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我国人口5,959万人,耕地面积57,70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9.68亩,平均亩产140斤。按此推算,人均占有粮食应该是1,355斤。明朝洪武26年(公元1393年),全国人口6,054万人,耕地77,0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7亩,平均亩产250斤,人均占有粮食1,905斤。到了清朝道光14年(1834年),人口猛增至40,100万人,耕地85,000万亩,人均占有2.1亩,平均亩产280至300斤,人均占有粮食448斤。1947年,全国46,100万人,耕地127,487万亩,人均占有量还在2.7亩左右。1980年,全国98,255万人,耕地149,000万亩,人均1.52亩,平均亩产420斤,人均占有粮食648斤。我们未能及时将“珍惜土地,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致使耕地锐减。1977年比1957年净减1.8亿亩,平均每年减少900万亩,加上同期开荒2.6亿亩,实际共减少4.4亿亩,平均每年减少2,200万亩。此乃是战略性的失误。我们应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截止1994年,中国12亿人口中,仍有71.38%的人口为农业人口。85000多万农业人口,给中国农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使农业生产呈现出两头“紧”中间“松”的运行格局。1.两大资源的紧配置(1)耕地资源的紧张分配:这种紧张态势具体表现在:a.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甚少。1994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4.24亿亩,农村居民人数为85549万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仅1.66亩。这一数量不及美国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23亩的1/14,也不及印度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85亩的1/2。b.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1994年,…  相似文献   

3.
解放以来,新疆农村在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做了一定的工作。全区耕地由解放初的180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4800多万亩,增加了1.6倍,绿洲面积发展到8800多万亩,占到全疆总面积的3.53%;许多自然荒漠生态系统已被发展成为人工生态系统;人工造林从无到有,1986年发展到642.4万亩;灌溉面积从1700万亩增加到4700万亩,增加了1.8倍;营造农田防护林252万亩、片林300万亩;修建了配套比较齐全的水利灌溉系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体系,使农业生产能力、经济效益都有一定提高。但是,总的来看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新疆农村生态环境还是处在不断恶化的演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思考——信阳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纵观信阳农村经济系统运行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平面农业。农业的发展局限在耕地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上。长期以来,信阳农业技术手段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形态上,从而限制了农业向高层次拓展,农村生产力总是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徘徊。三十多年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1984年人均占有粮食872斤,比1952年的505斤只多317斤,每人每年增加增粮食不到10斤。与此同时,信阳农村人口增长很快,1984年农业人口比1950年增长80%多,每年净增人口8万多人。每人平均耕地也由解放初期的2.7亩减少到1.3人亩,导致了“人多——地少——粮紧”的恶性循环。人口增多,耕地绝对和相对减少,粮食紧张,为了维持生存,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只得凭借落后的开发手段扩展耕地。这种平面垦殖在1957年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5.
常德市鼎城区是一个拥有78万农业人口,103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区。近些年来,全区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首位,确保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5.1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9%,农民人均纯收人达2011元。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农业大区暴露出来的一些带有共性的深层次问题已制约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一、农业结构难调。据对我区蒿子港等10个乡镇100名基层干部的抽样调查,在农业结构调整上,30%的人因前些年吃了“苎麻热…  相似文献   

6.
一、新疆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新疆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不够理想。经过十几年均改革开放,新疆的农业及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连续15年丰收,但是由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太明显,农业的支撑能力还是较低,农业的综合效益较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据统计,全疆每一个农业人口创造的农业产值仅有1140元,每一个农业人口提供的粮、棉、油分别为637公斤、92公斤和41公斤,按农业劳动计算,全区每一个农业劳动提供的农业总产值也只有4468  相似文献   

7.
一、当前东兰县农业经济结构比例的状况和问题建国以来,东兰县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生产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经济效果不太好。全县土地总面积360万亩,其中耕地21.8万亩,占6%,平均每人0.96亩;宜林地143万亩,占39.7%,平均每人6.3亩;宜牧地148万亩,占41.1%,人均6.5亩。宜粮宜林宜牧地的比例是1:6:7。  相似文献   

8.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依赖于士地。我们湘东区36.7万人口,繁衍生息在85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30人,高于全国人口密度近三倍,是全省屈指有数的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全区人平土地面积3.48亩。耕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13%,  相似文献   

9.
耕地数量的变化关系着粮食安全自给问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收集安徽省2000-2014年的耕地数量及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要影响因子,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定量估计。安徽省GDP每增加一亿元将导致耕地数量减少0.775公顷,农村人口每增加一万人,耕地数量平均增加12.847公顷,农村机械总动力每增加一万千瓦,将使耕地数量平均增加8.976公顷。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耕地数量有抑制作用;农村人口的增加会增加耕地数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会极大的促进耕地资源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栾城县(?)地区。毗邻石家庄市。全县有耕地47万多亩,占总面积的87.4%(?)每(?)业人口拥有(?)已经水利化,亩施化肥190斤,亩用电91度,每百亩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达30马力,农业(?)水平较高。目前是全国著名粮食高产地区之一,1982年单产达1251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2亿斤,每农业人口提供444斤,对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栾城是华北平原粮食高产地区中有一定代表性的县,探讨栾城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对解决我国其他高产地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方向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栾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设想的形成 探讨栾城县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是从1978年开始的。当时,栾城已成为全国著名小麦高产县,粮食亩产已达1106斤。但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增长不快。1969—1977年,年递增率只有2.5%,后四年  相似文献   

11.
《大庆社会科学》2011,(4):2+161-F0002
大同区是大庆市唯一的农业区,幅员面积2400平方公里,下辖4乡4镇1场,总人口25万,其中农业人口17.6万人,耕地92万亩。近年来,针对传统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单位土地产出率不高的实际,结合区情实际,跳出固有思维,把棚室经济作为加快农业发展的总抓手,坚持全区抓棚室、突出抓基地、  相似文献   

12.
兰州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辖六区、三县;现有226.9万多人(城市109万多人、农村117万多人),总土地面积2184万多市,其中耕地365万多亩。在这样一个规模的城市郊区,它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广西大部分面积是山区,山区基本上宜林,林业是一大优势。但这个优势还处于潜在阶段,远没有发挥出来。大面积的宜林荒山还没有种上树,有了树的多属粗放经营,直接的经济效益很低,其他各种功能也差。全区现有8,266万亩林地,1981年林业产值为49,499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6.75%,平均每亩产值不到6元。1979年集体林地平均每亩产值仅2.28元。据一些县的典型调查,平均每亩有林山地产值只有1.19元。目前全区用材林面积约5,800万亩,但平均每亩蓄积量只有1.72立方米,国营用材林地每亩也只有2.9立方米。经济林单位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农村重要问题之一。甘肃省临洮县大川地区,有10个公社,18.5万人,7.8万个劳动力,21.8万亩耕地。其中水地17万亩,每人平均有水地0.9亩,旱地0.2亩。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问题较为严重。但其特点是,距兰州近,交通方便,文化较发达,思想开阔,向有一些传统的多种经营及手工业基础。这些已为近年来剩余劳动力寻找从业出路提供了一些门道。但问题还远末解决,而且如何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也还未给予应有的关注。为了引起人们对  相似文献   

15.
1957年~1988年,全国耕地累计净减少2.5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800万亩,人均耕地从2.59亩减为1.33亩;建国以来,我国总人口增长一倍多,平均每年增加1400万人,其中1986年—1988年,净增人口47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75万人。另一方面,全国粮食总产量已俳徊了好几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从1984年的784斤下降为1988年的718斤。可以预料,我国粮食供求偏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农业人口的迅速膨胀使单价粮食的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6.
一、人口过多,增长过快造成耕地不断减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因人口增多,导致占地盖房增加。据有关部门估计,到本世纪末,若控制基建用地不力,减少的耕地可达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目前的3/4水平。近年来,农业建房用地每年也要约50万亩。1990年国家基本建设占用耕地100万亩,1991年为108万亩。福建省目前耕地不到2000万亩,1979年至门周年,全省基础建设征地和农村建房也占用地厂.6万亩,其中耕地近9万亩。(二)人口增多,森林植被破坏加剧,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使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在…  相似文献   

17.
我们河池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全地区人口33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3%以上,聚居着壮、瑶、仫佬、毛难、苗水、侗等少数民族,总面积33121平方公里,合4963万亩,其中山地4721万亩(石山半石山2929万亩.土山1792亩,)占95%;平地228万亩,占4.6 %,耕地面积336万亩,占6.7%,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有耕地1.2亩。由于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很低。如都安七百弄有耕地15056亩,分布在一千二百零一个弄场。有些地  相似文献   

18.
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海原、西吉、彭阳、隆德、泾源、盐池、同心八个县,农业人口1,634,000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51%,耕地980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5%,人均六亩。这里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穷”字。山穷,毁草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植被越来越少;水穷,水利资源缺乏,雨量越来越少;地穷,土地日益瘠薄,单产一年比一年低;草原穷,乱开荒、乱放牧、打烧柴、铲草皮,草场沙化、退化,载畜量越来越低。四穷的结果是  相似文献   

19.
大同区是全市唯一的农业区,有耕地92万亩,农业人口17.6万人。近年来,针对大田作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产出效率低、农民增收缓慢的实际,区委、区政府把棚室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棚室经济,"全区抓棚室、突出抓基地、重点抓品牌",实现了棚室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掀开了一场大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发展棚室1.8万栋,其中暖棚1574栋、冷棚16426栋,已成为全省西部最大的棚室果蔬生产基地。果蔬产量达到24.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对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达到2050元,"大庆大同、北方寿光"正在全面唱响。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由于耕地大幅度减少,人口急剧膨胀,人均占有粮食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忧虑和关注。本文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实现耕地、人口、粮食良性循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 一、陕西省耕地、人口、粮食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 (一)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资源不足 建国以来,由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加上其它原因,使耕地不断减少。1949年全省耕地面积6577万亩,1991年为5281.7万亩,净减少1295.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30.1万亩,等于每年减少一个汉阴县的耕地。 根据对建国以来四十余年的年度情况分析,在1953年以前,由于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以外,其后的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政治因素导致的农村经济被摧残等因素,使我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53—1957年期间,平均每年减少35.8万亩;1957年—1960三年期间减少了553.1万亩;1960年—1965年经济恢复期间有一定回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