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语言本体的真实与创作主体创造的真实两个层面论证文学语言不仅具有真实性,而且能在文学文本中产生逼真效果。认为通过语境、修辞等基本手段可使文学语言呈现出逼真效果,文学语言的真实是语言本体的真实与创作主体创造的真实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相似文献   

3.
论《看不见的城市》叙事的实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不见的城市》作为卡尔维诺经典的小说实验文本,以其奇特的叙述魅力为人们所重视。小说以《马可.波罗行纪》作为文本叙述的起点和背景,运用互文的手法表现小说文本的意义,表达作家对现代城市的思考。在行文中,小说将叙述由叙者向听者(读者)敞开,模糊文本叙述的边界,使读者进入叙述圈套,成为叙述的主体之一,从而呈现多重的叙述功能。同时,文本发挥了形式的表现功能和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本的意义呈现出巨大的扩张性。本文基于卡尔维诺对小说本身的内容、结构、小说中叙述者的角色,语言方面处理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分析,阐述文本间互文性,主体间性的叙述模式,文本形式的独特性和语义的多义性对小说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的文学语言观出现于现代文学语言成型的第二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文学语言中盛行的书面化、西洋化来说,它是一次必要的否定。但由于这种语言观独重口头、民间传统而排斥其他传统,致使文学语言失去了必要的发展空间。出现于第三阶段的汪曾祺,其文学语言观既借助口头、民间文化传统,又依靠书面文化传统,很大程度上扬弃和超越了赵树理的文学语言观并完成了第二次否定。经过了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现代文学语言才算真正确立了自己的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的工具层面和思想层面来观照"五四"文学语言的建设问题,分析了从古代走向现代的特 定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学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现象学语境下对中国古典园林路径进行解读,从物我关系角度探讨园林路径之"源"起;以生命轮回意识看园林路径"圆"之循环模式;透过园林路径与"天地人神"四者之"缘"探寻其空间赋形机制;由人对自身存在的时间阐释揭示园林路径对于时间的"援"引,旨在以现象学理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及建造意识,反思其本质,并从中发掘创作灵感,对当代建筑及园林创作具有跨领域、创造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适倡导的以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最终导致了新文学运动的发生,他进行的语言研究对现代语言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普迅凭借其崭新的、独具内蕴的现代文学语言观念,成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章通过语言本质论、语言目的论、语言建设论三个方面分析胡适及鲁迅二人的语言观,并试图窥探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与新闻语言是站在同一"屋檐下"的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相比之下,文学偏于"彩色",新闻重在"黑白"。二者虽有区别,但不乏渗透,尤其新闻语言适当吸纳文学语言的"营养",会更有魅力。  相似文献   

9.
试论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语言具有独创性,因为:一,作家的创作是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发的,作家独特的感受体验促使他寻找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二,隐喻的使用是作家从自己的主观心理感受出发发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关联性,因而隐喻创造出了新颖别致的文学语言;三,美的规律使作家在传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心理感觉时考虑独特的审美语言形式。这三个因素使作家对语言的运用成为一种创造,并最终使文学语言成为一种独创性的审美语言。  相似文献   

10.
"荒野"精神是美国现代诗人加里.斯奈德思想的核心,它类似于"道"。斯奈德的语言观与诗学观与其"荒野"精神一致,主张用自然的语言来表现自然。他认为中国古诗语言与其理想中的自然语言接近,而且中国古诗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非常完美。因此,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可视为一种创造更为完善的诗性语言的努力,其翻译也成为其创作的先锋与实验。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言的规范化,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文学语言的特质;二是文学语言规范化的层次问题。新和美是文学语言自身的规范,这一规范同时包括语言规范、言语规范与文学语言规范3个层面。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回答了文学语言要不要规范,文学语言能不能规范,文学语言有没有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适"作为一种审美愉悦的范畴,是中国人追求生命的自我超越与完善的生动体现。这种愉悦观在《庄子》中被最终确定下来,并按照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分为"适人之适"、"自适其适"、"忘适之适"。这些不同层次的愉悦观深刻影响了历代文人的创作,使中国文学呈现出从具有生理与伦理倾向的一般抒情境界,到抛弃生理欲望与功名利禄的自由抒情境界,最...  相似文献   

13.
"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文本呈现出不同于早期的语言风貌。本文试图用语言学和文学两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学文本入手,选取丁玲该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左翼经典小说《水》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语词的选用、语句的构造和修辞的运用等方面的探究,梳理丁玲文学语言发展变化的轨迹,从而有效了解作家内在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鲁迅、沈从文作为两代现代作家之代表,他们在文学书写中所表现出的生命价值取向与生命观照方式具有某种"共名"的一致性,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生命观的重要内涵。他们的生命观吸取了传统儒家生命观与现代个性主义生命观中生命要有所作为的积极因素,扬弃了儒家生命观为"仁义"的绝对价值理念与个性主义生命观中极端"为我"的狭隘性,不惜以"死"为最坏的结局,义无反顾地进行生命"实验"。两者"有所为"的生命价值取向、关于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自我道德的探寻与确证等生命观,彰显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对生命价值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及这种精神薪火相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旅游文学语言是指旅游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体现文学性与审美性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旅游文学语言所呈现的世界是超越现实主客二分、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旅游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是指在诗情画意中达到的一种身与心游、物与神游的完美;旅游文学语言的哲理化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性的哲思,是一种较高级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叶文玲的小说语言:一是对其小说文本的呈现进行描写性的追问,揭示出其小说语言如毛蓝布做就的围腰,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女性气息;二是对其创作态度进行“双边”追问,阐述了“语言神圣”、“语言游戏”、“语言狂欢”的优劣得失及其对当前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肇始于先秦的“言意之辨”,在老庄那里尚停留在哲学的层面上,体现的是语言面对着“道”的无奈和困窘,但已对文学语言的自觉形成启发。到了六朝时期,一场哲学争论使得文学语言开始走向自觉,并最终在刘勰和钟嵘那里步入全面自觉的境地,且在创作论和接受论的共融中促进了我国文学语言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语言思想是海德格尔后期存在论思想的重要方面。海德格尔承继了前期对传统语言思想中将语言视为言说工具的观点的批判。但同时,与前期相比,海氏后期的语言思想不再以"此在"为中心,从此在的生存论层面展开探讨;而把关注的重点投向了存在,认为语言之本质具有命名存在者、使存在者入于其自身所是的本真力量。本质性的语言即是诗。在诗与言的关系上,两者彼此规定,各自成其本质。海德格尔的这种诗性语言观,使得语言回到其本有的基础上,真正成为人类存在之"家",从而对我们当下回归到诗意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眼于女性作家的创作,从作家人格情操与语言风范、内在情感与语言表现、个性素质与语言风格等三方面具体阐述了文学语言与作家自身表里相应的密切关系,强调指出文学语言的构成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多质多因的总集合。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现代化”首先体现在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变上,语言的通俗化转变使文学语言更容易被百姓所接受,以此达到启蒙思想的目的;语言的现代化转变增加了文学语言的哲理性和抒情性,使之更为深刻地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及情感。文学语言形式的现代转变影响了徐哥小说的创作,使其小说用大众语言来表达情感,说理语言缜密严谨。徐吾于在离奇诡谲的情节中构建了浪漫传奇的语言形式,在对现实的通俗描写中语言又不乏高雅,建立了雅俗共赏的语言走向。分析文学语言形式的现代转变对徐骨小说的影响,对探究徐骨小说的语言风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