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战略转向,"全面两孩"政策的正式实施,必然要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作出必要的调整。通过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梳理,分析了不同类型利益导向政策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结合"全面两孩"政策调整提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应当坚持"老人"老办法,增设"新人"生育奖励计划、强化计生家庭福利保障和风险补偿政策为基本走向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单独二孩"政策有利有弊,其直接意义在于缓解"一个孩子"政策所带来的问题。该政策的积极效果表现在:可以适当提高生育水平;适当缓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群众有更多自主选择生育的权利;家庭结构得到平衡发展;缓解出生人口漏报;缓解出生性别比过度偏高;缓解人口素质逆淘汰;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然而,由于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属于"硬着陆",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近几年会出现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夫妇的集中生育;很多高危人群生育会导致孕产妇死亡率上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的上升;政策调整本身就带来了生育的不公平或机会的不平等。建议: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年轻妇女晚生育第二个孩子;设立高危妊娠咨询和指导中心;政府为无机会和能力再生育的家庭承担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3.
“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是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整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被寄予“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厚望。但是,育龄女性作为该项新政关联度最高的目标群体,在“单独二孩”政策制定和合法化过程中几乎处于失声状态,政策前评估基本忽略了这部分人群的立场和利益。当下社会现状和性别关系模式下,“单独二孩”政策可能对女性造成加大潜在的生育保障压力、加重养育照料负担、加剧就业困境等负面影响。“单独二孩”政策引发我们思考性别评估机制在公共政策中的缺席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优化计划生育政策高度重视。从“少生优生”“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全面三孩”的计划生育政策演变,驱动了我国建立女性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紧迫性。在优化计划生育政策过程中,我国实现了女性生育保障覆盖范围和内容的持续扩展,女性生育支持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备以及女性生育幸福感的显著提高。这些成就证明了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强化育儿补贴制度减轻女性生育负担,实施税收优惠推动新生育政策落地,落实产假制度保障女性生育权益,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等有益经验的重要性。本文基于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目标,建议从提高生育支持政策的法治化水平,深化生育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发挥女性家庭健康维护的功能,强化新时代婚育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以及全方位保障女性群体的生育权益等途径为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分析“全面二孩”政策的实践效果,探索实现“三孩”政策目标的经验和路径。通过建立两分类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CGSS2015年和2017年数据分析发现,“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城市育龄群体生育意愿影响不大,但会影响子女性别偏好;该政策实施后,育龄群体生育女孩意愿明显提高。此外,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和社会保障状况对城市育龄群体生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提高城市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除了人口政策调整,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和完善配套性措施,降低育龄群体生育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从托管、就业、医疗、住房以及养老等多个领域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持续走低而实施的三孩生育政策,是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的公共投入来配套,在系统分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反映的相关情况基础上,对三孩生育政策与公共投入有效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生育政策与公共投入的有效衔接要从系统性视角出发,强化党的“领导力”、优化政府“引导力”、激发企业“执行力”、发挥社会“推动力”、挖掘家庭“源动力”,实现“党-政府-企业-社会-家庭”主体的衔接,并从顶层规划、政策制定、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工作衔接; 同时,在满足新增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考核评估体系,完善婚育假期、妇幼健康计划生育、妇女就业权益等服务保障政策措施,加大对税收支持、财政补贴等鼓励生育政策措施的倾斜力度,构建鼓励按政策生育的制度体系,为三孩生育政策长期可持续释放潜力提供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7.
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向“全面二孩”转型,顺应了抑制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和2016年流动人口的深度访谈资料,分析了生育政策转型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生计资本对其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在“单独二孩”政策还是“全面二孩”政策下,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有助于促进二孩生育意愿;在物质资本方面,拥有住房反而弱化二孩生育意愿。因此,除了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之外,提升流动人口的生计能力,降低住房压力,是改善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的生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密集的调整。在“十四五”时期和中长期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和推动生育政策的继续变革和调整完善。我国的生育政策包括数量、时间、性别和质量四个维度,并主要以生育数量调节为核心。在人口转变完成以后,我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变革应该从调节性的生育政策,转向更加重视对生育的服务和支持。服务和支持人们的生育的本质是,生育政策要满足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需求。当前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实施“全面放开、自主生育”的生育政策;完善生育配套政策,构筑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推动计划生育制度的发展转型;加强对生育的健康质量和婴幼儿照护抚育的投入;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立法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究竟能对人口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文章假定今后维持“全面二孩”人口政策不变进行了人口预测。结果可知:城乡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并不会带来出生率的猛增和人口数量的剧烈反弹,高峰期最多可以新增出生人口400万;政策调整会提高人口峰值,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延缓劳动力供给的衰减速度,但作用微乎其微。从其他国家的人口发展经验看,生育率的下降趋势似乎不可避免。因此,“全面二孩”并不是生育政策调整的终点,应继续监测生育水平,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建立和完善“家庭友好”政策体系;从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应对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单独两孩"各地应及时修法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议案,作出如下决议: 一、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四十多年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计划生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了资源环境压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人口众多是我国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必须认真贯彻宪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三十多年,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人口控制效果,基本达到了政策的预期目标。但学界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得失的争论与调整的呼吁也愈演愈烈。梳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的背景、过程、内容、法规及配套政策,综观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如何评判,可以发现对于计划生育政策,正反两方的观点分歧在于对人口规律和中国未来人口形势的认识不同。坚持政策从严或维持现行政策,是以人口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为论据基础的;建议适度放宽政策,是以人为本、调整人口结构与提高人口素质为出发点的;后者更符合我国人口政策实践的实际状况与人口发展的需要。在低生育水平下,尽快调整完善中国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而严峻的人口形势。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育政策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为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美育政策工具对促进美育政策体系建设和美育功能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美育政策体系建设坚持从目标设定、任务规划、管理保障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完善,不断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但不可否认,我国美育政策工具的使用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借助罗斯威尔和赛格菲尔德的政策工具分类理论,通过构建美育政策文本内容和政策工具类型的二维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育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美育政策工具的使用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供给型政策工具的使用较少;环境型工具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显著;需求型工具的使用明显不足。为增强政策工具效用、促进美育政策体系的完善,我国美育政策体系建设应进一步改进政策工具的使用,需要注重三个方面:补足美育政策工具短板,发挥政策工具使用的组合优势;细化美育政策实施标准,提升政策工具使用的精准度;建立和完善美育政策补充调整机制,增强政策工具使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际发展援助和中国对非援助的政策沿革进行梳理,可见中国对非援助的政策发展脉络和国际发展援助的历史沿革紧密相连,中国也逐步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发展干预为特点的支持性援助体系,为有效援助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路径。文章采用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态度项目数据和2016年非洲晴雨表对于中国对非洲影响力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非洲公众对于中国援助的效果评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在对非援助中不应盲目扩大援助规模,应该考虑优化援助的效果,特别是将援助用于与非洲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用最少的开支取得更大的成效,从而真正推动受援方民生改善,提高非洲的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及人口结构的转变,稳定现行的低生育水平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缺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成为“燃眉之急”。本文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体系。指出构建思路和大致框架,以期为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取代人民公社制度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根本制度, 其根源在于它能够“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要求、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 这既是对新中国农业经济体制变革经验教训的总结, 也是今后制定和实施农业及农村政策的根本原则与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正确认识农民及农民意识, 充分尊重和积极发挥农民的创造精神;要正确认识农业家庭经营模式, 大力扶持农业家庭经济;要进一步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等, 以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家庭经营和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推动我国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双支柱体系能否有效实现价格、金融、经济的多重稳定有待检验。实证研究发现:(1)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有效应对信用风险冲击,减缓波动,使经济、金融保持稳定;(2)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在应对不同外部冲击时的效果不同,面临技术性冲击时放松宏观审慎政策能更好地调节经济;(3)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波动、金融波动的影响存在U形效应。因此,考虑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更为灵活地调控宏观审慎政策幅度将有助于减少我国经济、金融波动,顺利度过经济结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7.
黑河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为了进一步推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开展 ,采用“小教员、小阵地、小展板、小活动”为形式的“四小”宣传教育活动 ,适应了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 ,符合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激发了育龄群众主动参与计划生育的内在动力 ,有效地提高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