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部首检字法简论杨涛部首法是中文字词书中最普遍的一种检字方法,大多数的字典词典都采用部首法进行编排与检索。比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宋代司马光等的《类篇》、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清代张玉书等的《康熙字典》、民国时期欧阳博存等...  相似文献   

2.
汉字部首具有表意和检索的双重功效。《说文解字》部首为文字学部首,其作用重在表意;现代部首为检字法部首,侧重于检索功能。检字法部首是在文字学部首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功能由表意转向检索。汉字字义据文字学部首确定,因此明确和区分检字法与文字学部首的异同及相互关系,在理解字义方面十分重要。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同、不同、有同有异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谈谈部首查字法的改良和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五四运动以来,部首查字法的改良已经过多次讨论。①近年许多工具书都在编纂、修订,特别是《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大型工具书都已完成初稿,改良并统一部首查字法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十分迫切。但是,在如何统一这个问题上,有人主张沿用《康熙字典》(以下简称《康熙》),或略加调整。本文拟就《康熙》的部首查字法作一些分析,并对部首查字法的改良和统一谈一点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四角号码检字法”始于高梦旦,成于王云五.该检字法与张玉生的《国音电码合刊》并无瓜葛.从改进与推行“四角号码检字法”到出版《四角号码词典》并迅速普及全国,无疑王云五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四角号码检字法"始于高梦旦,成于王云五。该检字法与张玉生的《国音电码合刊》并无瓜葛。从改进与推行"四角号码检字法"到出版《四角号码词典》并迅速普及全国,无疑王云五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所谓部首,是文字的共同组成部分,是字形结构中的相同部位。部首本身往往是一个字,同时可以做合体象形、合体指事或会意字的偏旁,也可以做形声字的形旁(少数是声旁)。还有一小部分的部首是单纯的一笔或数笔的。部首的出现是表意的方块汉字所特有的现象。文字是在原始社会后期,人民群众为了记录语言,扩大思想交流范围而被创造出来;文字决不是个人的天才发明,而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的。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  相似文献   

7.
去年,《延边大学》学报第一期刊载了雷友梧、傅玉珠二位同志的《统筹法在汉字字典排列与检字法改革中的应用》一文,介绍了三种汉字检字法。看后颇受启发。我也是一个检字法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在这里,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意见和设想,并兼介一种我自己试行设计的方案。向同志们学习、请教,和同志们一起研究讨论。一、现时通行的几种检字法的利弊现在国内各种字书通用的检字法,就是雷、傅二位同志所提到的四种,即:部首、笔画数、四角号码和拼音字母检字法。这四种检字法的利弊所在,对每个经常使用字典的同志来说,是很明了的。也是有深切体会的。  相似文献   

8.
部首拼音编码法属于形音编码法范筹,但却不同于以往的以音为主形为辅的方法。它的编码规则是:首字素→数字字尾→声母→韵母;首字素→字音→尾字素;首字素→~sP。词汇码=首字素→丶→指定韵母。每个汉字编码都可用普通西式键盘来实现,其编码长度均为16个二进位;词汇码编码长度也是16位,基本上能做到见字识码。由规则知,不能独立形成字音的字要击键四次才能实现编码;独立形成字音的字须击键三次,出现频率占全部汉字1/5的32个最常用字击键二次(其中包括一次击~sp键),从而编码速度适中,但就一万五千字而言,重码率却仍然高于5%,七千个常用字中有145对重码,且倘若不知某字的发音就难以直接编码。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取其相同的表意部分归类,每类称为一部,每部的第一个领头字就统称为“部首”。 部首是汉语字典,辞书编纂的依据,“部首检字法”是使用汉语工具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汉字部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首的产生把繁多庞杂的汉字分门别类,使之各有归宿,这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语文学者许慎的一大发明。那时,通行的汉字,数目大约在一万左右。许慎根据当时对文字形音义关系的认识,并以“六书说”的理论为指导,发现汉字有些是“依类象形”的“独体”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33年《图书馆学季刊》七卷四期上就刊载了作者蒋一前的文章《汉字排检法沿革史略及近代七十七种新法表》.旧中国30余年,解放后40多年来,人们从理论上对汉字排检问题的论述,到具体方法的发明,其中确实创造了一些好方法,并被人们一直沿袭了下来.诸如各种笔形法、部首法和号码法等,有人统计,检字法已有好几百种.在这些方法中,我们的老前辈也曾多次提出与汉字排检有密切关系的笔形、笔顺和汉字的定序标准化问题.几十年来,对汉字排检问题的讨论曾掀起过几次高潮,每次高潮都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1、3、4期上看到了雷友梧、付玉珠、程养之、蔡勇飞等同志写的有关汉字检字法改革的意见,并均提出了经过精心研究的各种检字法方案。深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学术讨论带来的明媚春天,有利于我国文字改革工作的开展。我也是一个检字法研究的爱好者,因此,也想提出一下自己的意见与方案,和同志们一起研究讨论。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早在1949年9月21日,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庄严宣布:“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相似文献   

13.
排列与检字法(或简称排检法),对于学习效率与工作效率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以使用字典、词典一类的工具书为例,一种好的排检法,在字典中检索一个字,一般只要十几秒钟,最多几十秒钟就够了,但一种排列得不科学的字典,使用它的检字法时,在字典中检索一个字就很费劲了,据工农兵同志们反映,有时甚至几天也找不到一个要找的字,有时则因找不到而作罢,这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学习效率。排列与检字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用途又十分广泛,在许多领域,许多部门中都使用它。例如图书目录、档案、统计资料、索引、商品目录、户籍卡、药典、规格集、病历、商  相似文献   

14.
在批林批孔的伟大运动深入进行中,广大工农兵对工具书(包括字典、词典、成语词典等)的使用更加频繁。对于一本不仅在内容上观点正确,而且在排检方法上易于掌握的字典、词典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毛主席说:“工农干部要学理论,必须首先学文化。没有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学习了文化,随时都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字典、词典等是工农干部、广大工农兵学习文化、进而学习马克思列字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的工具书。它的重要性及现实斗争对它的需要,在批林批孔的伟大斗争中,广大工农兵参加的批儒评法的实践,已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天津站的老工人谈到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向史学“禁区”进军,向反动的“大圣人”开火的斗争时,都一致谈到他们怎样以工人阶级作为批林批孔主力军的气魄,克服由于文化水平比较低,给学习理论、研究历史带来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怎样借助工具书,弄明白儒家黑书中的一个字、一个句子,然后进行口诛笔伐的生动事例。类似这种情况在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是数不胜数的。  相似文献   

15.
16.
学生常把“冠”与“寇”相混,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是因为不懂得组成这两个汉字的五个部件的意义。如果知道“ ”(mi)是帽子的形状,“元”是人头,“寸”是寸口,也当手(又)用,也知道“ ”(mián)象屋子,“攴”(pū)是持械攻打的形状,那么,就不会把“冠”(手拿帽子往头上戴)与持械侵犯到屋里的“寇”相混了。其实,这五个部件就是五个部首。可见,学习部首意义巨大。 部首教学应该遵循汉字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律进行。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第主,规范书写;第四,进行部首变形规律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汉字部首发展演变的历程大致分为表义、形义兼顾、表形3个阶段,《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的部首可以分别看作这3个阶段的代表。通过对这3部字典部首的比较研究,可以考察部首的历时传承情况。比较结果发现汉字部首具有高度传承性。部首的高度传承性有利于更加科学地认识汉字,也可以为汉字规范、汉字信息化处理、汉字教学等汉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部首排检法的产生、发展及改革,重点分析了(说文)540部、<康熙字典>214部以及国家推荐标准201部的成绩和不足,对部首排检法的研究与规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部首查字法是中国辞书查字法的一种.从许慎发明到现在已沿用了两千多年,从540部精简到现在200部左右.在长时间使用传统部首查字法的过程中,人们都深深感到传统的部首查字法设部繁琐,检索困难.黄庆传同志从1981年开始,对设有189部的《新华字典》进行探讨,发现有如下缺点:1、部首多不易熟悉使用,所采用的189个部首中在人们的观念中不认为部首的占据相当数量,有的部首一般读者无法称名;2、部首属字少;3、有不少字很不容易确定其部首;4、  相似文献   

20.
汉字部首在初创时具有明显的表义功能。随着汉字字体的不断演变,汉字符号性增强,汉字部首也随之发生了分化、混同、变异等方面的变化。适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编纂目的的需要,《说文》后的字书部首多被用于检索,表义功能大大降低。事实表明,汉字部首表义功能弱化、检字功能增强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