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群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产生的结果。它包括社会的信仰、观念、风俗、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文化 ,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同文化可以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一个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太了解的人 ,与英美人交际会有许多障碍。实际上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 ,具有文化意识 ,避免因受文化影响而出现语用失误 ,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不同区域 ,不同民族 ,所处时代的发展是不同的 ,这就构成了不同民…  相似文献   

2.
我们以"共同文化基础上的民族心理素质"为切入点,通过对表现于和谐文化上的民族心理素质的研究,揭示了民族心理素质、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文化的潜在形式,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素质的具体形态,它们是以不同的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反应.和谐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向,和谐文化中所蕴含的和合思维是处理矛盾时的一种态度、方法,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处事之道,通过和谐文化这条纽带使民族心理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民族心理素质通过内在的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其影响,表现为预警、整合、调控和保障作用.因此,民族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家泰勒 (E .B .Taler)曾指出 :“文化是一种复杂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由于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深层意义上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能力 ,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同一性。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多样性。萨丕尔 (Sapir)指出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 ,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生活方式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①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必…  相似文献   

4.
文化作为人类知识、信仰、伦理、法律、风俗习惯等的总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言谈、生活及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决定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分析探讨合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正确看待文化价值和行为期盼在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协调中国与美国经济文化,将对那些不视合资文化差别为负担而将其视为企业中文化协调的源泉并加以利用的企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文化作为人类知识、信仰、伦理、法律、风俗习惯等的总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言谈、生活及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决定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分析探讨合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正确看待文化价值和行为期盼在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协调中国与美国经济文化,将对那些不视合资文化差别为负担而将其视为企业中文化协调的源泉并加以利用的企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争论颇多的概念。本文所论的文化,是指人类各社会共同体所体现的不同特质,一种影响本共同体之行为模式、思维模式、情感模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质,是一整套深层的内在的思想观念体系。所谓文化差异,即是指这些不同思想观念体系之间的差异。这些体系的社会载体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中国文化;也可以是若干个国家或民族,如西方文化。文化既然是作为各个社会共同体的不同特质的体现,那末文化上的差异也是随着社会共同体的逐渐形成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和各民族文化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国际交流源远流长。在浩瀚的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许多共同点和极为相近的素质。然而,正是这种文化的相似性,使两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常常忽视对方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差异,容易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模式去揣摩对方,形成一些令人遗憾的文化误解和摩擦,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当前以新疆为原点面向中亚地区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尚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着文化传播力与媒介影响力失衡、国际传媒报道失真、本土性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失语等文化传播困境。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推动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将文化传播视野扩展至人类共同发展层面,可达成与不同民族国家各文化间的传播共识,实现中国与中亚各民族国家的和平对话,延伸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空间,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内,民间传统文化曾经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产生深刻联系,并不断被知识精英所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所利用和改造。在那些还处于贫困状态的地区,人们更多地保留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这是保持其社会内部和谐、避免混乱的一种文化选择行为。这本来是同一个社会的一部分人的权利,他们也感到传承文化的义务。开展文明对话,倡导文化多样性,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对自身社会文化的反思。在这一前提下,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尊重民众的历史创造;民众意识到的保护是根本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语言本身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思想表达工具,其中包含了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色彩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由于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受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及其生活方式差异的影响,色彩词在不同民族的语言里具有不同的语用价值,表现了各民族独特的"个性"。本文对中西方色彩词语用意义之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了解词语背后所承载的多重信息,以便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促进各国间的文化融合和政治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11.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闲暇与幸福的关系是作为一个德性伦理问题被提出和探讨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既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也是幸福本身,两者通过德性达成统一。现代休闲研究也关注休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注看似是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闲暇与幸福关系探讨的延续,但实际上更偏向于从社会心理学或历史角度研究,缺乏德性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当代德性伦理研究中虽有学者提倡恢复亚里士多德论及的德性与幸福的概念,却未体现出对闲暇概念的足够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闲暇内在包含的古典精英主义论调在现代社会的不适用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闲暇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发展中失去了其对于实现幸福的必要性。重返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框架,有助于厘清休闲与幸福的关系,从而引导人们理性判断休闲活动的适当性,合理安排休闲时间,并通过休闲实现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2.
幸福感概念构建在人具有主动性这一假定上,即人们若欲获得幸福,必须积极行动,唯有借助个人努力才可实现。幸福感亦为目标,一旦达成便可证明一个人整体的幸福。因此,我们愿意朝着幸福和良好的生活品质而努力这一事实,也更深刻地诠释了幸福的本质。另外,心理和社会的双重积极是幸福感的源泉。幸福的人总能积极地对待生活,不论眼前还是今后。休闲能够带来幸福,但休闲并非幸福本身。事实上,休闲是一种活动,是人们在空闲时间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精彩、更有意义而做的事情。总体而言,我们如果因某种休闲活动而感到幸福,表明我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虽然休闲并不等同于幸福,但毋庸置疑,它对创造幸福至关重要。我们在休闲研究中绝不能忽略休闲与幸福这个当今生活中最具活力领域之间的联系,否则,我们将会丧失提升休闲与科学及公众之间关联性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幸福感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评价,可以作为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参照。由于参与不同活动的时间分配不同,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同,通过时间利用方式的变化可以反映居民幸福感的变化。以中国2008年和2018年两次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通过分析个人属性和外界环境属性对时间利用方式的影响,以及时间利用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评估中国民生福祉改善情况。研究发现:十年间中国居民幸福感显著提高,人民福祉明显改善。就个人属性而言,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幸福感越高。就外界属性而言,人均学校数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医院数量的提升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加会降低居民的幸福感。从活动细分来看,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酬劳动、无偿家庭服务、睡觉与个人护理活动、用餐或其他饮食、大众媒体使用、休闲娱乐活动、健身锻炼活动上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居民的幸福感,建议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提升交通出行效率,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老年幸福程度折射出社会道德文明水平。幸福的晚年需要正面的价值引导,需要积极的文化传承。《老子》“尊道贵德”的生命理念为老年幸福生活提供了道德哲学依据,对老年幸福生活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生命健在是老年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遂性休闲是老年幸福生活的主要方式;参透死亡是老年幸福生活的终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中,闲暇普遍地被误解为单纯的娱乐和消费活动,从而出现了闲暇观念深刻的异化,观念的错位带来个人生活的不幸和人类文明的瓦解。闲暇观的异化根源于近代以来西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东亚传统的世界观能够为现代人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提供人生视角。人是内在于"真我"的存在,人生的终极目的在于领悟和喜欢这个"真我",创造性的闲暇生活也就意味着以"修行"和"乐道"来充实个人的闲暇时光。人类应该实现从劳动的世界到修行的世界、从消费的世界到乐道的世界的转换。在近代文明成就和在东亚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当人类学会享受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协调各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森林休闲文化是指人们在森林休闲活动中,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和生命的超越。森林休闲文化是森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森林休闲体验得以诞生的源泉,是森林休闲的基础。森林休闲是现代人对自然乐园的追寻,是对孕育人类文明的大自然的回归。森林休闲从终极的意义上说是一种森林审美活动,审美境界是森林休闲的终极追求。休闲文化理念的确立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休闲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为人的全面、充分发展,心理构架的完善,人格精神的现代化乃至社会群体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实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西美尔是青年卢卡奇异化思想的主要源泉。西美尔指出,现代文化的分裂造成了文化悲剧,青年卢卡奇象西美尔一样对现代文化的危机作出了诊断,将其视为异化的表征。西美尔认为劳动分工是主客观文化分离的动因,虽然马克思等也曾对劳动分工有过精辟论述,然而青年卢卡奇却是透过西美尔的眼睛来认识劳动分工的。西美尔文化悲剧的本质在于生命与形式的冲突,青年卢卡奇同样将其视为自己思想的基础型结构,并试图在资本主义异化面前打破心灵与现实的壁垒,探索并建立新形式,以结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我国人民福祉和民族永续发展不可或缓的重大课题。对此。既需要展开当代哲学的同时代人的探索,也需要对历史世代人的反思和重构。客家人作为迁徙的民系,克服环境紧张约束,形成体现客家人顺应、敬畏和利用自然的丰富生态文化,对之辩证地分析和思考.为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合理的思想和文化资源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思想的外在形态表现出非体系性,其理论根源在于非理性怀疑论思想,然而学术界恰恰有人以此为据来贬低其学术地位。事实上体系与非体系来自于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不同,分别带有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色彩,从根本上讲不宜作为一种价值标准来衡量不同性质之文化。非体系性乃是近现代哲学追求的目标,钱钟书的学术取向实际与世界学术发展的基本走向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体育也逐步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中,社会整体文化建设中对休闲体育、体育健身和体育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多科性大学为例,分析论证了社会体育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讨了社会体育对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影响,提出了结合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