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方向与中心环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第一轮以放权让利为特征、以价格改革和产权改革为中心环节的“体制转型红利”已经基本结束;新一轮经济改革即将开始,方向仍然是坚持市场化取向,以政府改革为中心环节.目前,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各种现实问题和潜在冲突,都与市场化改革取向不足和市场化取向不当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的需要,以政府改革为中心环节推进第二轮的经济改革,除了要推行中国特色的政治改革外,还涉及两项最重要的工作:一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包括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限制政府权力,以及对处于不断扩张中的“央企”的规模、范围、领域等进行必要的限制;二是政府内部的关系,根据事权与财权相对称的基本原则,应重点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的不对称关系,强化地方政府的发展责任并防止其发展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目前在改革理论和政策研讨中颇为流行的“循序渐进”概念并不能确切地说明体制转轨过程的各种问题,因为各种体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不可能改好了一个再改下一个,否则会出现体制“不协调成本”。文章提出了“平行推进”的概念,作为改革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它可以说明为什么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某些体制的改革“超前”和“滞后”(瓶颈),都是无效率的。在所有领域(包括政治体制和社会政策)都同时积极推进改革,同时考虑各种体制之间在转轨过程当中(也就是在没有彻底完成改革之前)的相互协调,应是体制改革的基本政策方法。  相似文献   

3.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必须“通盘考虑,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定方案,积极推进”。为什么1993年至1996年全国性的机构改革刚刚结束,机构庞大等问题又“亟待解决”,而且要“通盘考虑”?原因就是机构设置与机构改革问题报复杂,不能孤立进行。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过程及形成恶性循环的原因;提出了政府机构平衡发展的理论,说明了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长期性;论证了机构改革与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性,指出中国机构改革的唯一出路是全方位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4.
制度创新与小康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市场化的制度逻辑是覆盖全社会的 ,适用于“各行各业”。中国 2 0年的改革与发展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道路 ,其基本特征就是 :通过非均衡的制度创新推动各领域的不平衡发展。结果是市场化制度创新的不均衡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因此 ,要实现平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战略层面上消除制度创新的非均衡性 ,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全方位市场化制度创新”的配套改革战略 ,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共服务市场化: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海兵 《学术交流》2006,(4):127-130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向,在西方国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它可以使政府从繁杂的公共事务中脱离出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但是,公共服务市场化本身在理论上就存在着争议和不足之处,在实践中也并非完全适合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公共服务领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一方面需要正确理解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理念,另一方面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公共服务市场化作出积极的有益的改革尝试。  相似文献   

6.
李振连 《探求》2001,(2):21-22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改革的深入 ,以“推行火葬 ,改革土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碍于观念和利益问题 ,殡葬改革仍举步维艰 ,殡葬市场的发展还未取得应有的地位。对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重视 ,以便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殡葬市场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经济领域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对于“殡葬市场”人们却谈虎色变 ,认为在殡葬领域不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说是“活人连死人的钱也赚” ,其实殡葬市场的存在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和…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企业家精神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和开放的洪流中,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大军正在崛起。本文试对中国近代企业家精神的表现、特点及局限性进行探讨,以期为当代中国企业家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一、中国近代企业家精神的表现所谓“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商品经济活动中不断推进企业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是在企业经营中坚韧不拔地开拓创新的精神。二十世纪初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创新理论”中认为,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不断引进“新组合”,把生产引向新方向。因此,必须“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这种创新包括五个方面:一、引进新产品;二、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三、开辟新市场;四、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五、实现企业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明确提出用“三有利”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结合广州市实际,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三有利”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做到“四个结合”。一、企业改革要与优化经济结构紧密结当前,造成广州市国企改革困难的原因是多种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不合理。而要优化经济结构,必须坚持“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抓大”就是集中力量搞好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排头…  相似文献   

9.
缺乏政治共识被认为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后果之一,但是它并没有引发大的社会动荡。这是因为,中国的政治共识存在把对国家的基本合法性与其具体政策和各个政府机构的政策区分开来的趋势。政治共识问题多出现于后者,对它的争议目前还未根本性地影响国家总体的合法性基础。另外,法治国家建设使得作为程序性共识的法律法规构成了政治冲突的最终防线。这是一种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政治共识。对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公民社会的保护、对法律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中国式政治共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五位一体”框架中,探讨支撑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基本价值原则,乃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要做到这一点,在市场之内的初次分配中,必须让“资本-劳动”分享利润,与此相对应的是一种与“平等”等密切相关的“分享”价值原则。《决定》有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等重大举措,同样是在市场之内贯彻分享价值原则,而以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以公共服务为主的文化事业则是在市场之外推行分享价值原则的主要方式。全面推行分享价值原则,既有利于坚定地推进新型市场化改革,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平等、促进和谐、拓展自由,对内可以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国民创造力,对外则有助于在价值制高点上展现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魅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1.
孙伟  张剑锋 《学术交流》2006,(4):111-114
“东北现象”的出现是体制和结构原因,根源在于市场机制落后,市场化水平不高。因此,东北振兴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市场化进程。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东北地区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其市场化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经济的支撑力度严重不足。我们要借鉴俄罗斯在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经验及教训,加快东北地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以实现经济的振兴。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9,(9):47-49
目前,中国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中存在立法不健全、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市场化改革需要的相关规范性文件的缺失和滞后是关键因素。取消、废除与市场经济相矛盾的旧的油气法律法规,是促进中国天然气产业上游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李正东 《社会工作》2009,(16):14-19
当前,我国日渐成熟完善的市场与日益扩大的政府干预产生了“共生现象”,而市场与政府失灵的问题也成为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政策主体面向尤为关键的问题。本文认为市场和政府失灵的实质是资源性配置的问题,如果我们无视政府功能的限度,政府必然失灵,也必然不能真正消除政府失灵。我们目前不能也没有必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选择,更没有必要争议“纯福利”还是“准市场”的价值体现,我们必须重申“政府理性”,也必须尝试一种新的社会政策面向,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功能组合。本文认为政府理性就是一种公民社会路径下的政府公共理性。面向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据此做出的社会政策面向。就是说,政府除了面向商业部门购买服务而发挥市场的力量之外,需要所谓“视界向下的革命”,不断拓展社区面向和非政府组织面向,从而实施有效的资源动员与政策执行。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体制演进 ,是企业和政府层级组织对市场组织的部分替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表明 ,经济体制改革是市场组织和企业组织对政府组织职能的部分替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就是如何实现上述职能替代过程改革。在这一替代过程改革中存在着政府既是改革者又是被改革者的矛盾。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一替代做一分析 ,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要做到“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并由此审视了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学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揽全局,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统一体现在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当前广州商业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6.
宋则 《创新》2011,5(6):5-7,134,126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经济任务,应该明确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即政府创造条件,靠市场来调结构。“十二五”期间,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改革、如何转变结构调整的方式。倘若“调结构”的方式、特别是实体经济中制造业“调结构”的方式不能率先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诸多目标就有可能落空。“十二五”期间的政策落脚点在于继续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进程,切实贯彻中央一再强调的“资源配置要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的施政原则,把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节落到实处。对于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结构存量调整的方式,要基本实现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的转变,强化金融、商贸等服务业的疏导、中介功能,创建有利于推进服务业深度参与存量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体制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7.
吕红梅 《社科纵横》2005,20(3):156-158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意义重大。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着投入体制不合理,投入严重不足;教育的经济功能不强、效率偏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农村青少年辍学严重等问题。必须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改革农村基础教育体制,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等措施,不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保留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赋予并不断强化和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也是对农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不断进行探索的过程。农业税取消之后,各个利益相关方更把目光集中在农村的土地上。为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几种思路。展望土地制度变革,探索农村集体成员———从事不同行业,处于不同经营形态之中的几种类型的农民对农村土地的财产权利的不同实现形式,是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制度变迁的方式。这种探索对农民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土地要素,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的实现必须要有农民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落实为保障,必须与农民的民主权利的实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各种争议.国有企业改革30多年来,虽然不同阶段改革的特点和任务不同,但市场化推进这一逻辑主线始终贯穿改革的全过程.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在一些行业大举扩张和垄断,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带来了“国进民退”等逆市场化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国企改革的逻辑主线.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下一步,应该是在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下,着力调整国有资本的“进退”关系,逐步形成公益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并存的结构类型,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加强金融监管是市场化改革的现实选择杨忠海赵景乐市场化改革是我国“九·五”和2010年远景规划确定的目标。市场化改革就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一前提下,探讨金融监管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