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了冯天瑜、周积明二同志合写的《论反元战争中朱元璋集团的性质》(以下简称冯文)一文,获益不浅。但对冯文关于朱元璋并非农民起义的领袖,而是“反元豪强地主武装将领——反元地主军政集团首领”的看法尚难以同意,特不揣冒昧,献疑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之间的战争,是关系到三方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经过长期激烈的战斗,朱元璋取得彻底胜利,尽有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增长,从而为他削平其他割据势力铺平了道路,也为他北上灭元奠定了基础.本文拟对战争的过程和朱元璋获胜的原因作些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正> 元末农民战争后期,群雄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最后取得胜利并完成统一的,是建立明朝的朱元璋集团。其所以能获得胜利,不仅是得到多种社会力量的支持,而且在该集团内部,有一个人才齐集的坚强核心,它对朱元璋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核心中,徐达战功显赫,是研究明史的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本文就徐达所经历的元末农民起义、明初统一战争的两个时期,来探讨他成为杰出将领的原因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如何确定战争的性质问题,革命导师曾有过明确的论述.列宁说:有过各种各样的战争,但要找出战争的真正实质,“必须弄清楚当前的战争是由什么样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是由哪些阶级进行的,是为了什么而进行的.不弄清楚这些,我们关于战争的一切谈论都是纯粹的空话,都是字面上的和没有结果的争沦.”毛泽东说:“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据此来分析朱元璋北伐战争的性质,就不难看出,这次战争既非元末农民战争的继续,亦非以民族斗争为主,而是一次带有民族斗争色彩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封建统一战争.  相似文献   

5.
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淮西"地区,历经二十余载的南征北战,建立明朝,统一全国。在此期间,"淮西功臣集团"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后,"淮西功臣集团"被朱元璋彻底铲除。"淮西功臣集团"的兴起,发展到灭亡的过程,折射出历代开国元勋相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关于明初诗人高启的死因,辞官得罪说是广为流行的说法.事实上,高启将朱元璋定鼎中原认为"乱极将冶",积极勉励友人出仕明朝,处处流露出对明朝的忠爱思想.朱元璋在他统治前期对士人辞官归隐这类事件的处理颇为大度.辞官得罪说既不符合高启思想实际,也不符合洪武前期政治现状.从考察此事件关键人物魏观及高启与当时朝廷政治人物的关系入手,结合朝廷势力派别斗争,可得出如下结论他们是明初文官与武将、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争权夺利的政治大背景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元战争的硝烟尚示消散,朱元璋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未来专制政体的设计和建设。在强化专制皇权的一系列措施中,封藩是关键环节之一,而它的施行,又投给初明政治以浓重的阴影,对此不可不详加探究。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告祀天地。登临宝座,建立了朱明王朝。次年四月,朱元璋即“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明史·太祖本纪》)。三年四月,“择名城大邑,豫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服。正式确立了封藩制。对于朱元璋封藩之  相似文献   

8.
十四世纪中叶元末农民大起义,历时十余年,峰烟遍地,各支义军一时并起,以风驰电掣之势推翻了元朝统治,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统一了中国。朱元璋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项,是他实行了正确的经济政策。他重视建立后方根据地,注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以此保证战争给养,减轻人民负担,取得了人民拥护。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发展史上别具特色。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的经济政策措施进行论述,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明凤阳中都的建立在中国古代都城建造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明中都城经历选址以“求升崇”、规建以“显正统”到罢建以“横权势”三个阶段,其建废反映了明洪武朝初期政治风向的变化,从朱元璋与淮西集团关系演进上看:中都在明洪武朝的昙花一现,既决定于明洪武朝初期朱元璋追求帝位和国朝的正统性、维护中央权威、平衡君臣权势的主观变化,也与淮西集团追求培养地缘权势、维持朝堂利益有关,而朱元璋与淮西集团关系的调整,则营造了明初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0.
论朱元璋的军事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原是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的淮西游丐,走投无路之际,投奔了元末农民起义军。在十几年的战争中,他以非凡的军事才能,从普通一卒到领兵大帅,直至登上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而那些在他还是无名小校时已久历戎行的群雄,曾几何时都先后成了他的刀下鬼或麾下将。无庸置疑,朱元璋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首先是一位军事战略家,军事上的成功,是他能够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对朱元璋的几次重大战略决策及其战略思想略加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际广收义子,赐名改姓,与之结成拟制父子关系。朱元璋通过义子节制诸将、出镇地方,将军队置于拟家庭化的构建之中,缓解了乱世中"部下多易于去就"的内部信任危机。但随着朱元璋集团由地方势力向君主政权的转变,义子关系已不适用于皇权政治。洪武元年前后,朱元璋在推行"正纲纪、明上下"礼法秩序的同时,逐渐命义子复姓归宗,双方关系由"父子"变为"君臣"。在明初政治秩序的设计中,复姓后诸义子的政治身份逐渐转变为普通武臣和勋臣贵族。随后,朱元璋又分封诸王,代替义子出镇地方、控制军队。由此,朱元璋完成了对复姓后义子身份的重塑,以及对义子原有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义子是考察朱元璋从起兵到建立王朝过程中权力结构建立与转变的重要视角,也是研究明初政治秩序的一个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寿终正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登极(是为建文帝),诏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命黄子澄为太常寺卿,与兵部尚书齐泰共同参政.又用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凡大政多所咨询。是时,朱元璋诸子皆以皇叔之尊,拥重兵边陲,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建文帝在齐、黄等臣僚支持下锐意削藩,打击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势力,致使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借口“朝无正臣,内有奸恶”而“靖难”兴师.四年六月,燕师兵陷南京,推翻了建文朝。朱棣篡位称帝,这就是明成祖。这场战争,史谓“靖难之役”。  相似文献   

13.
明代初期,从朱元璋到朱棣,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军屯,规模大,效果好,制度完备,集历代军屯之大成。宣德以后,虽逐渐破坏,但终明之世,军屯土地在全国总耕地面积中仍占很大比重。明代军屯在供给军饷,发展农业,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等方面都起过很大的作用。明初太祖、太宗两个皇帝对发展军屯,建立各种制度,尤为重视,值得研究。朱元璋为什么要大兴军屯? 朱元璋渡江之初,以苏州为中心的张士诚集团和盘踞在长江由游的陈友谅集团都比他强大得多。要站稳脚跟,发展实力,战胜敌人,就必须稳扎稳打,巩固根据地。拨军  相似文献   

14.
<正> 朱元璋对兴学教民问题,终始是重视的。当他称“吴王”不久,就把“劝农桑”和“兴学校”放到重要地位,作为“当务之急”,认为只要做好这两件大事,天下即可致太平。对朱元璋的教育思想,古代教育史未立专章,史学界亦无论述。今撰此文,就教于教育学、历史学诸同志。一、各级学校的建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受生活状况所要求,而且受社会政治目的所要求,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的活动。生长在封建社会的帝王,也会认识到教育对巩固政权的重大作用。在战争年代,朱元璋即提出:“治天下当先其重且急者,而后及其轻且缓者。今  相似文献   

15.
对于朱元璋的研究,以往似乎更注重于其政权性质、历史地位及明初重要政策的评价方面.本文以朱元璋的出身和主要经历为线索,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朱元璋文化性格的形成过程.笔者认为,朱元璋在由一个佃农子弟上升为封建帝王的过程中,每一次的社会角色转换,实际上都包含着对以往文化性格的扬弃,在朱元璋的文化性格里,既有佃农的勤劳朴实、机敏狡猾,也有游民的豁达豪爽、无所顾忌,又有地主豪强首领的勇猛果断、宽厚大度,还有封建帝王的贪权专制、猜忌多疑.正是这些方面的综合影响,使朱元璋成其为朱元璋.  相似文献   

16.
明初以来,朱元璋形象塑造成了野史笔记书写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史学观局限,其时文人书写朱元璋既有历史实录,亦有动辄以天命来书写朱元璋的符瑞不经之说,其中的谀颂书写前代历史典籍中对英雄帝王的书写毫无二致.随着时代的演进,朱元璋形象在明中后期文人笔下更为丰富,忮刻残忍等反英雄形象的一面不断书写,反映出朱元璋集体记忆的褒贬取向呈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姓回族家庭里。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郑和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获,遭到阉割,随后被送到当时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宦官。朱元璋病死后,其长孙朱允嫂即位,称建文帝。  相似文献   

18.
人民战争实际应然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体的生活自由免除侵害。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主动甚至自发地参与战争,才形成人民战争的格局。政治集团实行与战争目的相一致的军事政策,是人民战争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具备这些条件的前提则是政治集团的伦理观符合时代和民族的需要。高技术条件下战争中的人依然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武器不是决定性因素。人民伦理观是支配高技术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高启死因是高启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来,有学者认为高启死于明初文官与武将、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的权势之争。其实党派之争只是魏观案的诱发因素,不是导致魏观等人罹难的决定因素。高启寓京期间,对朱元璋专制统治的抨击和反抗,才是他无辜遭牵连,最终被杀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大地,一马平川。对于中国,或许对于世界来说,这里都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它的不寻常就在于它与战争的深厚渊源。且不说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古件,在全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我们就读到了关于陈胜吴广、项羽刘邦、曹操刘备、以及李世民、朱元璋的战争故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四千年历史中,这里平均每二十年就有一次大的征战。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