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韩国大学招生经历了大学单独考试、大学入学预备考试、大学入学学力考查、大学修学能力考试、考试分数等级与中学手册等综合评定录取等一系列自主招生改革。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由政府调控和监督,各大学采取灵活多样的自主招生录取办法。韩国大学自主招生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更加科学完善,体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等特征,高等院校充分享有大学招生的自主权,十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中学素质教育。大学自主招生改革正在为韩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为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愈演愈烈的竞争态势,凸显了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公平性的重要意义.现行研究生考试招生的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内容不统一、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划分的多标准、考试环境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影响考试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为此,有必要从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对当前我国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通过将企业界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引入教育管理领域,提出高校考试招生流程重组的内涵是管理思想的转换,具有创新性、非精确性与多向互动性。重组的动因在于社会环境、中国国情、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且可与政府宏观管理相容。通过转变管理思想、完善信息技术平台和结合中国国情实施重组,把自主选拔录取和国家统一招生的流程相结合,对实施高校考试招生流程重组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从而既保持了我国统一招生制度的特点,又汲取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有利于实现政府宏观管理、考试机构提供服务、高校和学生双向自主选择的考试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4.
现有高考招生制度存在的重大缺陷,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实施以"国家统一考试(不分文理科,必考科目+选考科目)+大学自主招生(高考成绩+自主考试成绩)+学生自由申请大学(高考成绩2年有效)"为核心内容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可以很好的解决我国目前高考招生制度存在的主要制度缺陷,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日本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是吸取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国家之一,了解并认清日本高校招生制度的基本结构,对像日本一样成绩考试占高校招生主导地位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女院学人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9(4):F0003-F0003
武勤研究员(1959-),女,山东临沂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1985—2005年在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工作。其中1988-1990年由政府派遣赴日本国立爱媛大学留学,主攻日本教育制度与教育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美两国的大学招生考试系统在内容、结构、功能上都存在差异,这是两国考试系统自身演化与社会环境选择相结合的结果.我国正处于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高峰期,这种社会氛围不断对我国高考体制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从中借鉴对方优点,以期推进我国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8.
韩国大学录取对考生考试成绩不计算总分,而是将各科目的考试成绩分别记分,并依此确定各科等级和综合等级。大学可依据考生统考等级、中学学生手册记录、面试成绩、专长等综合情况招收录取考生。中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应借鉴韩国大学录取制度经验,由单独的高考转向统考与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方式,实行统一考试、分层多轨、自主招生、多次录取、公平公正的自主招生。  相似文献   

9.
自从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制度后,我们民族院校的招生与其他兄弟院校一样完全纳入到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和录取范围。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统一招生录取对提高民族院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本文就民族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谈谈自己的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旨在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民间经营理念及模式,改革大学现有的僵化体制。这一过程包括组织结构、财务人事制度变迁及认证评价制度的实施,法人化的实现改变了国立大学与文部科学省的关系,凸显了与私立大学的挑战关系,也带来了国立大学自身的嬗变。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是该过程始终是在法律的指导与监督下进行的,这一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师范生是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构建基点,其“免考—省考—国考”角色的渐进变迁,清晰反映了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从无到有,从过渡、试点到全面实施的发展轨迹。其中,上移教师管理权限、规范师资来源、构建高师院校教育改革“倒逼机制”和形成尊师重教社会风气是其变迁主旨。理顺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师范生招生制度及招教考试制度间的和谐关系是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2.
高校扩招所导致的高考形势的变化,使高考外部的社会分层意义逐渐蜕化,内部的激励考生健全人格修养的教育意义逐渐加强,这有利于逐步消除以往那些与教育无关的社会性要求,使高考回归检验考生知识和人格素质、激励考生自觉修养健全人格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革中,自主招生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不断完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应通过加强对自主招生的监督与宏观指导,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推进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自主招生选拔体系,最终建立一套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培养规格和不同办学形式的高校选拔人才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我国加快了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并将于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中国高等教育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国统一高考制度下,分数平等录取线不平等的问题;随着扩招和收费标准的提高,不同区域的学生在入学机会上不均等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寻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计划性协调的问题;基于我国的国情,在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上的教育政策和制度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招生计划近几年来逐年增加,广大考生升入大学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然而在入学报到时不少考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录取资格,出现部分考生不报到的现象。这既有高等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更有高等院校自身的原因。这样不仅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损害了部分落榜生的升学权益,已经成为招生工作中一个较为严重并值得高等院校重视的问题。作者提出了通过加强高等学校自身建设,有效提高新生报到率的主要措施: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学校的长远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保障良好的后勤服务;客观实际地开展招生宣传工作,提高学校在学生及其家长心目中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招生竞争将更为激烈,招生宣传在招生工作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本调查通过考察当前考生在选择高考信息媒介上的倾向和个体差异,调查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现阶段高校招生宣传应采取的主要途径,为现有招生宣传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招生宣传水平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从新中国高考变革历史与国际比较两个维度看,我国40年的高考改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也存在值得记取与突破的教训。在功能定位上,重视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以考试内容与录取方式的选择变化推动教育教学变化。在目标定位上,重视筛选胜任高等教育的关键能力,以考试立意改革促进合格人才培养,以考试科目改革助力综合发展,以考试内容改革服务人才发展需求,以录取原则改革配合人才选拔;但是,需要克服高考操作技术的“知识中心”倾向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化取向,解决多元化综合评价的社会接受性低问题。在价值定位上,努力平衡效率与公平,既重视高考的效率,也追求高考的社会公平性;但是,高考改革需要避免考出个性的陷阱,重视追求效率的国际趋势,降低教学改革的难度,保障选考的社会意义,克服多次考试的博弈复杂性。在技术定位上,系统性分离考试与招生录取,既稳步推进考招分离,又逐步扩大高校选拔新生的权能;但是,考招分离改革需要变革现代性的高校组织,注意我国人文环境的约束,加大招生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招生面试技术与社会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是人才培养的最高标准。而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但是,指挥基础教育并决定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的现行高考制度却存在严重的弊端。它忽略专业个性、潜质的因素,过分强调公共课考试,不利于真正有专业个性和潜质的人才的选拔,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高考制度设计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笔者构想“分专业高考制度”,在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将高考的公共科目取消,实行分专业命题考试,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个性、潜质得以释放,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失衡与重建——以高考录取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以来 ,教育公平问题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中高考录取不公平现象更是受到猛烈批评。无论是从“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宏伟目标看 ,还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看 ,高考录取不公平现象都严重侵害了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而且加剧了各地区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其危害是十分深远的。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作祟 ,二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分布的不均衡 ,三是教育改革措施的不完善、不配套 ,四是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消除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教育改革和实行依法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