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曾立平 《经理人》2006,(12):110-111
在厨卫业巨头纷纷寻求国际化突围的关键时刻,华帝怎么办?海尔、格力等国内大家电巨头围追堵截,西门子、阿里斯顿等十几家外资品牌虎视眈眈,中国厨卫市场狼烟四起。到国际市场去分一杯羹,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8月14日,当国内炊具业老大苏泊尔61%的股权被法国小家电巨头SEB收购的消息传出,不少人惊愕之余,又发出这样的疑问:对厨卫电器行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外资巨头进一步摆脱政策的束缚,国内快递市场也将成为外资争夺的新重点,国内快递企业将如何发展?国际快递巨头的竞争策略经过十多年在我国市场的打拼,国际快递巨头DHL敦豪快递、FedEx联邦快递、TNT天地快运和UPS联合包裹DHL,在我国国际快递市场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年增长速度也保持在20%以上,并开  相似文献   

3.
我国拍卖业已于2004年12月11日对外开放。外商投资拍卖企业的政策"门槛"已然清除,对中国庞大的资产拍卖市场垂涎三尺的外资拍卖巨头将加快进入中国的脚步,中国拍卖业面临重新洗牌!  相似文献   

4.
李永东 《经理人》2008,(4):34-34
最近中外合资企业频频分手形成趋势。4月,法国轮胎巨头米其林公司(下简称米其林)与国内著名轮胎企业双钱集团(下简称双钱)的合资项目将到期,双钱力图收回租借七年的“回力”品牌,米其林品牌轮胎也正降价进入中国中低端市场,直接挑战“回力”,预示这对老伙伴对抗战已拉开。  相似文献   

5.
中国保健品市场被称为各领风骚三两年. 太阳神、三株、延生护宝……多少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先后倒下.而"太太"似乎已成为中国保健品市场上的一棵常青树,在险情迭出的保健品市场中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相似文献   

6.
零售业供应商为何竞争不过外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咸平 《经理人》2008,(10):80-80
麦肯锡前段时间预测:5年之内,外资将席卷中国80%的市场。这很有可能就是中国国际化的结果。在整个国际化的进程中,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有自己所拥有的产品链呢?因为当初国际化的时候我们忘了挖沟渠,最终使中小企业在国际巨头的压力下,一定是大欺小,强欺弱,一定会被淘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我国零售业的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业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零售业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李缨 《经营与管理》2004,(12):10-11
一、充分认识创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人认为我国可以继续沿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只要坚持外资要进入我国市场与我国企业合作,必须提供先进技术和产品,用不着建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在过去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现在情况变了。外国商品进入我国的成本大大降低,各类外国企业能以独资公司的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已不存在提供产品和技术的问题。从市场运作来看,目前,外商对我国市场已经相当了解,一些大企业通过合资,就连市场的营销服务网络都已掌握在手。前段时间曾经传出某外国汽车巨头打算购买合资企业中方的全…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式加入WTO已一年有余,面对我国开放国内通信市场的承诺和国际通信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我国通信行业在中外资本上开始实现一种双向的国际资本融合,既有很多外资进入国内市场进行技术合作设立合资公司或参与并购,且随着加入WTO后我国通信运营业垄断的打破和逐步开放,已成为外资最想进入的领域;同时又有很多国内通信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0.
郑磊 《经理人》2005,(11):68-69
中国企业愿意开发规模较小的市场,以普遍低于国际对手的报价,开始了让国际巨头头痛的国际扩张征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目前正在成为国内经济的一个热点议题.特别是如何让国内企业“走出去”,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上占据主动,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是每个政治家、经济学家和企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我国零售业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零售业巨头抢占中国各大一线城市,并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扩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格局。本文研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零售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竞争力的问题,分析制约我国零售业快速发展的问题,指出重构供应链对零售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提出零售企业重构供应链管理体系应转变观念、流程重组、建立信息体系和选择物流管理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加入WTO三年过渡期已经结束、一些产业全面对外开放背景下,外资掀起了一场对我国行业领航企业并购的浪潮,由过去的“帮贫”到现在的“掐富”。外资大举并购我国行业领航企业,南孚、好孩子等便是典型的代表。在“民族力量”南孚电池被并购后,今年二月份中国童车业内“第一品牌”企业“好孩子”被一个国际私人投资机构——太平洋同盟团体以1.225亿美元收购,成为中国第一起杠杆收购;三月份,G华新公司第二大股东HolchinB.V.通过定向增发方式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是“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实施以来第一个外资按该“办法…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纷纷踏入中国市场,国内市场逐渐出现国际化趋势,国内工程机械企业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因而,国内企业既要在家门口与国际巨头展开面对面竞争,又要到国际市场上去争得一席之地,为企业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林华 《管理与财富》2004,(12):30-32
9月29日,中国石化承认皇家壳牌集团和美国优尼科公司决定从东海西湖凹陷合作项目中退出,不再进一步参与该项目5个合同区块的勘探、开发及销售。类似的撤退已不是第一次:自今年以来,壳牌在中国已经先后在"西气东输"、广东南海1200万吨炼油厂等项目上退出;同时,壳牌、BP等公司还先后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抛售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能源公司的股票。这些曾经想方设法要挤进中国市场的外资石油巨头们,在一年里,几乎是全体从中国石油产业的上游撤退。同是在这一年里,这些巨头们都先后在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建设加油站。  相似文献   

15.
<正>中外日化企业的“楚河汉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本土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据地”正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对外资放开的产业之一,日化行业所上演的跨国巨头和本土企业的“世纪大战”早已经全面打响。近两年  相似文献   

16.
付云 《经理人》2013,(2):74-75
中国的企业在与国际大型企业竞争时往往落于下风。但在远程会议这片蓝海市场中,全时却做到了在与微软、思科等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后来居上,它凭借的是通过VolP整合电话线路的方式,解决了在中国恶劣的网络带宽环境下,保持通话质量的问题。它是怎么做到的?  相似文献   

17.
1600亿!这是未来2年在线教育的市场大蛋糕,也或是基于传统产业的最后一个“互联网+”模式的盛宴。随着BAT三巨头强势进入和各路资本助推,原本在中国禁忌的传统教育,被打开了通往完全市场化的互联网之路。  相似文献   

18.
跨国并购在我国早已初见端倪.世界著名胶片生产商美国柯达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时,为了对付当时已有48%市场份额的富士,就是通过并购中国胶片企业而迅速发展壮大,历经4年最终实现了全行业跨国并购;法国达能公司也是通过收购中国最大的桶装水生产商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的股份和另外两家饮用水厂商娃哈哈、乐百氏而一跃成为中国饮用水市场的巨头.上海产权交易所2000年登记的外资并购金额已达19.66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29倍多.跨国并购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中国日化行业“资本时代”与“品牌时代”特征更加突出,跨国外资品牌进一步高度垄断中国一、二线市场,而且通过集体“下乡”,进一步抢夺中国三、四线市场。随着“十二五”规划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在中国乡镇面临巨大发展的机遇期中,面对这场抢滩之争,中国本土日化企业应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20.
刘巳洋 《经理人》2012,(4):60-60
自2002年开始,中国企业并购欧洲中小企业成为了一股潮流;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也逐渐转移到“拓展全球市场”当中来。2008年以前,中国企业的并购目的多为“规避市场进入壁垒”、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进入区域市场等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运作经验等方面的迅速提升,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放弃了“蛇吞象”式的高风险并购,逐渐转为“吃小鱼”,将并购目标转换为中小型的专业化并运营良好的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