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精神论     
禹汤文武 ,并对举贤授能 ,君臣遇合的古代遗事 ,大加赞赏。就是屈原喜爱崇美高洁的品德也会从前代的文化典籍中吸取营养。如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也” ,这些闪光的语言 ,的确能感动各个时代的人 ,它们也必然对屈原的“好修”精神产生强烈的影响。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的时代。秦、楚两个国家 ,是当时局势的两大重心。历史的发展 ,已提出了统一的要求 ,也出现了统一的趋势。统一大业 ,非秦即楚。处在这种局势下的楚国 ,正应该富国强兵 ,与其他山东六国建立同…  相似文献   

2.
原儒精神论     
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一脉相承的原儒精神,奠基于孔子的仁,展开于孟子的义,收拢于荀子的礼。其主旨是以大丈夫式的崇高道德人格为担当,通过建设完善、美好的社会制度而让天下的黎民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春秋战国是中国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秩序的土崩瓦解使得这个苦难中的民族必须重新寻找和建构生活的基础,而文化传统的风雨飘摇又解构一切规范、禁忌和束缚,人的心灵不得不赤裸裸地直面这个已经成为混沌无解问题的世界。人要想像人那样有尊严地活下去,就只能把无尽的苦难搁在心头,把无边的黑暗担在肩上,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光明,让自己的生命化为光明,大智慧由此而诞生。就这样,先秦儒家与先秦道家一道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完成了奠基工作。  相似文献   

3.
展龙 《天府新论》2009,(6):121-125
吴晗一生长涉文史,覃思著述,曾对我国20世纪史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丰富独到的治史精神也成为了我们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主要表现在:一是坚持唯物主义史观;二是彰显史学致用意识;三是秉承求实考据之学;四是倡导史学普及理念;五是恪守历史教育精神。这些精神对于促进历史科学的赓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今天的史学工作者来说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一百多年来,对武训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今天,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科学的观点,认真总结对武训评价中的历史教训,还武训以本来面目,挖掘武训精神的科学内涵,理直气壮地弘扬武训精神。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文化精神论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为当代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新媒体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从整体上彰显出一种特有的文化精神.新媒体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强调互动,追求平权;回归"本我",崇尚自由;标榜"草根",抗拒精英;高扬感性,尊重个性.新媒体的文化精神代表了当代文化的潮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李振松 《理论界》2006,(3):185-186
祝允明人格精神的复杂性,呈现为人生的社会责任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源自他所处的时代与生活环境,源自他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的双重性,源自他对儒、道等多家文化思想的吸纳。正因如此,使得祝允明的人格精神颇具魅力与风采。  相似文献   

7.
张文学 《南方论刊》2011,(2):10-12,14
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辩证统一,即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和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唐诗中有大量"狂"字,"狂"在唐代诗歌中所指主要有吟咏之狂、性情之狂和饮酒之狂等三个方面。唐代诗人的狂者精神在唐代的演进与唐代社会密切关联,亦与儒、释、道相关联。狂者精神具有促进唐诗的创新与超越、塑造唐代文人自信自负的人格范型等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张方玉 《学术界》2024,(1):42-56
现代儒家德性论的视域中,“浩然之气”意味着一种浑然一体的德性精神,又具体呈现为志气、义气、和气、勇气和正气。儒家的志气涵盖从普通人到圣贤的理想,义气则是儒家价值观的鲜明体现,和气的意蕴指向普遍和谐的观念,勇气则展现出儒家道德的精神力量,正气的内涵则不仅关乎个体身心秩序,也涉及群体社会秩序。对于增强当代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而言,儒家德性精神——志气、义气、和气、勇气和正气,依然可以提供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0.
论作为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凤杰 《中州学刊》2007,(1):161-163
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中内含的纵向进取精神,这种精神被中国人作为一种强劲的民族精神而流传百世。中国传统武术吸纳蕴含了这一文化内核,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武术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从“自”、“强”、“不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作为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井冈山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井冈山精神6句话24个字的科学内涵里尽管没有“自强不息”这四个字,但每句话都包含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井冈山精神与中国优秀人文精神有着深厚的人文渊源关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井冈山精神,作为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不仅具有继承性特点,还具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们都会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得以发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又赋予其崭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春秋战国士林探讨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记录这一统一 过程,形成与积淀民族精神的正是《史记》这一不朽的文化巨著。因此,《史记》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通过记 述中华民族近三千年的历史,对此前的民族精神第一次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最圆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 实践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那种特有的刚健奋发、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文明”与“文化”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凭借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文明是一元的,文化是多元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不同文化系统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过程。而文化系统间要素与功能、结构与建构的复杂关系,又使得这种影响和渗透变得更为复杂。只有将共时的结构主义与历时的建构主义统一起来,才有可能既看到文化系统的自恰性和稳定性,又发现文化变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唐为中  郁琳琳 《理论界》2007,(12):118-119
任何一个国家的运行都离不开稳定、有序的政策输出。如何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能实现公益的公共政策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难题。参与主体多元化被人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本文试图从决策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多元主体参与决策面临的挑战,并从协商民主、社会资本、新制度主义、问责制政府等理论层面来评析多元参与决策困境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内发原生"模式: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为明万历九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苏民 《河北学刊》2003,23(2):171-177
在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冲击-反应"论的西方模式与"侵略-革命"论的苏联模式占据主要地位,而以明清之际为开端、强调中华民族历史创造活动之主体性的"早期启蒙"模式则长期受到冷落.本文旨在接着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往下讲,汲取海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思想的大量研究成果,确立中国近代化之路的"内发原生"模式,试图将晚明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万历九年(1581年)确定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并认为,这一突破不仅将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叙事方式,而且有助于突破世界近代史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一元扩散"的西方话语模式,确立现代性因素"多元发生"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小说作品大都反映了华裔作家对美国华人生存状况的不满,以及对华人社会种种问题的困惑,因此很多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都表现了对美国华裔女性未来发展的理想化憧憬。美国华裔女作家任壁莲在其作品中从多元的文化族裔视角提出了颇为独特的族裔身份观,表达了作家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国族裔关系和族裔身份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7.
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精神中对现代化建设最有影响的东西,建立由此及彼的桥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之美。这种民族精神有着自身的特征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影响,要弘扬这种精神,使其在现代化潮流面前得以提升,再造中华民族之魂,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抗击非典,中华民族充分弘扬了团结统一、科学民主、改革开放、爱好和平和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其文化传统深厚,其时代主题鲜明,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秉承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不仅最终战胜非典,而且能够战胜任何艰难困苦,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彻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多元背后的一元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网络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的网络形态.网络文化存在着一元与多元的悖论,这是任何事物都具备的二律背反现象.在多元文化羽翼的掩护下,网络文化的一元化也在凸显.而以美国为典型的发达国家正滋生着"网络霸权帝国"的根芽.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美国文化的内核思想极大的促成了这种一元扩张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定位与企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什么是企业,企业为什么存在和发展?似乎这是人们都能回答的问题,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能否与时俱进,正确地认识企业的性质和地位、功能和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