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冲击-中国反应"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不仅大量的历史研究已经打破支持该理论的"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而且中国作为另一种文明形态,有自己现代化的独特的形式与道路,不能套用西方的"语法".如果把现代化理解为人类自我解放的历程,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在晚明时代就已经开始.其中以江南越地为核心的启蒙思想谱系构成了一条思想主线.它渊源于中华文化内部海洋型的江南文化(其中越文化具有母文化的性质)与内陆型的西北-中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特别是宋以后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日益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主线.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面海的中国"(东南沿海)的海洋-工商文化的"小传统"(次要传统)冲击农业-官僚政治文化的"大传统"(主要传统),并日益从边缘走向中心,影响中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必须要对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启动要件进行追溯。面对资本主义文明对中国传统发展模式的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寻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启动的历史前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启动的思想基础,它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启动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中国式现代化启动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历史前提、思想基础、政治保障、动力源泉四方面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启动要件,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显著区别于西方原生型资本主义现代化、拉美地区的依附型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国家。因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存在的同质性的不变因素,所以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激烈的冲击和震荡,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选择,现代化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选择。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推进现代化,我们应从二者的关系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政文化以法律与政治的文化互动为表征,体现为制度与思想两方面的历史演变。在制度层面,君权人治居于核心,礼刑合一的法治始终服务于人治。在思想层面,儒家的德治居于核心,儒法合流代表着主流的价值诉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儒法思想的互动构成了法政文化演变的轨迹,"儒法一体化"是理解其精髓的一条思想主线,其中的"人治""德治""礼治"与"法治"成为理解法政文化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近代进入中国的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交流而开始被吸纳、融合:西方思想、文化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冲击;西学东渐对传统学术思想的冲击;教会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学术之振荡与变革.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化是本土文化如何被"西化"的过程,对中国圣化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中国现代化可以分为这样三个层次:器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思想现代化.鲁迅认为无论是器用还是制度如何现代化,而其根本在于思想要现代化:个性的解放,道德的重整,人性的建设,社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可惜20世纪以来,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民族战争和革命斗争相继而来,思想的现代化建设未能完成.时至今日,物欲横流,道德败坏,人性沦亡,鲁迅的"首在立人"的思想理念具有更严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现代化是伟大的历史潮流,是近现代中国面临的历史主题。但中国现代化是在社会矛盾丛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展开的,因而,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表明:现代化在本质上是封建传统方式的对立物,而且是不断走向世界的历史运动。资本主义现代化一般要经历科学文化革命、市民革命、产业革命这几个阶段,其中科学文化革命和市民革命是产业革命的科学和政治前提。可见,西方资本主  相似文献   

8.
"人肉筵宴"与"厨房"是鲁迅对"中国的文明"和传统中国社会提出的两个比喻象征.它们成为贯穿鲁迅作品的一对固定意象,集中而典型地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的整体批判.其"人肉筵宴"的制作流程必须具备四要素"材料"(百姓)、"工具"(封建等级制度,伦理道德)、"厨师"(统治者)及"厨房"(社会环境).其象征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文化批判精神,是颇具深意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推进过程中,有三个"内在性"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理论逻辑上是一种蕴含或总体同一的关系,在缘起、层次、功能、表现等方面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具体差别,二者的实践基础是共同的,实质都在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本的方面都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逻辑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它世界(化)哲学一样,都存在一个根源于语言和文化形式差别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产生的实质根源在于实践,本质上不是一个"语言问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世界化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形式上看似有历史和文化上的对立,但在超越西方现代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等实质方面则可以走向统一与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直接理论资源.对以上三个"内在性"关系的理解,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握其实质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一位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的巨大伟人,又是西方现代文化最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他的毕生使命是要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异域文化为思想武器和价值背景,促使中国社会实现全面的现代嬗变,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 按照最一般的理论界定,现代化不仅仅是标识社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时所发生的历史嬗变,更重要的是它被看作一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整体进程。因而,现代化决不止是指经济上的现代化,文化上的现代化亦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化不可能是一场完全摆脱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运动,任何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都要受其自身的历史条件、文化源流等因素的制约,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对于中国来说,传统文化具有更,为重大的作用,它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所共知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虽屡经改朝换代和外来冲击而延续不衰、从未中断的文化形态。它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中。它所提供的养料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民族的行为和思想方式,而且成为地道的东亚文明的体现。因此,中国文化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形态。它在现实社会发生作用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批判性分析及其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远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存在整体主义、等级制和人治主义的历史积弊。为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适应现代政治生活,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关系,培育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政治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与陈独秀、鲁迅等人不同 ,张恨水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及其路径 ,有其独特的理解 ,他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生成的合理性意义和支撑作用。他的独具特色的现代通俗小说创作 ,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富有意味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不归之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学不断向西方学习、西方文艺思潮逐渐中国化,不断改造中国传统文学、使之逐渐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文学不断融合、生成新的文学的过程.创造性,是中国文学现代化最主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1788~1860)与传统中国哲学家--特别是朱熹(1130~1200)--的相遇,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跨文化哲学解释学的有价值的借鉴和领悟.叔本华相信,他的作为生存(ex-istence)的形而上学基础(ground)的"意志"概念与传统中国哲学中作为本性(nature)原则的天的概念之间有着某种共鸣.本文试图阐明,对"意志和现象(phenomena)"的叔本华式的"一-多"形而上学与"和(harmony)"--中国传统儒家将其描述为存在于天人之间--进行一个鲜明的对照,以期这个中国与西方形而上学间的有价值的区分能够导向一种有关比较的哲学解释学的具有吸引力的新理解.这种理解在西方寻找唯一的统一的绝对真理之坚决主张中较少被触及,但在传统中国对"不同的传统间的融合"(如"三教合流")的探讨中则较多地谈到了它们.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众生平等"生态伦理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意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思想,可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所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保守的环境主义理论,"技术决定论"色彩遮蔽了生态危机制度性矛盾的解决。中国应通过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建立生态政治文化,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这就需要塑造具有现代意识的现代人。人的思想意识受到文化的影响,要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论在理论文体及体貌风格、思维方式及批评方法、历史流变及思想力度等方面,均有着不同于西方文论的鲜明的诗性特征西方文论建造的是结构谨严、层次明晰的理论大厦,中国文论营构的则是高天厚土水长流的诗性空间.中国传统文论诗性空间由以下三个纬度构成其一,由"体"(体裁之体与风格之体)所展现出来的高远的艺术境界;其二,"法"--植根于特定文化的思维方式及理论方法,揭示文化根基之深厚;其三,由前两者所铸成的传统文论诗性特征的恒久的生命力.高天厚土水长流,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是全球化时代中西文论平等对话的本土性资源及文化本位.  相似文献   

20.
最近15年来,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向深度认识发展的趋向.学者们致力于从不同的视角总结历史教训,有追溯到西方文化中的经验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对立的(如90年代的"顾准热"),有追溯到卢梭思想与法国的雅各宾专政的,有着重研究斯大林模式对中国文化之影响的,有重新评价杜亚泉、批评五四学者的激进主义的,也有从中国传统的"法、术、势"之学中寻找近代政治文化之根源的,有致力于探讨中国传统的游民文化、特别是游民知识分子在近代文化变迁中的作用的,还有致力于研究"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之破坏的,可谓异彩纷呈,新解叠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