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 (下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声母研究1、关于《切韵》声母系统研究主要论文有:时建国《曾运乾的<切韵>五十一纽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47-51),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声类》(《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373-431),陆志韦《试拟<切韵>声母之音值———并论唐代长安语之声母》(《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507-521),陆志韦《汉语的全浊声母是什么时候才送气的?》(同上:522-547),陆志韦《三四等与所谓“喻化”》(同上:477-506),于志培《中古禅母类变管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72-75),伍巍《中古全浊…  相似文献   

2.
数百年来粤方言韵母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方言一般又称广州方言。它的语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现代广州音系。广州音演变的确切年代,由于受材料限制,较难确指。但可以用反映中古汉语共同语的《切韵》或《广韵》音系作为参照点来考察它在中古以后的变化。当然,由于《切韵》音系不是粤语音系的直接祖先,粤语的某些语音特点可能比《切韵》音更早,但是,由于粤方言中古后受共同语影响相当巨大,所以通过与《切韵》音系比较,还是可以约略看出广州音的发展大势的。  相似文献   

3.
<正>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上古音、中古音、等韵学、近代音、现代音等学科。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韵学研究也包括方言音韵研究、汉语与其他少数民族或周边国家语言对音研究,也涉及到汉语  相似文献   

4.
《元韵谱》微母来源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轻唇音微母主要来源于中古明母合口三等字,只有东韵三等及尤韵出现例外.在<元韵谱>中保留微母,但其来源却与中古不一致,不仅收录了中古的微母字,而且还收入了很多中古明母字.这种特殊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些混入微母的中古明母字应读为何母?这种现象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吗?通过考察发现<元韵谱>微母下收录中古的明母字,并不能读为微母,也不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而是完全照搬<五音集韵>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本汉和他的汉学名著《中国音韵学研究》以及相关的汉语言文字学成就 ,特别是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现代方言的撰写及其对历史语音学研究的价值。中古汉语韵母的拟测是制订《方言字汇》表的基础 ,有关辅音韵尾构拟 ,三、四等的主元音构拟 ,一、二等重韵 ,《广韵》十六摄各韵开合口一至四等的韵母构拟 ,都从构拟原则和具体构拟两个方面为中古音构拟作出了重要贡献。该表还是古今韵母历史演变图表。文章还概述了《中国音韵学研究》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也指出了它的若干可商之处  相似文献   

6.
以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为研究材料,运用了“韵脚字归纳法”、“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押[-m][-n]韵尾的诗词韵脚字进行系联,将具体韵部与《中原音韵》的相关韵部对比,指出明末汉语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对比结果发现:《西游记》近体诗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可归并为真韵、先韵、寒韵、桓韵四部,词韵中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归并为真韵、寒韵两部;同时印证杨耐思先生的观点:16世纪初汉语官话[-m]韵尾已经完成转化;江淮官话中寒桓分韵的语音特征自中古.明末.现代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谐声同部原则只是造字谐声的原则,不是系联归部的原则。以"世"谐声系列诸字的归部为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坚持的原则有二:一是入韵字的归部,根据押韵情况;一是非入韵字的归部,采用以今音上推古音的办法。谐声系联只限于把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归入同一韵部,而不是"同谐声者必同部",至于具体该入哪部,还由上述原则决定。  相似文献   

8.
古语词是中古史书词汇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从汉语词汇发展的角度对中古史书词汇中的古语词进行研究,着重说明它们的继承方式、来源和特点,并指出中古史书中的古语词无论在词语溯源还是词典编纂中都仍有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唐书释音》成书于北宋年间,其音注真实反映了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过渡阶段,是研究宋代语音史的天然语料,与韵书、韵图、宋人叶音以及宋代诗词用韵已有研究成就相比领域,宋人音释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加强对《唐书释音》语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不仅有助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对历史方言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上古占声字的韵部归属,一直存在归侵部还是归谈部的分歧。通过全面整理上古占声字和其他韵部字的关涉情况,发现占声字和谈部、盍部、侵部、元部字都有牵连,但主要是和谈部及盍部有关涉。在中古为非入声韵的那些占声字应归入谈部,入声韵的那些应归盍部。  相似文献   

11.
《晋书音义》的“协韵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书音义》的“协韵音”不同于后世朱熹等人的“叶(协)韵”。它是用直音法为晋时诗文用韵注上当时的音读,起着区别两读或两读以上字音的作用,体现了何超对古今字音变化的确切认识,为今人研究上古到中古语音演变提供了客观依据。它与钱大昕等人所说的“随意转读”字音无关。  相似文献   

12.
古人将可以作为韵脚的文字进行分类,概括为十八韵、十三辙等。这对文学创作和欣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限于当时的认识能力和研究手段,对于韵辙属性始终限于如下简单分类:(1)将韵辙分为宽韵和窄韵;(2)将韵辙分为阴韵和阳韵;(3)将韵辙分为洪亮级、柔和级和细微级。而未能深入揭示韵辙对应情感的奥秘。综合运用前人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现代语音学方法,对古今韵文创作、欣赏、教学、研究所必需的手段———韵辙的情感属性及物理属性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创造“宽阴亮、宽阳亮、宽阴柔、窄阴柔、宽阴细、窄阴细”等六种综合分类标准,可以发现其内在的对应关系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切韵求蒙》是清成丰年间广东顺德人梁憎宝作的等韵图,是研究汉语等韵学以及中古语音的重要材料。梁氏此书成于公元1877年(清光绪三年),有光绪十六年孝梁家塾刊本,1955年古籍出版社曾影印出版。《切韵求豪》以十六摄统帅《广韵》的二百o六韵,十六摄中,以阳声韵居前,阴声韵居后,每摄所辖的囵数不等,全书共分为八十个图。把《广韵)}的韵部除冬与建、唐与阳、登与蒸、臻与股、欲与戈等韵同列一图之外,其他各韵都分别自立一图(或两图,有开、合之分者立两图)。在韵图的列字上,“悉主《广韵》,辅以《集韵》、《玉篇》,凡后出…  相似文献   

14.
中古良贱身份制度 ,与中古社会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探讨中古良贱制度 ,对于加深对中国中古社会乃至古代社会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探讨社会发展规律亦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样一个重要的课题 ,国内外学者虽也多有涉及 ,但是研究大多是对中古某一类或某几类贱民身份进行探讨 ,往往局限于某一朝代 ,并无一全面的长时段的综合系统的论述。李天石先生奉献给学术界的力作《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4年版 ) ,填补了学术界的这项空白。全书分为前言和九章。《前言》和第一章《…  相似文献   

15.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的主体部分是以一定的规则对“旧韵图”和“旧《篇》《韵》”进行合并而形成的。“合并”是此书的灵魂和主旋律。张元善、徐孝二人在制定音韵部分的合并规则时,主要依据的是当时“以北京-河北地区方言为主的北方话”的实际语音。在按规则合并的基础上,他们又对部分特殊小韵和韵字进行了一些调整。时至今日,《篇韵便览》以明末北京话为基础方言的说法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然而无论从整体结构上看,还是从对部分特殊小韵和韵字的处理方式上看,均不宜将其所依据的基础方言限定在明末北京话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汉语上古音研究和汉藏语系比较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上古汉语声调的性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音高在中古汉语以迄现代汉语各方言以及台语、苗瑶语和藏缅语有声调的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发生了动摇。如果上古汉语声调的区别性特征不是音高而是音长或音质,那么,所谓上古“声调”的不同也就是韵母(元音或韵尾辅音)的不同,实际上可以看作韵部的不同,正如入声与阴声、阳声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在印刷术普及之前,中古时代的诗歌作品主要通过手抄文本进行记录,这使得此时期的部分汉魏古诗和许多乐府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文献记录呈现出多种文本面貌。《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一书在手抄本的立场上,对中古诗歌的文本生成和诗歌创作进行解读,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古诗歌的文本面貌以及创作特点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书中也流露出过度夸大抄本时代文本差异的研究倾向,其分析中古诗歌创作的理论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张平忠 《东南学术》2012,(4):257-265
开口呼与合口呼是描绘汉语韵部发音面貌的一组对称体系,是汉语语音性质重要的区别性特征。开合口在历史进程中的转化透露出了汉语语音传承衍化的信息,探讨其演变历程有助于发现语音发展规律。文中以唇音为对象,逐个分析了各韵字从隋唐经两宋、金元、明清直至现代所发生的开合演变情况,从唇音开合口的角度展示了中古以来汉语语音发展的概貌,同时认为,唇音声母的影响是唇音各韵字发生开合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藏本《图经衍义本草》源自元刻。全书音注数量不多,但内容丰富。其中同义异音类型涉及到了中古汉语语音演变的若干问题:声纽影以相混;韵部止蟹摄细音、梗摄三等入声与臻摄入声合流,入声韵尾消失;声调浊上变去。音注基本上是依据口语,符合宋代语音发展规律,且带有方言特点。  相似文献   

20.
段纳 《殷都学刊》2007,(2):134-138
普通话与河南方言中的入声都已消失,但在调类分派和一些入声韵的读音上二者有很大不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方言正在迅速向普通话靠拢。其中古入声字读音显著变异源于普通话的影响。这些变异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韵母比声调活跃,韵母可以单独转变,但调转韵必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