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贫富分化变得日趋严重,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秉承新写实小说关注现实的传统,众多创作者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现实人生。底层文学创作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群的贫困生活现状,并进一步揭示和反思物欲、权欲对底层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传达出底层人群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以及他们对美好人生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关于底层的书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存在仰视、俯视、平视三种视角,但无论是仰视还是俯视都存在缺点。底层写作既不应简单地圣化底层,也不应只是对底层奉上廉价的同情与怜悯之泪,而应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真实地再现底层的生存状态,好作品应集理解、同情和批判于一身。惟其如此,方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在古典小说还是在现代小说里,也无论是在中国叙事传统还是在西方叙事传统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通过书写一个特定空间来塑造某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文本.可以说,对空间与人物性格关系的洞悉与否,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标志之一.基于这种认识,在传统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之外,叙事作品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又一种方法--空间表征法可望给叙事学的人物研究开辟一条新路.空间表征法既可以出色地表征"扁平人物",也可以很好地表征"圆形人物";而通过书写"空间中的空间",空间表征法不仅可以出色地表征一个群体的"共性"或"集体性格",而且可以很好地表征单个人物的"个性"或"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底层社会是一种社会存在,也是一种价值关怀,还是一种研究立场。转型社会的社会学研究尚未获得开阔的想象空间和深厚的学理支撑,究其原因,在于各种理论范式的束缚和分析框架的约制,使本身根植于底层社会的社会转型议题囿于宏大叙事、结构秩序的窠臼之中而不能自拔,其研究过程亦悬置于底层生活层面之上而与底层生活世界渐行渐远。富有底层意识和底层关怀的底层社会研究,要求研究者理清底层行动者"行动逻辑"的二重分殊,特别关注底层行动者真实和变通的存在方式与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总体性安排之间的距离;强化"深度在场"意识,以底层社会的内部眼光来凝视底层行动者的遭遇及命运;用"积极干预"重塑研究者的行动立场,向行动者或研究者揭示抗争行动背后的关系实质。  相似文献   

5.
《高兴》塑造了一个"今日农村的另一种典型人物",贾平凹把底层书写深入化,在探索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上作出创造经典的努力。通过书写刘高兴进入西安后的经历遭遇和精神渴求,写出乡村文明在积极地融入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的艰难和执着。贾平凹试图寻找一条连通城乡文明的和谐之路,试图寻找到能安放作品中人物及自身灵魂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正>纽约世贸中心双塔的轰然倒下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国家间的战争也许从此变 得 陌生,而恐怖主义尤其是伊斯兰恐怖主义成为各  相似文献   

7.
打工文学:对于底层生活的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工文学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给广大读者展现的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性思考.打工文学的作者以其自身的打工经历和平民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底层民众的生存空间,真实地反映了打工者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作为打工文学的代表,王十月的小说体现了对底层生活的关怀,展示了打工阶层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8.
当今中国文学中对苦难主题的表现有着十分丰富复杂的蕴涵,其中迟子建的苦难书写由于在对苦难进行揭示批判的同时写出了温情脉脉的诗意生存,更显真实可感的生命活力。通过分析迟子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可见,作家笔下的温情和诗意并不是对残酷现实的软弱回避或者简单的诗情画意,恰恰表现了作家的人性关怀和写作伦理。人文伤怀是迟子建作品自始至终流淌的温泉,它是作家苦难书写的主题和精神,也是其充满本真和纯美的语言艺术气质;是作家的审美取向和写作信念,也是各种抗争和批判的心灵出口。  相似文献   

9.
10.
陈博 《兰州学刊》2014,(4):93-97
在全球化语境下,资本流动不均、地区发展不平衡、个体收入的差距过大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许多人被固化到"底层"群体中。关注底层,书写底层是中国文学进入新世纪以来重要的写作路向,体现了文艺的为人民性宗旨。"叙事伦理"是底层书写的重要精神维度,体现了作家对底层民众的生存苦难和生命价值的重视。贫穷的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失业工人等作为当代文学底层书写的重要表现对象,他们的生存图景或者表现出资本侵袭下乡土伦理的困境与危机,或者展现出城市生存伦理与乡土生存伦理的碰撞与冲突,或者体现出政治伦理、法律伦理等对个体生存的逼迫与压制。通过书写底层和叙事伦理,新世纪文学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周舜南 《云梦学刊》2005,26(2):47-49
韩非的民本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凡治天下,必因人情”的治国指导思想;严惩贪官,确保民众经济利益的吏治主张;追求法律公正,保护民众生命财产权利的法制理念。  相似文献   

12.
张齐政 《云梦学刊》2008,29(1):67-71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在东汉总人口数比西汉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湖南四郡的人口却出现了快速增长,总户数由西汉时占全国总户数的1%上升到了6.7%;总人口由西汉时占全国总人口的1.2%上升到了5.7%.其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大量迁入;湖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北方而言未受到大的自然灾害的破坏:以及由赋税的相对优惠到"可比汉人,增其租赋"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13.
孟修祥 《云梦学刊》2003,24(5):9-13
汉诗大抵包括楚歌、乐府、文人五言诗。楚歌在艺术形式上与楚辞实无区别;乐府中的部分作品变化楚辞而创为三言体;文人五言诗“风神或近楚《骚》”。艺术情调上,楚歌本身就具有哀怨悲凉的情调,而屈、宋又把这种悲凉之音加之以更为深沉的内涵,形成“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汉代下层文人的人生悲剧命运,促使他们在创作中自觉认同楚辞的创作倾向。从而使这种情调在汉代的楚歌、乐府与文人五言诗中再度复现。  相似文献   

14.
《楚辞小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是从楚国早期原始宗教习俗母体中孕育出来的.<离骚>的创作极有可能是屈原在经历过一系列长时间的巫术降神活动之后,再经过艺术构思写成的.<九章>、<卜居>、<渔父>、<远游>等作品大都出于屈原门生弟子或崇拜者之手.宋玉的<九辩>实现了楚辞主题的转换.其<高唐>、<神女>诸赋则奠定了汉赋散文化的基础.而汉初的郊庙歌辞亦源于汉乐府及其对楚辞的承传.  相似文献   

15.
池青 《云梦学刊》2006,27(1):14-16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是比较文学自身矛盾中最突出而又最具根本意义的矛盾。这一矛盾,激发了比较文学的活力,成为促使比较文学在“危机”与“生机”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更新的重要原因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宏景 《云梦学刊》2006,27(2):136-137
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浅层和深层的双层差异。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繁荣发展不仅能增强民族体质,还能增强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弘扬自己的文化。培养具有自己文化个性的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廖良初 《云梦学刊》2009,30(5):67-69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和岳阳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六十年前,岳阳地下党依靠党的政策,发展进步力量,争取和团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分化瓦解顽固势力,开展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农民运动、武装斗争和统战策反工作,迎接岳阳解放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文化差异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隽 《云梦学刊》2006,27(2):31-32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文化、非语言文化、价值观和饮食文化等四个方面,我们要通过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达到借鉴别国文化中的精华,发展我们的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李桂奎 《云梦学刊》2006,27(6):109-113
从现代身势学和性别诗学的视角看,中国古代小说的身势描写包含着对照鲜明的性别意蕴。首先,在“阴阳殊性”、“刚柔有体”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男性的身势基本被定性为“壮”,而女性身姿则常常被定性为“娇”。就小说涉笔的人物身势造型而言,男、女立姿的挺直与斜倚,以及步态的稳健与轻盈,相比较而存在。除了实写之外,中国古代小说还对男女身势进行了性别喻说,而所使用的喻体意象则大致有“松”与“柳”、“奔马”与“飞燕”、“道貌”与“仙姿”之别。这种描写虽取决于一定的生理因素,但更是社会化使然,是男性霸权话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隋幸华  刘理 《云梦学刊》2013,34(1):111-114
产学研合作育人是行业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与政府等多方联动的教育模式,其媒介是知识,其关键是动力机制。产学研合作育人动力机制的建立,需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遵循互利原则,调动学生积极性,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建立监控与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