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音”,音韵学上一般指上古音。在音韵学的应用中,上古音知识所占的分量比较重,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通假字的识别和同源词的推求。下面就谈谈这两个问题。一、通假字的识别通仅又叫通借,是指在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中,不用本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说下》中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就是说,除了无本字的…  相似文献   

2.
在音韵学领域中,解决殷商音系问题,始终是个老大难问题。因为材料所限。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意见。现今在学术界通用的上古音系,是采用王力先生的学说,以《诗经》为最早资料,推断所得的上古音系,视之为周秦音系。因为殷商音系没有定论。也只好用这个上古音系去解决殷商文字的音韵关系。其实这是不太准确的。  相似文献   

3.
要读懂古书和从事语言研究,就得懂古音;要懂古音,就得懂汉语音韵学。而音韵学一向被认为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问。那么,怎样才能尽快掌握音韵学呢?我认为,这需要从教、学两方面进行探索。这里,想从学的角度从方法上谈谈怎样学习音韵学。(一)要掌握现代语音学知识音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从性质上看,它本来就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语音学。从前的音韵学之所以被弄成“绝学”,一是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又没有一套科学的记音工具,因而要用不拼音的汉字去描写和分析语音,这就免不了要创立许多专门的术…  相似文献   

4.
江林昌 《东岳论丛》2007,28(2):9-21
一般认为,在先秦两汉文献中,以“六经”与《史记》对中国上古文明的记载最权威。然而,“六经”与《史记》所反映的主要是中原地区古文明,对周边地区的文明状况实际重视不够,甚至有意贬低或删改。近八十多年来考古所见的区域文化与古已有之的儒家经典之外的其它先秦两汉文献,正可弥补此不足。例如,就现有考古资料看,五帝时代的文化中心实际不在中原,而在海岱地区;有关中国古代宇宙论、山川神怪论以至五帝、虞、夏、商、周民族发展史的完整资料也不在“六经”中,而在楚地流传的古文献与考古新出土文献中,等等。  相似文献   

5.
吴棫所分古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音韵学界的误解认为吴棫将古韵分为九部,这差不多已经是音韵学界的定论了。例如张世禄教授的《中国古音学》(1930年版),王力教授的《中国音韵学》(1935年版,1956年重印时改名为《汉语音韵学》)和《汉语音韵》(1963年版),董同龢教授的《汉语音韵学》  相似文献   

6.
我国两汉诗论,总结和发扬了先秦上古诗论的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诗艺“美”学思想的传统色彩。  相似文献   

7.
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一书中说:“在同源字中,音近是义通的外部形式;在假借字和借用字中,音近又是共形的必要条件。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①这就是说,在训诂中,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求语源以系联同源字(词),明通假以求本字,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音同或音近。因为音义同源和用字假借,都是产生在上古时期的语言文字现象,所以,这音同音近的音自然就指的是上古音,亦即先秦古音。正因为如此,古籍中的用字假借就又称“古音通假”了。②那么,什么是音同音近呢?王力先生在1962年由他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8.
<正>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和近代音系统。近代音即"北音学",研究的是元代以后的语音,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被公认为近代音的主要代表。但近年来学者注意到中  相似文献   

9.
心君同构:作为一种思想史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心君同构,是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思想史存在的一种现象.所谓心,在古代思想体系中基本上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认识器官及其"知觉"、"思虑"等认识功能及作用,即所谓"知觉灵明"之心,也即孟子所说的"心之官则思"以及荀子所说的"知觉闻见之心";一是指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本能及情感意识,即所谓"义理之心"、"本心"、"良心",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所说的"恻隐、是非、辞让、羞恶"等"四端",也称"四心".  相似文献   

10.
李宝通在《兰州学刊》一九八九年第四期发表如题文章,对周秦两汉西北开发与经营,进行了宏观研究,认为周秦两汉对西北开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决策:1“乃疆乃理,乃宣乃亩”——周创建基地、发展生产的经济决策;2“非子息马”,“襄公救周”——秦拥戴周室,谋求发展的政治决策;3  相似文献   

11.
一、汉语语音史研究的理论模式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据严学宕先生所论,在现当代有三个框架。其一是高本汉的理论,认为汉语发展从上古到中古,到现代方言,是直线发展的。他的中国古音重建以中古音构拟为枢纽,上推周秦,下接现代方言。这是直线型理论。其二是张琨的理论,认为上古汉语就有方言分歧,诗经音系到切的音系,到现代北方方言的发展不是直线型的。根据这一观点,他写了《汉语语音史中的方言差异》。这是差异型理论。其三是罗杰瑞等人的方言逆推研究法,或称“普林斯顿假说”(Princetonhyp。thesis)。ZO世纪6O年代中期,在美国…  相似文献   

12.
前闻是指凭借着“十口相授”得以流传于后世的上古的古音、古义。汉字古形、古音、古义体系保存在前闻与六经中。融会前闻与六经古义是研究汉字古形、古音、古义体系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诸子学”或“子学”,一是指先秦汉魏诸子百家学术,二是指历代学者研究诸子著作、思想的学问,包括对诸子著作的校勘、训诂、辨伪、辑佚和考古新发现之子书的整理与研究.近人章炳麟说:“所谓诸子学者,非专限于周秦,后代诸子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上古音概述     
一、上古的普通音系和方音以及所谓“诸夏”内外的语音差别汉语史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现代汉语服务,就是要使我们通过历史的研究,知道古代汉语怎样发展为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当然是来自近古和近代的汉语。但那是近因。光知道近因,还是不够的。汉语的历史很长,要一直追溯上去才能知道它的全貌,所以我们还要谈到中古和上古。讲到上古音,是不是很渺茫无法可谈呢?不,并不是很渺茫无法可谈。第一,我们现在的语音有一些仍然和上古一样,即是说,上古音还有一些仍然活在今人的口中。有些语音,一般说来现在虽然已经变得和古音不一样,但有些地区还多少保存着一点,而  相似文献   

15.
蒙文通之学,具有经学与史学相互交融的风格。在蒙文通的经史之学中,对先秦法家进行了多个方面的阐述与建构。从法家的范围来看,兵家、农家、纵横家都可以归属于先秦法家。从地域特征来看,先秦法家之学是秦晋之学。从思想观点来看,先秦法家的关键词是法、术、势,先秦法家主张"抑贵族而尊君权",要求"强公室,杜私门",这些观点建基于法家所特有的历史哲学。从思想语境来看,法家是周秦时期中国思想的两大主流之一,是周秦时代有别于儒家的新思想,法家与儒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冲突到融和的转变。蒙文通立足于特定的经史立场对先秦法家作出的阐释,为当代学界理解法家提供了重要的镜鉴。  相似文献   

16.
王宁  黄易青 《学术界》2005,(1):124-138
近些年来,梅祖麟教授有关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的一些意见,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批评.但梅教授这些意见背后存在着三种不符合学术规范的问题一、评价前人汉语音韵研究时不尊重历史事实;二、研究上古汉语音韵却不重视上古汉语事实;三、进行汉藏比较研究时有明显的循环论证.本文认为,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要尊重研究的历史,尊重汉语事实,尊重学术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印玺文字"■"即"■"字,我们认为"■"即甲骨文"△"B体"■"字之讹变。如是,我们认为甲骨文字形"△",当释作"觅","觅"是指追捕动物时用的专字。饶宗颐(1959)认为"■"当释作"■",从字形隶定而言,饶说是对的,但其训读字义是错的。我们认为,"■"古音在明母支部,"觅"古音在明母锡部,"■""觅"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韵部支锡对转,古音可通。"■"即"觅"字。《诗经·殷武》"■入其阻"当读作"觅入其阻",才是正解。  相似文献   

18.
对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内容 :先秦两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文学文体的成熟 ;先秦两汉文学家对文学与语言关系的不同认知促成了当时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语言的发展推动了思维的成熟 ,从而促成了先秦两汉说理散文的发展与成熟 ;先秦两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孕育并促生了纯文学 ;先秦两汉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文字的统一和隶变 ,推动了文学的传播 ,促发了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驿"作为传递机构,其起源的时间,学界尚无定论,无论是主张周秦时代的,还是主张魏晋时代的,所依据的论据均不确,或是材料本身问题,或是释读之误。根据目前的材料,无论是专有名词的"驿",还是与"驿"有关的称谓,汉代已经出现。"驿"出现的具体时间,即非东汉时期,也非两汉之交,而是至迟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20.
黎虎 《阴山学刊》2006,19(6):5-12
先秦时期"军吏"指士卒之上的各级军官.秦汉时期"军吏"的层级有所下移,逐渐指"军将"以下士卒之上的中下级军官了.隋唐五代,"军吏"仍为介于"军将"和"士卒"之间的一个群体,但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范畴、作用、地位上发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