理并且愿意为之献身的精神状态.实质上是对"程序正义"、"法律至上性"和"法治社会"这些法律价值、理想的信仰,而其根本上是对自由和正义等终极价值的信仰.法律信仰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对一定法律价值、理想的信仰;其二,对这种价值理想的精神基础或根据的信仰.  相似文献   

8.
试论法律信仰的危机与培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法律信仰的概念入手 ,论述了法律信仰危机的表现和原因 ,以及法律信仰培植的理由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自先秦以来,中国的"法"与"法律"合而为一,更确切地说,有"法律"而无"法"。位于"法律"之上的是"权力"而不是"法"。与中国相反,西方的法治社会形成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源头在古希腊时代,当时的思想家们就已经有了法治的向往,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法律的权威和信仰。法治社会是现今中国正在致力建设的一种社会形态,构建法治社会,必须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能够引领人们选择法律途径,预防、转化或解决社会冲突,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社会冲突既能促进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可能对法律秩序和社会和谐的破坏会动摇法律信仰的社会基础,导致法律信仰的生成障碍甚至法律信仰的解体或崩溃.不过,社会冲突完全可能成为法律信仰形成的“入口”,甚至是民众法律信仰重建的良好契机.在社会冲突情境中,法律信仰的重建必须以民众的权利意识为基础,并以良性运行的法律体系、公正高效的行政、司法过程为前提.社会冲突情境中法律信仰的重建必须在对法律的基本价值、程序价值信仰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民众对法律制度及其运行的合理反思.  相似文献   

11.
培育全民的法律信仰是我国实现法治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真正意蕴 ,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 ,是我国实现法治的根本前提和保障 ;而我国从历史到现实都缺乏法律信仰 ,也正因如此 ,我国在实施法治战略的过程中屡遭挫折 ,步履艰难 ,法律自身与社会民众难以融合。因此 ,寻求两者的整合机制就成了我国实现法治的关键 ,这一机制就是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2.
张绍平 《天府新论》2006,2(3):154-156
廉政文化建设是适应反腐败斗争面临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基础性工作,廉政文化的内涵包括廉政精神价值、廉政制度体系、廉政建设物质载体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和法律信仰的教育是着眼构建未来公职人员队伍廉政文化精神家园的一项超前性基础工作,高校担负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法治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法律信仰和法律理念,作为执法者,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更应该具有良好的法律信仰和法律理念。培养人民警察的法律信仰,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人民警察依法执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公民道德信仰是社会道德之魂。在今天这个公民道德信仰有所衰落或生成乏力的社会转型时期,公民道德信仰的养成不是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是可能如何转化为现实的问题。公民道德信仰的养成,需要有效的机制保证。这种机制,是内在机制与外在机制的统一,完善的机制重在构建,更在于有效运作。有利于公民道德信仰生成的外部机制的构建特别是制度安排,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仰曾经引起了我国法学界的热烈讨论,但是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逻辑难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弄清楚法律信仰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法律信仰的对象只能是自然法,而不能是实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使用.法信仰"的概念比使用法律信仰更加准确.而作为法信仰的现实归依,宪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被信仰的品质,因此,树立对宪法的信仰,是我国当代法信仰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律信仰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建国后 ,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整个过程只有 5 0多年 ,其中还包括 2 0年的停滞、甚至是倒退阶段。我国法制建设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即 1949— 1978年、1979— 1992年和 1992年—现在。本文试对这三阶段民众法律信仰状况进行剖析 ,提出这三个阶段的法律信仰状况是由“相信人治排斥法治”到“盲目崇拜法制到持怀疑态度” ,再演进为“信仰法理社会”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公众法律信仰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针的提出,法治精神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公众法律信仰的缺失仍然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公众法律信仰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良法”的制定,使法律深入人心;对国家公职人员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在其公正执法中树立法律权威;改革普法教育中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着力进行基本价值观和基本运行原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仰:法治国家之灵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桂祥 《齐鲁学刊》2005,36(2):140-144
法律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物质条件,法律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精神条件,二者对于法治国家而 言,乃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当前,在我国的法治化过程中,立法成绩突出,而执法效果不理想,究其 原因主要是社会公众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法律信仰的培植。要通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 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实现依法控权,强化政府信用等措施,促进法 律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法律工具主义论者在对法律信仰进行批驳的同时却又走向另一极端。其实,法律既具有工具性,又应被信仰,只是层面不同而已。法律工具主义的是在于其具有功用性的一面,而纯粹法律工具观又和法律所体现的正义、自由之精神及人们视其为神圣的情怀相背离。法律深受现实利益、人的生存要求、法律实践之影响,人们对法律信仰的同时显示出较强的脆弱性。为使法的信仰强盛起来,必须加强法律权利之完善及执法环境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有的学校出现了青年学生校园霸凌、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的现象.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用法律、道德、信仰约束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