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较之帖学,清代碑学是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的,其革命性突出体现书体选择的集体转向、集体溯源和师法碑版的取法变革,即隶书复兴、追宗篆书、取法碑版三个方面.其碑学创制既重复古、尚质朴、刚健雄强,又重碑版、尚朴拙、金石重光,更重俗化、尚意趣、自由意识;以金石气息、高古朴拙的形式美,标举着他们尚“质”求“朴”的书学追求和革命精神,消解着清廷主导的雅正端庄、中庸合度的政治教化功能,寄寓着书家主体的艺术格调和平民情怀,彰显着清代书学刚健雄强的艺术趣味嬗变和变革图强的群体审美转向,代表着书学革命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雅善书法,以余事写兰竹,为有清书画家中之佼佼者。其书隶楷相参,圆润古秀,间用画法,极瘦硬之致,兼众妙之长,世称“板桥体”,自谓“六分半书”。“六分半”一名,由来无释,故《辞源》《辞海》等均未立词条,暂付阙如。余漫步书苑,偶有弋获,  相似文献   

3.
清代在中国书法艺术上,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尽变自唐迄明一脉相承的帖学书风,开辟了碑学风气,形成碑学帖学两大书派并峙的局面。此间,完白山人邓石如是开碑学先河的一位功臣,前人谓完白山人书,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如佛法之大鉴,儒家之紫阳”。邓氏一生的书法实践,雄辩地说明他摆脱帖学,另辟蹊径,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祖国文化宝库增添了瑰宝,使后世书家走上了一条新的碑学道路。  相似文献   

4.
廖科书画     
《青海社会科学》2010,(5):F0003-F0003
廖科 男,汉族,1964年出生于重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现任职于重庆北碚玻璃仪器厂。 廖科的书法创作以篆、隶、楷、行为基础,重在行书和草书。时人评论“钟情于二王书风,其笔下表现出流畅、率健、爽利、活脱,较好地再现了晋人潇洒风韵。”“总体风格为清健、秀婉、空明、流畅,赏之悦目,品之有味。”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汉字改革运动中,简体字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群众基础一直倍受文字改良派的青睐,其中楷化草书诸家实验至今尤值得整理和研究。作为省便的文字形式,楷写行草与俗体隶楷在省笔方法上虽有不同,但皆以应急付速为指归,因而同样贯穿近代文字改革的始终;楷化草书不仅反映了文字改革者试图将草书从艺术拉回实用,实现其最初爱日省力的理想,同时也对传统宋体字楷书的观念和底线提出了挑战。楷化章草、标准草书、标准行书等都是缘乎简字运动的时代产物。  相似文献   

6.
<正> 汉代,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极盛时代,亦即隶书书体八分(亦称汉隶)成熟、定型的时代。这一时代的书法遗产,除了竹简之外,主要是依赖碑刻传留后世。汉代的碑刻,全国以山东收藏为最多。在历代金石著作中有记述的名碑在山东就有四十多种(还不包括西汉鲁六年的《北陛石》)。近几十年来又有新的发现:这些有的还没公开发表;已公开发表的也大都作为出土文物只给予简单的说明;个别的作为书法遗产专题介绍过,但见仁见智,评价不一。魏碑,主要是指北魏时期(也包括东魏、西魏)的碑刻。作为书法概念,则是指誉为“隶楷错变、无体不备”极具时代特色的一种楷书书体,魏碑书法继承、发展了汉代隶书的传统,又开隋唐楷法之先河,其书法价值可媲美汉碑而凌驾唐碑之上。但一提到魏碑时,人  相似文献   

7.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三一。郑燮文艺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文学上,诗、词、散文都很擅长。传世近千首诗,清新流畅,洒脱通俗;近百首词,屈曲达心,沉着痛快;数十封家书,抒写自如,直达肺腑。书法上,他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古秀独绝”(阮元:《淮海英灵集》)。自称“六分半书”。绘画上,他一生专画“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诗,诗中有画;他的画,画中有诗;他的字,一笔一画如竹竿兰叶。他作品的墨迹,诗、书、画三者融为有机的一体。  相似文献   

8.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为秦楚间写本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帛书《老子甲本》,字迹在篆隶之间,与汉隶迥异。秦统一文字,书分为八体,首大篆终隶书,则秦隶固与小篆异流而同源。顾小篆尚有李斯琅琊等石刻,而秦隶未见流传。或以《诏版》《秦权》等当之,恐亦非是。但秦隶决不同于汉隶,毋庸置疑。今传世之汉碑,泰半为东汉石刻,以《乙本老子》西汉隶书较之,东汉隶结体尚宽,波磔披构;西汉隶尚窄,峻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学界一致认为,晚明表现主义书风的形成源于当时的包括政治、经济及16世纪中叶以来的心学与童心说等文艺思潮,晚明时期人们"尚奇"、"追新慕异"的审美风尚及二王传统帖学以外的碑学思想却常被研究者所忽视。本文以晚明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为切入点,通过对晚明时期石碑的考古发掘、碑学观念之生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成因乃二维物化结构:当时的尚"奇"风尚、王阳明心学及李贽童心说的文艺思想以及儒家忠义刚正精神等构成其精神元素;"二王帖学"系统及晚明碑学为其物质元素。研究进一步认为,尚"奇"风尚决定了晚明书家的审美取向,碑学思想的滥觞成其审美的最高法度。可以说,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源于碑学思想,它是最早向碑学习,帖中含碑的范例。由于清王朝的建立,这股书风尚未臻于极致就被肢解,然而,它对后世文艺笔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重要的书法理论家、历史地理学家、藏书家和金石书法家,一生著作甚夥,其中书法理论著作《学书迩言》《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是他"碑帖并重"书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清代碑学发展以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为开端,包世臣《艺舟双楫》进一步推广使碑学思想得到社会广泛响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为碑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杨守敬作为阮元、包世臣思想的追随者,将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这些观念成为清代倡导碑学的重要一环,为康氏《广艺舟双楫》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也为此书在日本的兴盛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此文从杨守敬对历代碑帖的品评观来阐述其"碑帖并重"的书学思想及其书法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商业书的研究 ,近年来颇受学界的重视。本文根据新近收集到的一册抄本 ,探讨徽州民间的商业书、书信活套以及徽商的“信底”。该书共分三部分 ,其中的《便蒙习论》反映的是清代前期的内容 ;而其后的“信底”部分 ,反映的时代背景则大致是光绪初年。该书对于研究徽州民间的从商经验、商业道德以及商业风俗和各地市面之行情等 ,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篆字是书体的一种,在隶、楷各体中使用的历史最早也最长。 在秦汉文字发生“隶化”以后,汉字的发展主流是简化。而官印系统的篆文却在印章中霸据二千余年,并且逐渐趋于复杂化。解决这个问题,对认识古代官印在政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所潜在的审美价值,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阅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第二十一卷中记载着我国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她的生平后人知道的不详,但从她留下的诗篇来看,正像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慈铭在她的诗集序言中所说,她是一位“蕙性夙成,苕华绝出”的女子,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使她的聪明和才智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尽管如此,她的诗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还是有一定成就的。因此,我认为在蒙古族文学史中应该给她书上一笔。 那逊兰保,字莲友(1801—1873年),蒙古博尔济吉特氏,阿拉善王之女。四岁随父母入京,十七岁嫁于满清宗室肃武亲王豪格之子恒恩,一生基本是在北京度过的。诗人自幼聪慧好学,七岁入家塾,十二岁能诗赋,十五岁通五经,所以被时人称之为“喀尔喀部落女史”(女史:对知识妇女的尊称)。  相似文献   

14.
刘振涛简介     
《船山学刊》2009,(4):F0003-F0003
刘振涛,字涛声,号云山,别号莲心草堂主者。1937年生,湖南长沙宁乡人。湘潭市政协正县级退休干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老年书画家协会理事,湘潭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会长。幼入私塾,打下了良好的楷书基础。1959年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教育、文化和文史研究编辑工作。数十年间,诗文书画常习不倦。书法工楷书,擅行书、草书,亦能隶、篆。知命之年,转益多师,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书风:雄而秀,雅而健,沉着痛快。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文物局所藏《乾隆御定石经考文提要》共有十二卷,确实是清代彭元瑞撰书的,乾隆五十九年九月书成。此书有版本专家傅增湘等人的题跋,全书共有六册。清初刻书和明朝“经厂本”的版式字体大同小异,分为官刻、家刻、坊刻、手抄本。从康熙时候开始,雍乾嘉道直至咸丰年间,都沿袭旧制,专设缮书处,缮写书册。凡是盛典、实录、方略等等,都是硃格楷书精写。《乾隆御定石经考文提要》一书为海内之孤本。字体园润大方,抄写工楷,秀丽天成,纸张滑润,装订端庄大雅。充分证实了魏隐儒先生所说:“乾嘉手写精椠,蔚然成风。”此书确是清代写刻的善本代表作之  相似文献   

16.
贞烈可嘉坊     
贞烈町嘉坊在顺德桂洲镇四基烟管山(现顺德丝厂内)。建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旌表林信文之女林司观而建。坊方向正北,四柱二间两层,冲天式结构,为花岗岩石构筑。全高5.5米,面宽4.67米。正面柱项饰石葫芦一对,两旁柱顶石狮一对。坊表上层正中石匾竖刻“圣旨”二字,井下横批刻“贞烈可嘉”四字,隶书,两旁石额刻隶书,“厉俗”“旌风”,柱刻“道光十七年为林信文之女林司观建,大良张源盛造”等字。  相似文献   

17.
兰亭双璧辨     
离古愈远,疑古愈深,这是宋以来的一股风气,不少文物、作品被怀疑、否定。但是,象二十多年前那样否定历来被誉之为双璧的兰亭文、墨,辩论几乎呈一边倒的局面,历来还不多见。 否定论者以现已出土的晋代石刻、砖刻皆为隶书或具有隶书笔意,据此断言东晋是隶书时代,继而又以篆书时代的人不能写隶书,隶书时代的入不能写楷书等为理由,断定楷法成熟的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帖是后人依托之作。否定论者还预言,“如果今后有王羲之真迹出土,一定是隶书或不离隶书笔意的书体。”  相似文献   

18.
书法发展史上继隶书之后有道存的八分书.它的形成、特征、发展过程以及八分书对中国汉字字体楷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八分书是继承隶书开启楷书的独立书体.  相似文献   

19.
《汉志·诗赋略》分类义例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清理了清代以来《汉志·诗赋略》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观点,从题材内容、形式体制、学术源流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诗赋略》分类义例出自汉代主流意识的诗学思想,前三种赋可视为风体之赋、雅体之赋、颁体之赋,杂赋一种,附录而已。这是因为赋为“古诗之流”,要“侧隐古诗之义”,因而取法孔子删诗正乐,使“《雅》《颁》各得其所。”这就是班固《两都赋序》论述“孝成之世”向、歆父子校理诗赋“稽之上古则如彼”,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隶书作为汉字书写的一种书体,一直受到学书者的青睐。了解隶书历史、风格是学习和创作隶书的基础,选帖和临帖是学习和创作隶书的重要一环,从集字训练过渡到自主创作是学习和创作隶书的必由之路。隶书创作时要取法经典的隶书造型和搭配合理的章法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