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弼哲学的本体是"无"."无"对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意义在于,从思想上使人的觉醒成为可能,由此,又使文的觉醒成为可能.意境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境具有超越性,即从"实"入"虚"、从"有"入"无"、从有限入无限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也是王弼之"无"所具有的,二者之间应当有内在联系,"体无"是王弼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体无"之"体"对审美之"体"具有内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王阳明“四句教”的核心内涵,其中“无”又是此句的重心,其意是指:无迹、无滞、无言、无念。这四个方面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也有丰富的内涵,那就是:美在于感应体验(心与物游,感应“无迹”);美在于生意流行(心体“无滞”,“活泼泼地”);美在于无形无象(天地之美,神明之容,“无言”与之);美在于明心朗照(“无念”无执,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3.
宋明理学具有向性情逼近的切实需要,从而打开了通向审美感悟之域的路径:理学文本的包容性、活脱性和开放性,使其走向了美学文本;宋明理学关于境界、品格、生生之德的论述具有浓郁的审美情调;宋明理学特别是心学对心与物的讲述,透出了由善而美的意义和韵味;白沙之学与阳明心学乃儒家以"乐"为中心的内圣之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将技能和感情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具有美学意蕴。从美学的角度论述教学艺术中的内涵、审美特点,教学艺术的美学意义;以及提高教学艺术的一些建议:讲究技艺美、塑造行为美、丰富情感美、提倡道德美。  相似文献   

5.
李贽的“童心说”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命题。依据晚明的思想特点及文学实践状况,总结出“童心说”提出的理论背景包括批判宋明理学与纠正复古文风。继而从李贽对“童心”一词的解读及其对“至文”的创作方法入手,认为其美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创作内容上重真实、形式创作上重自然。  相似文献   

6.
大乘佛教的般若空宗讲求"空"观万象,认为诸相"无常"、无"自性",即是"空"。当然,这种"空"不是说外物是真的虚无或是要求人们彻底离开现象界,而是启悟众生保持清净本心,无须执著于现象表层和人生诸名利得失,脱离时空的具体环境限制,超越原先固定的意义,从而达到对万物、诸相的真如体悟。深入地分析,这样的"空"观智慧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义。通过对"空"的细致解读和深入分析,结论认为:"空"体现了主客圆融、感性直观的审美特质;"空"彰显了真幻相即、有无相生的艺术与审美的辩证法;"空"蕴涵着虚境纳物、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中国山水画美学意蕴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对绘画创作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音乐作为这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其作品的创作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它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生产者主体强烈的情感意向、独特的艺术个性、气质和风格,物化着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必定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其主要体现在情感与自然的完美谐和、意蕴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时代与个性的有力张扬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关于“美”的言说已有千年历史,对此的研究更是一个值得探讨却让人倍感沉重的课题。中西美学五彩缤纷的“美是什么”的思考、追问与回答,可分为两种方式:叙述与描述。叙述是对“美是什么”的回答,描述是对“美在哪里”的回答。由于先在逻辑与提问方式的局限,“美”的言说方式尚不能无限接近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属于南朝后期的梁陈两代偏安江南,又正值宫体诗风的鼎盛时期,故此间的边塞诗创作受时代氛围、地域环境、审美趣尚以及诗人心态等诸方面影响,诗中的“边塞”形象也向“阴柔化”和“心理化”方向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边塞”形象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言意观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话语之一,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品格和诗学品位。本文以“言意之辨”的缘起为逻辑生长点,较全面地论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义生文外等美学参数及生成机制,以期有效达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其与世纪之交西方语言哲学的对话性接轨。  相似文献   

12.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作者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时经常感受到的问题.原因是什么?本文作了探讨,探讨的思路是从不同的角度评述历代各家看法,最后以当代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作参考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涉及语言学知识,也涉及美学知识,更涉及哲学知识。古人早就意识到言不尽意,于是立象以尽意,最后达到得意忘象。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的有所不同,中西美学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周易》言意观的核心是"立象以尽意"。其实质是"实象"与"虚象"相结合,用"附意于象外"的"义象"来尽吉凶之意。同时,因为卦象和艺术形象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也成为中国古代"象外之象"等超象显现理论的滥觞。而且,其价值还不止于义理层面,在语言艺术的操作层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详细列举了英语词汇泛化的例子,分析了词义泛化的原因和规律,讨论了词义泛化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6.
包公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代表,包公故事也是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演绎的资源。关于包公的故事有两部集大成式的作品,即明万历年间的《龙图公案》和清光绪年间的《三侠五义》。研究者一般认为从《龙图公案》到《三侠五义》,包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清官”到“忠臣”的演变。其实两部作品对包公形象塑造的不同之处不能仅仅只定位于“清官———忠臣”,由“神化”到“人化”更能准确地表述包公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构建21世纪重庆特色城市形象的经济含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城市形象概念、特征和构建原则的分析 ,针对重庆城市形象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构建方案 ,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构建 2 1世纪重庆特色城市形象的经济含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寻求构建建筑意义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当代建筑文化思潮脉搏的整体把握、对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借鉴和对"度"的阐释,提出一个从"度"到实践合理性的哲学视角,认为只有在建筑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把握实践的"合理性",才能真正实现建筑意义的合理表达;其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合理性理论的借鉴,深入探讨了建筑实践合理性的内涵;并通过对建筑活动价值合理性、目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研究,提出了以建筑活动评价机制、建筑活动反思机制、建筑活动监控机制、建筑活动协调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建筑实践合理性机制,从而建构出建筑活动合理性研究框架.最后,文章对框架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评价,认为它至少可以搭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框架体系,弥补当前对建筑意义评价的尺度、视野和方法的局限,引导人们在建筑活动中对"度"的思考和揭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构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作家获取日本文学经验的自觉努力体现在小说创作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专注于异域"文学经验"的"革命"却付出了规避生存实感的沉重代价,于是,在近代"小说界革命"的热烈场景之中,中国小说艺术本身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一文学史的重要事实提示我们应当重新估价生存"体验"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仇和所领导的改革举措在十余年间持续性地拨动着媒体的心弦,而且高潮迭起,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人们叹服仇和之治的改革成效的同时,一些法学专家却对仇之治的法律性质作出了否定的评价。事实上,仇和之治以其推进严格执法、强力反腐、吏治建设等法治化举措充分体现了其法治品格,堪称我国地方法治建设的典范。而且在许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