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史学界公认的洋务运动的理论纲领.但是,在一八六一年至一八九八年这段时间内,不仅是洋务派,同时包括早期改良派、顽固派,乃至外国侵略分子,对“中体西用”思想都进行议论和阐述.一八六一年,冯桂芬在他的名著《校邠庐抗议》中首先这样提出:“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继之,薛福成在批驳顽固派攻击向西方学习是“用夷变夏”时指出:“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西学》中写道:“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这里的“本”“末”就是“体”“用”.一八九八年,后期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则写道:“新旧兼学,  相似文献   

2.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是近代中国同时并存的两股政治势力。虽然他们各有自己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和思想主张,但在他们的活动早期,却有过不寻常的关系。他们的接触和交往,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讨论和解决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笔者对此作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仁。  相似文献   

3.
奕讠斤、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倡导的军事改革贯穿历时 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的始终。它以 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被镇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之前规模较小 ,侧重于练兵、利器和购买外洋船炮 ,可谓之尝试阶段或早期阶段 ;其后规模日趋扩大 ,侧重于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创建近代海军  相似文献   

4.
一近代中国处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历史关头.敏感的梁启超1901年指出:"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中国自数千年来,常立于一定不易之域,寸地不进,跬步不移,未尝知过渡之为何状也.虽然为五大洋惊涛骇浪之所冲击,为十九世纪狂飙飞沙之所驱突,于是穷古以来,祖宗遗传深顽厚锢之根据地遂渐渐摧落失陷,而全国民族亦遂不得不经营惨淡跋涉苦辛相率而就于过渡之道."(梁启超《过渡时代》,载《清议报》第82期)当然,面对这种旷古未有的"过渡时代",各个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各种不同的政治和文化派别所  相似文献   

5.
<正>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政治生涯中渡过。虽然五四时期他首先举起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发起新文化启蒙运动,以激进民主主义者著称于政治思想界。但是,他涉足政治活动并非始于此时,而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刚刚步入青年时代的陈独秀,就冲破封建主义思想的禁锢,投身于爱国革命活动,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他的这些早期活动,为其五四时期的斗争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弄清陈独秀在这一阶段的思想,有助于对他的一生作出全面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史学界,人们向来都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是君主立宪论者,各类书刊无不承袭此论。然而就早期改良派所持政治观点的本来内容及其理论程度看,其思想根本不属君主立宪论的范畴,仅仅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开明专制论。我们知道,西方资本主义的所谓君主立宪,是以三权分立和责任政府(责任内阁)即君主无责任制为原则的。就连清末的封建大  相似文献   

7.
关于洋务派经济活动对中国早期民族资本所起的作用,跟外国侵略资本的矛盾,以及同顽固派在经济活动中发生论争的性质等问题,笔者曾在《文汇报》先后有所论述。茲再就洋务派经济活动的若干特点,提出一些看法,请大家指教。洋务派的经济活动,是在世界范围內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井开始从自由资本逐步走向垄断资本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是在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侵略的条件下进行的;又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长期封建传统的大国中,在民间的和官府的手工工场中,较长期地孕育着近代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它所创办的近代工矿企业和近代  相似文献   

8.
夏明方 《中州学刊》2002,(1):133-137
为了探索新的救荒对策,洋务派思想家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主导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和民众信仰的灾异观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然而由于洋务派的实用主义态度,这样的批判最终并没有转化为促进早期工业化实践的精神动力。相反,被他们保留下来意欲利用其“惩恶扬善”功能的“灾样祸福”之论,却成为当时一波又一波反工业化风潮的最深厚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9.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战斗历程。他奔走国事,勇猛无畏、坚韧不拔、“精诚无间,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至今仍令人钦敬。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中,不但同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进行了英勇的搏斗,而且同来自资产阶级内部的改良派势力展开了公开的论战。他在与改良派的关系恶化之前,曾经谋求与改良派合作。弄清这种关系的进程与是非,探讨这种关系的性质和意义,对于深入研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认为洋务派是改头换面的顽固派,与改良派并无相通之处。这一看法较为偏颇。其实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三类:一是部分洋务大吏的幕僚或洋务骨干顺应时代潮流前进参加维新运动,成为维新派,如汪康年、蒯光典、胡等。二是一些原洋务派督抚大员同情支持或参与维新变法运动,成为维新派的同路人,如张之洞、陈宝箴等。三是另一部分洋务大变暗中同情维新运动,但不肯公开支持,表面上持观望态度,如李鸿章、盗宣怀、刘坤一等。就整个洋务派而言,他们与维新派之间有矛盾分歧,但同情支持维新运动是其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是我国近代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采用文献分析评议的方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我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财政思想作了探讨,管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近半个世纪的财政思想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虽其财政思想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但为现代财政学的研究开创了先河,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各自具有自己民族的精神标记,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来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这主要是: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这就决定了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具有差异性。今天,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比较和分析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目的在为今天的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早期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种文化氛围 :1 91 0年入家乡私塾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1 91 0年入湘乡高等小学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熏陶 ;1 91 8年 6月到北京后才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并逐步完成世界观的转变 ,形成了唯物史观 ,真正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容閎(一八二八——一九一二年)是不是近代中国資产阶級改良主义者?对这問題有两种不同的見解。我认为容閎是早期改良主义者。(見《学术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二期拙著:《容閎<教育計划>的实质及共影响》)有人认为“容闳不仅是英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工具,而且是封建統治集团的洋务派的重要角色。”(見上海《文汇报》一九六三年四月四日,王永康:《容闳是近代中国資产阶級改良主义者嗎?》)討論一下这个問题,对于評价容閎这一历史人物固然是必要的,就是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上改良派与洋务派的性质及其关系也很关重要,特別是对于許多早期改良主义者的評价問题关系更大。  相似文献   

15.
洋务派认为中国挨打的根源在于科技落后,救国的关键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科学救国”便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科学救国”思想的驱动下,洋务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嘉  赵离 《晋阳学刊》2001,(5):44-49
东西方早期美学进行着一样的追求、两样的探索 :古希腊美学缘于艺术创造实践的困惑 ,进行理性的沉思、探究 ,以纯粹理性一步步筑起理论体系之大厦 ,展现了美的形式和内容之结构性和谐 ;先秦美学缘于艺术应用实践的忧患 ,因忧患而进行天人的冥想、穷索 ,在实践理性的反复的综合中一再将美学理论引向深处 ,充溢着美服从于人文之和谐。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都是以“求强”为核心的救亡图存运动 ,但洋务派和维新派提出的“求强”有着不同的内涵 ,主要表现在深层目的性、途径方法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 目前,从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文章看来,很多论者对“洋务”、“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等概念各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为了便于洋务运动评价问题的讨论深入开展,有必要对上述名词的来源和含义作一番考察,并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早期改良派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崛起的一个政治派别,其代表人物大都和洋务活动有联系,后又超越了洋务派。他们重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某些思想政治学说,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反映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为摆脱民族危机,大胆提出改革封建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思想主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呼风唤雨。还应特别指出的是,晚清早期改良派大都来自封建士大夫阶层,有的还曾经跻身于官僚行列,都受  相似文献   

20.
再论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与“用”本来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对范畴,它同道与器、本与末等范畴一样,被用来表述本体与作用的关系。在近代,体用、道器、本末等常常被洋务思想家以及某些维新思想家用来表述对中学、西学关系的认识,成为一个政治概念。最先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冯桂芬,他在1861年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①1865年,李鸿章更明确地阐明:“中国文物制度退异外洋淀征之俗,所以到治国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必调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顾经国之略有全体偏端,有本有未,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