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电视传播进入观众选择时代,媒体不仅必须从传播内容上,也必须从传播形式上充分考虑到观众的选择性因素,才可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现在的连续剧越拍越长,观众沉浸其中看得津津有味,但面对电视栏目类节目的多集式播出却缺乏耐心。本文将从影响观众选择行为的两个角度出发,对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以及栏目类节目多集式播出的可行性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地域形象的广告关键词,高度概括该地域的独特资源,传播地域品牌形象。从广告学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看,央视播出的各省市地域形象广告,提炼出基于区域现状定位的关键词,配合地域形象视觉识别系统,选择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双渠道播出平台,进行组合推广,注重与受众的沟通,方便受众获取广告的便利性。但是,也存在地域形象定位浮于表面、形象识别系统层次不清、播出平台分散、不能与时俱进等现象。  相似文献   

3.
公益广告对受众施加心理影响的方式主要有三:一是流泻式的劝导;二是冲击式的劝导;三是人际间第二度传播中的浸润式的影响。科学地编排播出,首先要善于"顺势";其次要巧于"借势",再次要敢于"造势"。反复重播是电视广告播出的一大优势,但必须依据心理学的知识合理编排播出,关键是要掌握重播的"度"与重播的节奏,让其既达到重播的目的,又不惹恼"上帝",使他厌倦,甚至关机。  相似文献   

4.
同样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新闻传播在争取受众方面比文学传播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是由其多样灵活的传播方式决定的。本文试图从分析接受者的选择心理入手,对比新闻传播与文学传播在争取受众上的差异,主要是传播方式上的差异,由此略论新闻传播对文学传播的影响与启迪。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由于交互性、广容性、实时性、全球化、易检性、多信道性等特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的广泛覆盖和传播形式的丰富,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受众对媒体的心理期许,使受众认知结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为达到与受众认知结构的同构,满足受众在网络传播背景下更为丰富、更具挑战性的心理期许,网络传播的编辑人员必须着手3方面工作,即盘活网络资源、畅通信息供求渠道;构筑虚拟社区、形成受众情感依赖;提升传播质量、巩固受众信息依赖。上述各点是网络传播为保证受众接受的稳定心理倾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媒介传受双方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孕育了新闻传播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这就是网络互动新闻。网络互动新闻以其超越时空限制、瞬间传播、信息量大、即时交流等卓越性能备受广大受众的青睐。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互动新闻逐渐显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首先,互动性新闻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即时双向交流的特点。在网络出现之前,新闻传播大多是单向式传播,即媒体播出什么,受众就被动地接受什么,即使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即时反馈意见,也避免不了周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由于交互性、广容性、实时性、全球化、易检性、多信道性等特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的广泛覆盖和传播形式的丰富,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受众对媒体的心理期许,使受众认知结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为达到与受众认知结构的同构,满足受众在网络传播背景下更为丰富、更具挑战性的心理期许,网络传播的编辑人员必须着手3方面工作,即盘活网络资源、畅通信息供求渠道;构筑虚拟社区、形成受众情感依赖;提升传播质量、巩固受众信息依赖。上述各点是网络传播为保证受众接受的稳定心理倾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的传播活动中,受众的心理特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选择了新闻传播和文学传播两种类型,从传播活动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受众的目的和需要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这两种传播活动过程中受众心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报纸新闻标题的吸引功能出发,探讨新闻标题的关注度问题,阐释读者对新闻标题的关注度的心理机制、编者制作标题时应用的关注策略。作为受众,对新闻信息有着不同的需求,新闻报道多大程度上满足受众需求,关系着传播效果好坏。受众需要是新闻信息传播产生的起因,也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归宿,因此,新闻报道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都不能离开受众需要。因此,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应该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需求,将新鲜的、显著的、趣味的、易于接收的新闻标题传送给他们,这才是传播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合肥、淮北、宿州三地,采用街头拦截方式,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消费者对符离集烧鸡品牌的认知情况,结果表明,符离集烧的消费者认知存在着由原产地向周边呈现出递减式差序格局,"自食"和"赠礼"的不同消费意图导致了符离集烧鸡消费行为的显著不同。对于符离集烧鸡的整合营销传播,首先,以科学定位为核心,系统构建符离集烧鸡的"STP"战略,即基于地理因素、购买意图和收入综合考虑市场细分以及目标市场的选择,并将定位与文化相连;其次,推动符离集烧鸡从4P’S走向4C’S;再次,基于互动,建立符离集烧鸡与消费者的长期关系,一方面积极利用各种工具开展互动营销,另一方面提升产品质量,防止过度承诺;最后,根据区域认知、购买意图等多种因素对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柔性整合"传播。  相似文献   

11.
社教节目是电视节目中对观众进行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的一类节目样式。在我国当前大多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和播出体系中,社教类节目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观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源于其突出的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12.
故事化是当下众多电视节目争相采用的一种方式。在创造了高收视率的同时,过度的故事化也让许多电视节目进入"泛故事化"甚至"泛娱乐化"的误区。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走近科学》可视为电视节目故事化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文本。通过梳理《走近科学》节目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视节目故事化的优势和弊端。而收视率在推动电视节目"泛故事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收视率毕竟不等于收视质量,无法反映观众的满意度。因此,提倡绿色收视率评价体系,强调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协调发展,才能净化收视环境,维护电视生态,确保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品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证券市场的持续走强,给证券节目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传统的证券节目在内容、主持人的定位上存在严重的偏差,它影响了传播的效果。本文通过对证券节目受众的分析,对证券节目的内容和主持人进行了新的定位,期望在竞争惨烈的电视收视市场上,证券节目能得到受众更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对电视新闻播报风格多样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个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新闻媒介已进入到个性化分类细化的阶段,电视新闻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定位明确、个性鲜明、风格多样的局面。为了最大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争夺受众群,电视媒体在进行新闻改革的同时,应努力地发展完善多样化的新闻播报风格,重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新闻播音员和主持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情感故事类节目的热播给电视台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广泛的影响力,也给普通老百姓提供了更能引起兴趣的电视节目。但情感故事类节目一直在刻意回避节目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事实上,只有在积极面对问题的前提下满足受众需求,情感故事类节目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我国电视新闻正式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7 年的时间。在这57 年的时间中,中国的电视 新闻事业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彩色画面;从只能节目录播到全程直播;从只有几个单独的电视台到现 在的电视新闻传输的全覆盖。尤其是90 年代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兴的数字技术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人们对于新闻节目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却良莠不齐,所以如何吸收借鉴各行各业的优秀精华, 不断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则是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而文艺学美学方法论中的诸多内容,都对电 视新闻节目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广播电视领域经历了一场放松管制与重新管制同时悖进的政策变革.一方面,从频谱分配的市场化,到所有权的一再松绑和内容管制体系的溃散,再到公共广电系统的市场化转向,欧美国家普遍实行了一种全方位放松管制的政策路径;另一方面,在节目内容、市场结构等方面,欧美国家又存在一个明显的"再管制"过程.因此,欧美国家在广播电视领域所推行的放松管制变革运动,其实质是广播电视媒体管制方式、规则的改变以及一种新的管制结构的形成,即一种"再管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收视率作为媒介产业化的必然产物,代表的是拥有巨大力量的市场法则,是电视媒体运作管理和节目考评的核心指标。电视艺术审美作为电视艺术的"质"和"魂",是塑造电视节目品质的关键。通过探讨电视艺术审美与收视率的矛盾交互关系,一方面希望促进电视产业的发展,为电视艺术提供必要物质支持和广阔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净化电视文化生态环境,正确地引导和提升观众的审美文化素养,以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国外节目模式引进的本土化过程不仅应从文化背景与受众角度考量,更应从营销与创新的角度进行重组与整合。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应坚持这样的原则:以主流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受众的习惯与喜好为重心,在维护原有的节目产品价值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20.
传媒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各类媒体互融、互动的新时代,电视读报节目就是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电视读报节目的异军突起、成绩不俗可以说是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产物。本文将从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的生态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受众分析、电视媒介、传播效果方面对这一节目形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