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识正明先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其时他刚到省社科院不久,大约在一次密加凡院长主持的省社联会议上,我初睹正明先生风采,交谈间颇相契合,他的崇论宏议,昭显出过人的才识,给我留下颇为深切的印象.此后便收到他的契丹史专著,拜阅一过,不胜钦佩.以下数年,陆续读到他的楚史论文,从中得见研讨楚文化的博大气象.恰在此间,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文化史丛书,主持者复旦大学朱维铮先生约我撰写"楚文化史",我在研习中国文化史过程中一直关注楚文化,却并未进入此一专域,便向朱先生推荐张正明先生,他们很快联系上.正明先生厚积薄发,相当迅速地拿出书稿,这便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得到学界好评的《楚文化史》.以我的行外之见,这本书可以称之新时期楚史及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2.
邵学海 《江汉论坛》2002,2(6):47-52
《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的见解,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它在学术上取得的突破将是多方面的.但是印度佛教遗迹与有关文献证明,公元前孔雀王朝不曾塑造佛像,所以战国中期不可能有佛像传入楚国.其次,该文立论所依据的两件漆木雕刻,与印度佛教造像没有内在的联系.此二件漆器与印度的妙音鸟、莲花座,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故"佛像入楚"的观点难已成立.  相似文献   

3.
论《罗马规约》规定的危害人类罪的前提要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泛或有系统地对平民人口实施攻击”是危害人类罪成立的前提要件。所谓“广泛”,应从攻击行为的规模和受害人的数量两个方面来界定;所谓“有系统”,只要揭示出其“组织性”的特征即可,不能包含“政策”的要素;界定“对平民人口的攻击”时,应注意攻击与政策的关联性和攻击的持续性。在确定受害者是否为平民时,必须考虑犯罪实行时该人所处的特定境遇,而不仅仅是其身份。《罗马规约》删去了危害人类罪定义中的“武装冲突”要件,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归属于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核心犯罪的入罪门槛,显然违背了国际刑事法院成立的宗旨,进而为粗暴地干涉一国主权留下隐患。  相似文献   

4.
从学习中国历史开始,就景仰学界耆宿张正明先生;从研究民族文化史之初,就经常拜读大师张先生的著作,尤其是近期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正明著<秦与楚>一书,给我的印象更为深刻,启迪更多.该书的出版,不仅推进了我国有关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地域文化史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楚简本、通行本《老子》以及《论语》有关论述的比较与分析 ,认为楚简《老子》关于“有状混成”而非“有物混成”的道论 ,体现了原始道家的一种具有思想深度的“美学” ;楚简本以“大”名“道” ,而通行本同时以“大”、以“玄牝”名“道”的不同美学意义 ,前者基于崇父、崇天的原始男性生殖崇拜 ,后者则体现战国中期天地、乾坤、男女并称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意绪。值得注意的是 ,从楚简《老子》看 ,原始道家思想并非是尚阴而守雌的 ;本文论证了老聃、孔子时代儒、道相容的思想格局 ,以及所谓儒、道美学原本“对立”这一学术见解的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也谈"汉武帝尊儒问题"--与孙景坛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孙景坛教授的“新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学术谎言引起传媒关注。但事实上,这种所谓新说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论据,尤其想当然认为《董仲舒传》乃班固作伪,而且在许多史实、史料的解读上都存在严重疏漏或“硬伤”,其结论根本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龙国富 《云梦学刊》2002,23(1):109-111,128
从汉译佛经《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入手 ,描写“已”在“V +(O) +CV(完成动词 )”格式中作补语的情况 ,分析它的语法功能 ,对汉语史的研究 ,很有意义。而且 ,佛经中的“已”在“V +(O) +CV”中表示一种先于主句所表达的主要行为的行为 ,与主句行为者相同 ,根本原因是其性质和来源不一  相似文献   

8.
2004年1月3日上午,山西省历史学会“陈廷敬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委员会主任由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任茂棠教授担任,皇城相府旅游有限公司为该委员会提供研究资助。成立会议上,山西省政协副主任、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张正明教授宣布了委员会的机构安排;任茂棠教授对该委员会未来工作目标作了阐述;委员会副主任、晋城市史志办副研究员马甫平先生介绍了陈廷敬研究的现状。接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以及省城各高校、科研单位的代表作了发言。山西省社科联的代表也对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与建议。最后,由…  相似文献   

9.
张光年同志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成立大会上宣称:“现在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已成为一门科学,比较系统化了。”《文心雕龙》研究何以会成为一门系统化的学科即所谓“龙学”呢?除了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主要是《文心雕龙》有其值得  相似文献   

10.
“南人”辨     
屈原《思美人》有“观南人之变态”一句。王逸、朱熹将其中的“南人”,释为“楚”或“楚国”,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驳它说:“楚与郢都,皆屈子宗邦,岂得斥为南人”?驳得甚为有理。王夫之、蒋骥将“南人”解为“郢中”的“党人”。姜先生没有驳它,近年出版的聂石樵先生《楚辞新注》还采用了此说。其亦属误解。案屈原之诗,凡指郢中之群小,自有其习惯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发生在公元前 5 0 6年冬的吴师入郢之战 ,史学界普遍认为 ,战争初期 ,吴“舍舟淮 ,自豫章与楚夹汉”的行动出乎楚人意料之外。但实际上 ,在吴师入郢之战的初期阶段 ,吴军的行动无论是在进攻方向上还是在进攻速度上 ,均未构成出敌不意 ;相反楚国对战争形势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并作了尽可能充分的战争准备。从这一点出发 ,所谓吴军的行动在战争初期出乎楚人意料之外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蔡日新 《船山学刊》1994,(2):129-142
佛教东传,便与中国的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寺院佛画的绘制,早在三国时便已滥觞。孙吴时的曹不兴,也许是史传较早的佛画作家。当时僧人康居会携佛像入吴,不兴则加模写,惜乎其作已佚。讫乎东晋载逵,不啻本人信奉佛教,尤善雕塑与绘制佛像,他在瓦棺寺所塑的《五世佛》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以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被时人称为“三绝”。萧梁时名画家张僧繇的佛教壁画被时人奉为佛画样式,有“张家祥”之称。李唐时期吴道子笔下的佛画。  相似文献   

13.
自1995年张正明先生主编的《楚学文库》出版以后,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有关楚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不会有太大的突破。而魏昌先生的新著《楚国史》的出版问世,却标志着楚国历史文化研究尚有新的领域可以开拓。这本由胡绳先生题写书名、武汉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的(楚国史),是一部优秀的楚国史教材,填补了我国楚史教学的空白。该书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体例恰当。作为一本楚史教材,《楚国史》采用通史体例著述,从楚族的渊源,早期历史与文化写起,然后按照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的顺序,全面系统地叙述了楚国…  相似文献   

14.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云:《邦风》“其声善”。“其声善”是对宗周“典乐”演礼流程的特征性总结。《邦风》以兴言礼义,以乐奏象礼,歌于君臣燕飨“典乐”,弦于乡人举贤序齿,“文而谲谏”,“广乐成教”,是获得上下认同的有效政治途径,广泛切实地履行宗周“典乐”温柔敦厚的《诗》教使命。  相似文献   

15.
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广被人口,关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三句中的“斜阳草树”四字,诸选注本向来忽略不注。在一些赏析之作里,如陶尔夫先生的《宋词百首译释》释为“夕阳映照荒草古树”,喻朝刚先生《唐宋词鉴赏辞典》中释为“夕阳映照着荒草杂树”,均将“草树”二字理解为并列关系,即“草”和“树”。近来阅明代王世贞《州四部稿》,其卷一三七“黄大痴《江山胜览图》”条载:王右丞诗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昧。黄子久《江山胜览图》,是画家极秀笔,却入诗三昧。吾尝挟短筇…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先秦楚人族姓应该有二,一为“学”,一为“熊”。《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索隐》引《世本》也谓:“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者,楚是。”那么,楚的族姓应该是“芈”。然而楚的先世由穴熊(季连之孙)开始,姓名上都有“熊”字。除穴熊、(?)熊的“熊”字缀于后外,鬻熊子熊丽以下,都以“熊”冠于首。虽然《楚世家》特别声明熊绎(熊丽之孙)受周成王封于楚蛮,“姓芈氏”,但是由于楚的世系诸王一概称作“熊某”,所以后代学人有不少认为楚的族姓为“熊”。据李平心先生说,楚既为熊姓又为芈姓,因为“古代方国往往有两个以上姓  相似文献   

17.
常用词"疾"、"病"的历时替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疾、病”是表示“疾病、生病”义的一对同义词,从战国中晚期开始,在“疾病、生病”义上,“病”渐显替代“疾”的趋势。汉初的使用中“病”已略占优势,在《史记、《汉书》、《论衡》等巨的影响下,这种优势日渐成为强势。“以今释古”性质的训诂专暗示我们,“病”已经成为汉代的今语、通语,而对口语性较强的汉译佛经的统计分析恰恰证实了这种结论。可以说,东汉以后的口语中,在表示“疾病、生病”之义时,已基本不用“疾”而用“病”。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单纯的事实判断。这一命题的成立需要一系列理论前提,而所有的理论前提,均以《老子》崇尚谦和包容、反对暴力掠夺的价值观为基础。以这一价值观为背景,《老子》对柔弱与刚强进行新的诠释,并通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证明“柔弱胜刚强”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知识分子"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炯华 《学术界》2004,(2):152-155
从网上看到李德顺先生《“知识分子”新概念》一文,也看到其他好几篇论知识分子的文章。心有所感,也想一吐为快。李氏破除了《辞海》所谓“有一定文化的脑力劳动者”之解说,并认为它是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学界定,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他接着又破除“来自西方、特别是欧洲的”所谓文化社会学界定,并提出了他的“知识分子新概念”:“知识分子是掌握并运用人类已有的精神文化成果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这就不能不斟酌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说:“‘知识分子’一词最早是指十九世纪俄国中产阶级的一个阶层。这样一些人受现代教育及西方思潮的影响,对…  相似文献   

20.
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Инв.No.7211号佛经,题名缺佚,克恰诺夫先生曾据尾题著录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注由义释补》。通过与汉文大藏经对照,此编号现存的两张残片实际分属唐代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三和辽代鲜演大师《华严经玄谈决择记》卷四。本文参考汉文本对澄观“华严大疏钞”残存西夏文进行了翻译,并就其翻译年代和相关注释术语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