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要永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陆奇(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命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重新提出这一科学命题,并把它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他说:“思想路线是什么?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当代中国的实践,提出许多新的理论观点,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而检验“发展”的客观标准是生产力,即所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是否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三大初步总结、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进一步概括的十二条,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双百方针”,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和繁荣文学艺术,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里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原则,一条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条是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而关键在于二者的“结合”,只有“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来。六十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中,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也发生过令人痛心的失误,诚如小平同志所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成功和失误教育了我们,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总结过去,面对现实,放眼未来,当前我们面临着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迫切任务。为此,本刊从这期起,专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栏目,希望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诸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反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历史的、现实的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世界新的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流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望学界同仁提供研究成果,共同把此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文选》是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是这个时期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理论表现,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新成果。《文选》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突出的、集中的表现,就是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不能丢,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实事求是。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或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小平同志科学地论证了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果。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回顾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以来,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这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不无裨益的。(一)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彻底的、科学的无神论,是无神论发展史上的最高成就。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无神论同有神论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长期斗争的必然产物。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就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无神论形式。  相似文献   

6.
赵俊清 《社科纵横》2002,17(1):33-34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 ,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江泽民同志站在世界更替的历史制高点上 ,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保证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出发 ,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 ,科学总结我们党 80年的历史经验 ,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创造性地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党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联系起来 ,全面阐述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石和行动纲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境界。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7.
张建华 《探求》2002,(2):30-31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我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此十分重视 ,多次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 ,指出群众路线是我国、我党取得胜利的法宝。党的群众路线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 ,是活的灵魂。具体来说 ,邓小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 ,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 ,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上的。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党的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高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旗帜,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赋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以鲜明的时代气息,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群众观。 一、人民创造历史是邓小平群众观的基 础和出发点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面临的新课题。毛泽东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了毛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理论成果。认真地学习和掌握这一理论成果,对于实现振兴中华的伟业,经过20年努力,使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共广州市委学习中心组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用这一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努力提高把握全局、科学决策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 一、学习和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提出加快广州经济建设的新思路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理论的精髓,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的最大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去突破重重障碍,重新确立起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从而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使中国大步跨向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与  相似文献   

10.
江雪莲 《探求》2002,(1):12-15
“七一”讲话作为建党80周年的重要文献 ,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理论创新而形成的科学体系。“七一”讲话在理论上的新发展、新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第二 ,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科学理论体系 ,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的思想 ,创造性地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学说 ;第三 ,对党建学说做了新的发展 ,提出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判断先进性和吸收党员的标准 ;第四 ,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当代社会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一、繁荣历史科学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27日,邓小平针对当时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明确指出: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现在该讲了。邓小平将我们党一贯强调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科学地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同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讲话时,明确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他说:现在一方面,坚持“左”倾错误的人攻击三中全会以来所实行的方针政策违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另一方面,党内和社会上产生了一种怀疑或反…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光辉旗帜,是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的科学指南。而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又是这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问题上最突出的理论贡献之一。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2月出版的(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卜书的序言中指出:“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仍然是坚持认真研读原著,在学好原著上下功夫。同时,把若干方面的理论学习纲要作为重要辅助…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是党性党风问题。端正学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在理论应用。下面谈点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什么叫做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  相似文献   

14.
理论学习新高潮能否扎扎实实地兴起来,干部理论学习工作能否真正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好的学风。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强调:“学风端正,事业兴旺,学风不正,事业受损。”党的十五大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一个中心,三个着眼”,是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我们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发…  相似文献   

15.
陈秀源 《探求》2001,(6):7-8,29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学风建设,提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把学风问题看作是党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风问题就其内涵而言,主要是指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问题。我们党的优良学风是在党的80年光辉历程中逐渐形成并发扬光大的。第一次提出学风的概念是在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把学风问题上升到党的作风,并彻底清算了背离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错误倾向,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 ,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 ,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十六大报告是国际共运史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光辉文献。它提出了全新的执政理念 ,按“三个代表”要求建设执政党 ;概括了丰富的执政经验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执政目标 ;选择了科学的执政方式 ,“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 ;适应时代潮流 ,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强调了在强大的压力面前 ,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等。十六大报告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如果说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坚持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思想,不断地总结民主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民主革命的路线,指导了民主革命的胜利。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需要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指导。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宇宙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学习外国的经验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照般别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一再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路线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这是对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完整的,科学的概括。我们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首先要正确理解这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国之本,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始终坚持的,而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六五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哲学就是认识论”。这个命题反映了哲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趋势,概括了哲学科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同时又为我们完整地、准确地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及其基本特征,为正确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在哲学上做出的理论贡献,提供了一把钥匙。一“哲学就是认识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做出的新的阐发。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就提出,哲学要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并认为全部哲学史“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列宁还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党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的束缚,从而拉开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序幕。10年来,在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