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里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谢公宿处今尚在”句。对这个句子中的“谢公”,一股注释是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在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地方住宿。谢公游天姥山宿于何处?谢公是否独独指谢灵运一  相似文献   

2.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又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这首诗作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秋,李白四十五岁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千百年来,脍灸人口,影响颇大。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大胆而丰富的想  相似文献   

3.
天姥山是浙东的名山,唐代诗人李白曾写《梦游天姥吟留别》,该诗为李白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天姥山到底在哪里?李白为什么要梦游?事实上,李白诗中的天姥山当在古越州剡县境内,它作为道教的洞 天福地之一,早在唐前就已出名,所以李白入浙,便称:“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在“唐诗之路”上具有其他景点所不能代替的价值,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应当积极开发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4.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审美价值王康艺历来人们对李白作品的美学意义认识不一,各抒己见。《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人们对它也还有不完全理解的地方。人们往往把作者的美感形式与伦理道德作用割裂开来加以分析,以至于各有偏...  相似文献   

5.
李白一生大约写了一百五十多首送别诗,其中当以第二次漫游(744—755)为最多。因为这时,无论李白的生活阅历、世界观、艺术修养都日趋广泛、成熟、提高,所以才出现了许多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品,如《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梦游天姥吟留别》、《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等。但由于李白所交往的多是道士、诗人,尤其是封建官僚,因此劳动人民的生活很少得到象杜甫诗歌那样的反映,使诗歌带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还应特别指出的是,李白的浪漫主义大多与“山”有直接关系,如《蜀道难》写蜀道之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天姥山,《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写华山,在一百五十多首送别诗里,写归山、登山、游山的作品竟达近三十首,约占送别诗的五分之一,其数量之多,成就  相似文献   

6.
《梦游天姥吟留别》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是一曲追求理想的赞歌。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将从东鲁再次漫游吴越时而作的记梦留别诗。此前,李白曾在长安做过三年的供奉翰林,洞察了李唐王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加上性格傲岸不驯,蔑视权贵,招致了高力士等人的谗言诽谤,他对一切已感到极为失望,于是自请还山,愤然离京。虽然如此,李白仍然心存希冀,乐观进取,执着追求,不改初衷。《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这种精神境界的形象反映。  相似文献   

7.
在学术领域里,提倡一种新说,或确认一种新说,都是十分艰难的。因为旧说先出,占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有的旧说,还可能借助某种“法定”的形式广为流传,因而极难撼动。对李白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的探讨就是一例。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一部影响很大的文学史著作是这样解说的:“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与反抗。”[1]另一部很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解说道:“把神仙世界当作没有权贵、没有黑暗现象的无限美好的境界来追求。”[‘1还有一部流行很广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本说得更明确:“通过梦游,抒写…  相似文献   

8.
天姥山因李白《梦游诗》而名闻迩遐,成为人们无限向往的神奇仙境,駸駸乎与蓬莱、方丈、瀛洲并驾齐驱。但我们知道,蓬莱、方丈、瀛洲乃人们幻想中的仙境,并非实有其地,而天姥山却是一个实在的地点。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自然对古代的诗人词客感情特厚,而在所有的古代诗人之中,毛泽东最喜欢的莫过于“三李”,“三李”之中,他最爱李白,李白以其豪放而飘逸、瑰丽而雄奇的浪漫文学交响诗赢得了这位天才巨人的青睐,《梁甫吟》、《蜀遭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下江陵》、《赠汪伦》、《将进酒》、《鸣皋歌》等等都是毛泽东一生钟爱的作品,有的被多次划圈,有的对其发表过非常精辟的评论,有的则用他大气磅礴、豪迈奔放的草书直接抄录下来,甚至有时情不自禁地将李白的有些作品书赠中央常委同志。豪放的个性、充沛的激情、独步古今的  相似文献   

10.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本作《别东鲁诸公》,《河岳英灵集》又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话公》,题目互异。对其主旨的理解亦众说纷法,颇多抵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该诗叙及梦中游历,依次呈示梦中尼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因梦生意。①范德机批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人次话节,梦之波澜也。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梦极而与人接矣。”②.《唐宋诗醇》卷六调此篇“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无首无尾,窃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说梦也…  相似文献   

11.
重读《蜀道难》,作札记数则,旁门之见,录以求正。 一、关于写作年代 常见有二说,一说是早期之作,一说乃后期作品,当以后说为是。根据:1.此诗与李白早期的诗风不符,而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中晚作品风格相类。李白早期作品以五言居多,汪洋恣肆、雄奇奔放的风格也尚未定型,而此诗乃其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诗风已完全成熟。2.从某些诗句看,反映了安史乱前外族将领踞边的险恶形势,表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文学与梦结下了难解之缘。文学史上,多少文人诗家把梦引进了自已的作品。无数奇妙的梦境汇成了文艺苍穹的璀灿星河。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皆是以梦弥盖全篇。《水浒》中的宋江梦见九天玄女娘娘,《西游记》中的魏征,梦斩泾河龙,《红楼梦》中更有大大小小三十多个梦境。小说写梦,散文写梦,戏剧写梦,诗歌,更是梦的艺术宫殿。李白梦游天姥,发抒“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的豪  相似文献   

13.
<正> 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首著名的古典诗歌。它通过梦游胜山幻境的具体描写,表现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烈向往,寄托了不满时政和藐视权贵的抑郁心情。在对这首诗的多次教学中使我深深感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对古诗文的讲解、如果仅仅限于训诂和支离破碎地解词释句,而忽视作品的内容及其思想、艺术对学生的感染和影响、教学效果必然事倍功半。这就好比鉴尝一座楼  相似文献   

14.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留别》)是李白最具艺术魅力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天宝四年(745),即诗人被唐玄宗“赐金还乡”,离开长安,到达东鲁的第二年。其时正是李白思想上最抑郁苦闷的时候,那种遭受谗毁的激愤,壮志难酬的哀伤以及对前途的迷惘,是那样的无可排解而又不得不伺机予以宣泄。《留别》就是这种情绪的宣泄。因此,探讨这一作品的思想意义,对于我们认识李白,理解李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一些研究者过分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又忽视对李白思想发展变化的全面考察和深入  相似文献   

15.
《梦游天姥吟留别》(简称《梦》),气魄刚健雄毅,感情深沉强烈,思想深广浑厚,展示出其思想情感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在对《梦》的探究中,古今学者已提出了许多宝贵见解。本文只侧重就作品中几个尚待深入考察的问题,谈谈看法,管窥蠡测,未必有当。 一、“梦境”之神 《梦》中的“梦境”神奇,开合变化惝恍莫测。关于其神,或曰:写其热烈的“寻  相似文献   

16.
《全宋诗》卷一九0一据明张表嘉靖《江阴县志》卷一,录余壹《重修朝宗门楼集句呈王宰》一首,此诗第四句为“津途去不迷”,集自李白。检安旗教授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詹铁教授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均未收录,当为李白佚句。”太白斗酒诗百篇”,其散落人间者甚彩,然历经宋、元、明、清以及当今学者的收集,遗珠渐次归读,但仍有遗佚。余读《全宋诗》而有幸发现李白两个位句(另一句为“满舢载酒糙鼓过”——《寄贺监诗》),甚喜,特为表出,供李白研究者之参考云。“津途去不迷”──李白佚句@房日晰  相似文献   

17.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宫中行乐词》《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丽辞书写所标示的谪仙追梦长安,始于行乐,终竟失乐的梦幻隐喻,成为其贵游身影与谪仙困境的重要前后对照示意图绘,可以视为诗仙李白长安追梦之旅及其情志焦虑的重要文学隐喻。也正是本文所尝试观照与诠释之论述旨趣所在。其中具体借由骈俪、声律、焦虑三者绾合又彼此互涉,从而映现诗仙李白供奉翰林文学侍从短暂生涯,并且深具行乐与失乐彼此互涉,又表里相应的"美丽与哀愁"贵游困境隐喻。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名篇《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历来脍炙人口,其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中的“小谢”,现今的注家几乎众口一词,皆以为是指谢脁。我以为这实在是误解,试述理由如下。首先,李白这首诗中的“小谢”应该是指南朝诗人谢惠连。早在钟嵘《诗品》中谢惠连即有“小谢”之称,如“小谢才思富捷”云云即是(《诗品》卷中)。而谢惠连素为李白钦慕,他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中曾说:“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  相似文献   

19.
对于《滕王阁序》中“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句的注释,历来选本都认为“临川”指的是谢灵运。其主要理由是谢灵运曾做过临川内史。我认为“临川”指王羲之理由更充分些。 首先,王羲之也曾在临川就过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其名篇《墨池记》中曾依荀伯子之说盛赞王羲之在临川临池学书的苦学精神。荀伯子是南北朝宋代颍阴(今河  相似文献   

20.
鼓之简释     
鼓,本义是击鼓,动词。也有人说:“鼓”的本义是一种乐器,名词。《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前边的“鼓”是名词,一种打击乐器;后边的鼓是动词,击鼓,敲鼓。特指击鼓指挥,击鼓进军。《史记·项羽本纪》:“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古西,心举秦矣。”这种用法的“鼓‘可以活用为动词增加为动词,为……击鼓。《墨子·兼爱中》:“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意思是越王亲自为将士去击鼓使他们前进。引申为敲击 (乐器 ),弹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再引申为夜间击鼓或敲击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