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尚意  龙君 《河北学刊》2003,23(2):72-78
乡村聚落中的公共空间是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随着乡村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乡村公共空间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以河北唐山为调查区域,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地乡村生活与公共空间的分布特点。即虽然乡村生活发生了变化,但是大多数乡村公共空间还是分布在必需性活动场所及其附近,并以两三种活动复合在同一地点为主,良好的环境和设施是附加性的分布影响因素。同时,本文归纳了公共空间活动的人员结构和组织特征,进而分析了政府、村委会、核心人物在乡村公共空间中作用。  相似文献   

2.
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影响和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关键都与乡村公共空间和乡村公共生活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乡村文化建设首先要从培育、拓展乡村公共空间与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入手.通过改造和创新利用乡村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和载体,培育和建构新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和载体,不断丰富乡村公共生活的内涵,激活农民的文化自觉,以最终实现新的乡村文化形态的重塑.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民俗文化建设作为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两种手段,二者应该相互依存、互相补益。当前,我们在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同时,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建设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和打好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问题。为此,要首先解决干部的认识问题,并重塑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理想信仰,政府要借鉴历史,紧抓法治与民俗文化建设不放松。  相似文献   

4.
桂胜  陈山 《河北学刊》2020,40(3):162-167
张涛、王春蕊《中国扶贫开发成效、创新与展望》一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开发经历了四个阶段。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全国各地通过实践推出了多种扶贫创新模式。并认为,后脱贫时代中国贫困治理工作将面临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从"帮扶"到"自我发展",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到民生保障提质升级的新特点,需要在城乡一体化治理框架下创新和形成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路径。高中建、李长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意识建构研究》指出,新时代农民的土地意识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重新审视农民土地意识现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中,建构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土地政治意识、以生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土地经济意识、以大地母亲思想为灵魂的土地文化意识、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的土地社会意识、以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土地生态意识,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的未来考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桂胜、陈山《乡村振兴中村落民俗文化再造空间传承模式之认识》指出,构建村落民俗文化再造空间传承模式是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现有的村落民俗文化再造空间存在着非遗小镇、民俗文化节、风情旅游区等若干传承模式,显示出重构...  相似文献   

5.
家庭空间与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家庭物理、心理、行动空间与公共空间关系的探讨,指出家庭空间是公共空间的出发点,是公共空间的特殊部分,两者之间有融合交汇之处、渗透发展之势。重视家庭空间文化的引导及暗示功能,将有助于塑造和培养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担当,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6.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形成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与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必然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城市格局将受到冲击.围绕公共空间历史成因的探讨,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7.
8.
在乡村文化治理中,通过情感赋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将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方式的本土化创新,对推进乡村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从情感与仪式互动融合视角看,仪式互动结构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具有相互耦合的情感生产逻辑。当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面临共同精神弱化、人地关系疏离、情感联结淡化和价值符号虚化等实践困境,构建符合乡村内在生活秩序和社会规范的乡村情感共同体是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苏状 《南京社会科学》2012,(9):88-94,109
21世纪以来,伴随智能视觉技术与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范围内屏幕媒体蔚然成观、屏幕文化奇观凸显、屏幕世代俨然形成.其中,作为公共媒介存在的公共屏幕正在改变和重组原有的公共空间秩序与样态,比之手机、电视、电脑等个体使用性媒介屏幕,公共屏幕尤其是户外公共大屏幕在公共空间的重构上具有场景上的物质景观性、交往上的复归现实性以及文化上的重地域化和形象光晕性.公共屏幕对公共空间的上述传播特征之于现代城市化乃至都市化进程中的创意性、公共性以及球土性建构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在存在态势、作用方式上呈现出一种文化场效应。它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也是城市个性的体现。城市文化建设要充分重视和利用民俗文化的场效应,以城市主体文化为核心,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场的环境和个性特征,保存和营建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239-243
江西是一个文化大省,有着一大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传统悠久的村落,这些村落的建设和传承都依赖于当地的地域文化。江西村落文化特性与建筑模式与江西宗教、信仰、商贾文化及崇文重教等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现代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对江西村落建设产生不少影响,要避免这些影响,必须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江西村落,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2.
13.
公共空间凭借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孕育着社会秩序基础的生成。村庄社会关联作为乡村秩序形成并赖以维持的社会基础,必然离不开村庄社会内不同情境的村落公共空间,村落公共空间则成为乡村变迁场景中社会秩序生成的重要场域。乡村社会变迁中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的萎缩与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凸现必然引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依凭村落公共空间便可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大致轨迹。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技和工具理性缔造了两种空间形态:都市空间和媒介空间。这两种空间形态是现代人的公共领域,它不断生产着新的生成关系。人作为生活在空间里的有机体和机器电子的混合物,必须重建媒介空间中的公共理性,因为这关系到未来公共社会的道德景观。  相似文献   

15.
区域民俗文化建设的跨世纪课题——黑龙江民俗文化研究的历史与未来郭崇林随着民俗学科在国际人文科学领域日渐跃居显要的学术地位,我国的民俗学研究从“新时期”以来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回顾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十余年的历史,我们又不难看到,由于我国幅员广...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本文分析了福建省民营企业文化独特的特点,探讨了海西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要推动福建民营企业发展,必须克服福建民营企业文化的自身障碍,发挥海西人文优势,形成企业文化建设战略.  相似文献   

17.
公共哲学的空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哲学论编者按现代哲学家们不管在理论立场和方法上存在多少歧见,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承认当代文化多元化的基本事实。文化的多元化与世界化,构造了一个全球文明的公共空间,形成了公共的生活世界,这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公共哲学就是人类对公共...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天津近代文学的兴起,得益于天津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当时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学堂与报馆,它们为一批淡出政治而又关怀民生、不入官场却依然关心公众事务的新型知识分子提供了栖身之地与言论空间。天津近代文学的盛衰,与公共文化空间的伸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凡是公共文化空间扩展、恢张的时候,文学就发展、繁荣;凡是公共文化空间被压抑而收缩的时候,文学就衰落、枯萎。  相似文献   

19.
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城市住宅空间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城市空间拓展为大背景 ,从人是最具有“领域感”动物的观点入手 ,探讨了住宅空间发展中的诸多热点问题 :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依存关系 ,私有空间在人的价值上的“标签”含义 ,公共空间与城市发展水平提升的互动关系 ,城市的整体大空间与住宅空间的平衡发展等。并以中外城市空间扩张特别是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住宅区演变为例 ,阐明了人对私有空间的“占有欲”在城市空间消长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金玉甫 《殷都学刊》2003,(3):109-110
甲骨文时期各种各样的“简单符号” ,已不具有直接象形的含义 ,在以实用为主要功能的前提下 ,它的每个字都表达一个固定的含义。文字学家以甲骨文作为文字起源的一个有机部分 ,而我们将更多地注意它艺术构造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