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摘要]影片《鬼子来了》是根据龙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拍摄的。小说《生存》主要探究的是人在战争下的个体命运,而姜文在原著关注个体命运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进行大力改编,形成浓郁的“姜文风格”电影,成为抗战革命题材电影的另类电影,为中华民族百年抗战史增添了一笔以全新角度再现历史真实的文献资料。论文从解读小说开始,过渡到对影片的探究,着重探究姜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而去研究影片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时期,长影的农村题材影片艺术成就较高,《白毛女》、《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影片作为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论文通过对具体影片的解析,还原“十七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党的农村政策、农民生活和农村建设的原貌,同时总结这一时期的影片特点及角色类型,为当下此类影片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党和政府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介,它们通过借鉴成功影片的意识形态策略实现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像化和民族政策的影像化,通过叙事结构的功能化展示影片人物、视角、声音的意识形态选择与对立,通过淡化女性性别身份、民族身份及文化身份的方式建构女性形象来映射新疆社会的嬗变,这些都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了新中国"十七年"电影"革命"和"解放"的总主题,对于中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合法性建构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红色影视主要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在内的电影、电视剧和文献纪录片、政论片等,它们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己任,直观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历史记忆和英雄模范事迹,是历史事件、社会现实的反映,兼具美育德育的双重价值,是“大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善用红色影视讲好“大思政课”要遵循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统一、全面系统和因材施教相统一、史实认知和理论思辨相统一、学习教育和生活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需要从精选影视片目、用好课堂主渠道、挖掘衍生资源、创新传播方式与强化联动支持保障等多方面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7.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我党一位卓越的领袖人物,也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着力表现的一个方面。我们的电影艺术家本着“还历史于真实”的主旨,试图通过对毛泽东在不同历史阶段作用的描绘,展示了他丰富个性和辉煌的一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影片在整体上还停留于对历史事件,即社会共性的表现上,缺乏对人物灵魂即人本性的开掘和把握,单纯地以事携史,而没有给人提供更多的思考。已有的艺术实践表明:电影艺术家只有增大审视距离,全面理性关照毛泽东这一历史伟人自身发展流程以及他和历史与社会的联系,才能使影片真实艺术地体现出凝聚在毛东东身上的理性情感;才能使观众理解毛泽东这位历史巨人走上历史舞台的独特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初期中国的伤痕戏剧与 20世纪 50年代苏联戏剧及文学的“解冻”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是相似的社会发展情形和“解冻”思潮的直接影响,决定着新时期初期戏剧与苏联“解冻”思潮的汇流。苏联“解冻”思潮所强调的“写真实”、“人道主义”、“文学是人学”等观念和理论,对新时期初期戏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主旋律电影自1987年正式提出之后, 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继而在电影工作者的勤勉创作中迎来了一个发展热潮期,并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领袖(伟人传记影片、英模影片三类典型范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主旋律电影的社会影响和票房营收都呈现明显的衰减迹象。面对日益凸显的生存困境,主旋律电影在负重前行中开启了求新谋变的转型发展历程。2010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积极进行创作上的自我调适和拓新,不断推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赢得观众,占稳市场,进而在口碑和票房的“双赢”中,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宏大叙事”仍然以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演绎为主,先后出现了多部以纪念革命历史、重温革命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为题旨的舞台精品剧目。剧作者/导演普遍以“情感表达”作为切入革命历史题材的方法与策略,凭借对革命历史的“在场性”叙述与革命英雄的“人性化”塑造,完成了对先前剧目题旨内容趋同现象与排演模式固化问题的突破。这些基于“人文立场”与“微观视角”的创新对今后同类题材话剧的创排提供了以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论十七年文学的两种阅读期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年文学一个极突出的现象,是题材集中于革命历史与农村变革,这与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密 切相关,在这一胜利的作用下,产生出一个强大的社会心理场,社会群体中个体的感情、意志、动机统 统臣服于主导历史巨变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训诫,个体的心理差异减少了,群体思想和观念的统 摄力、凝聚力增加了。正是这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催生了对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3.
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在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已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讴歌是其基本的美学品格,走过了真诚纯净的讴歌→矫揉虚伪的讴歌→反思批判的讴歌历程。  相似文献   

14.
革命历史记忆的建构实际上是一个历史叙事的问题,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关于革命历史的叙事经历了一个从革命的现实反映到革命的历史化讲述,再到历史的革命化讲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建立革命历史的整体记忆。革命历史的外在时间谱系和内在逻辑结构的确立,成为革命历史叙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好莱坞的"两战片",是指以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为题材创作的战争纪录片与故事片.这些影片翔实地记录和生动地再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并从历史文化的高度深刻地剖析了战争的根源,揭示出鲜明的反战主题,因而在电影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关于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定性和称谓 ,有几种说法。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一书 ,对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定性和称谓是正确的。该书的出版 ,为人们认识滇黔桂边区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提供了很珍贵的史实和史论。  相似文献   

17.
历史题材是近年来影视剧创作的热门题材。历史题材影视剧丰富了影视剧的题材范围,繁荣了当前的文艺创作;但有些历史题材影视剧存在违背历史、格调低俗、思想落后等问题,引发了观众和文艺理论界的讨论。从揭示历史题材一直以来受到观众和创作者喜爱的内在原因入手,着重从艺术与历史的关系、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和寻找体现时代精神的历史关注点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更好地创作历史题材影视剧。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一种主要类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最高目标必然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国家政权的政治诉求和思想观念。新世纪以来,多元价值观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坚持继承传统,牢牢把握住政治主题,充分发挥其意识形态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执政党政治诉求、政权合法性的反映。与传统主旋律电影革命有所不同的是,历史题材电影还积极弘扬包括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等内涵的民族精神,同时,为了在经济市场化和影视产业化转型中生存与发展,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更着力于人性内涵的表达,努力开掘出更具普世价值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从革命观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历史主题内在的逻辑嬗变,它历经三个转变期: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运动———革命观的历史余韵;从革命观到改革观———对革命观的扬弃;改革观的历史归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握历史主题,善于驾驭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树立,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成熟,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的党转变为成熟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20.
叶永烈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他的纪实文学写作坚持"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的原则,但对其内涵并未解释;评论界论述叶永烈的著作时也多次引用这一说法,对其具体含义也未界定。笔者认为这三个词精准的概括了叶永烈纪实性史传文学创作的特点,笔者还结合叶永烈的创作实际,对"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调序,即"大题材"——政治题材的独创性、"第一手"——史学的科学理性、"高层次"——文史结合的兼容性,并尝试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精心创作的《邓小平改变中国》为切入点,分析叶永烈史传报告文学的这三个特点以及叶永烈这三点的创作经验对史传报告文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