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提出“虚假需要”以勾勒现代发达社会生存方式的解构.这种解构导致生产、生活、消费、闲暇、话语等领域新的异化.与马克思从经济上分析不同,马尔库塞从意识形态切入,剖析了其中的问题:主体消融于客体;社会在异化和操控中解构;财富和劳动日趋分离;人的存在之无根基状态和乌托邦期望.无疑,这种分析不仅开启了新的理论视野,而且对于当下人的生存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2.
人的需要与实践活动的内在关系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人的活动"需要内驱律"立足于哲学领域解释了人类实践活动发生过程中实践活动与需要的本质关系和内在必然联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基础上剖析了人的需要的层次性,但是两种理论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都是以推动人的活动行为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曾被视为自然之理的"需要"成为学界质疑和考察的焦点。经由一种尼采式的价值重估,鲍德里亚认为,首先,"需要"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产物,是旨在弥补主客分裂的鸿沟而被发明的;其次,在现实性上,"需要"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并将人抽象为"劳动力"和"消费力";最后,对生命而言,"需要"意味着"匮乏",其不仅是对生命的低估,而且导致了人的物化。然而,鲍德里亚没有区分作为目的的需要和作为手段的需要、资本需要和人的需要,最终使自身陷入乌托邦主义和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4.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劳动产品发生了异化,就连劳动本身和劳动的人也发生了异化,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它对人性的摧残和泯灭这一事实。同时,马克思还从人的需要入手,将批判的视角历史地、逻辑地延伸到了人的休闲生活领域,并对与之对应的异化休闲进行了批判,使得异化休闲具有了深刻的实践活动根源。异化休闲标志着人彻底异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5.
人们总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人的需要,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学理论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对需要的社会分析和批判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异化的社会关系。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马尔库塞,以及当代法国后现代思想家波德里亚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路径,分别从需要中展开对资本主义现当代社会之异化关系的深刻批判,揭示需要背后的意识形态控制。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本性,是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的需要是它的立论之基。我们认为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满足现实个人生存、发展的各项需要,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落实。并且,“以人为本”是对“需要异化”的扬弃,在它之中包含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就社会理想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就个人发展样态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多样性需要的存在决定了需要的满足过程即人的发展具有多维度、全面性。全面发展是人们参与生产、社会活动的内在指向及合理要求 ,但是由于私有制和不合理的社会分工 ,这种合理要求被异化了。消除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并最终消灭私有制 ,已成为把需要作为人的本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列斐伏尔是日常生活理论的开拓者,李渔是编撰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指南"第一人。两人都把视野投射在日常生活的新天地,发现了其中的美、其中的艺术。不同的是,列斐伏尔是把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拓展、运用到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领域,寻求人摆脱异化之路;李渔是要告知人们如何简便实用、科学有效地安排生活起居事宜,进而享受生活的闲情和惬意。  相似文献   

9.
"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社会总是在人的"需要——生产——新的需要——新的生产……"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需要"与"生产"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是"需要"与"生产"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种"生产"不仅已经背离了人的"需要",而且还是对"人"的摧残、折磨和否定,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因而他们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制度已经消灭,"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发展"生产"是当前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从根本上说人的存在是一种"需要—创造"性的存在。这种特性使人的存在又成为一种价值存在。人类存在的独特性——"需要—创造"性,及人类活动的独特性——能动的实践性,都是通过价值所显示的人的本质,表征着人的存在的价值属性。  相似文献   

11.
现时代人的需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现时代人的需要问题主要有 :人类需要的异化问题、人类生态需要满足根基的破坏及其难以满足性问题、我国人民的精神需要满足的断裂和真空地带问题、我国人民的社会需要满足的滞后性问题等 ,并对各问题存在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做出了全面的分析 ,就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积极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备受重视,但目前仍面临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需要自觉不足、主体性需要认知片面、主体性需要外化失范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餍足与偏见、需要的多变与依附、社会需要不足与异化以及双重需要的固有矛盾与张力。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需要,不仅要教育者的共情引导和示范、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需要”关照客观现实,更要实现双重需要的价值同构。  相似文献   

13.
康德把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的契机上界定为"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其用意在于借助审美来抵制人的思想行为受"欲望"所支配,从而使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表明审美乃是"作为一个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但这一思想从王国维把"美学"介绍到我国的那一天开始,就遭到我国美学界的曲解和误解,以致对"需要"与"欲望"不加区分、把"需要"也当作"欲望"来加以否定,从而造成我国现代美学研究领域的所谓"人生艺术化"而实际上却是与现实人生分离的一种高蹈的理论。由此,在区分"需要"与"欲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美与"作为一个人的人"的生存活动的不可分离性,即美是人的生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共分为五个层次,并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递进。辩证的运用这一理论,重视并合理满足高校师生的需要,以此达到激励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应该“拿来”并加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美国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国有孔子的需要层次论。前者研究的对象是普通的人,强调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呈递进式趋势,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黄金发展期;后者研究的对象是士大夫精英群体,强调人的低级需要应服从于高级追求,产生于战国时期。前者可能导致对生理、安全需要的过度依赖和依恋。相对于前者,以诚信为核心的孔子的需要层次论,不仅能做到实效最大化,而且积极、主动、热情、真诚和光明,充分体现了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成熟的文化,是高度的文明。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指向传统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即将收官、相对贫困缓解被列入新时代重要议题之际,一个有助于影响公众思维又具有社会和政治可行性的新时代相对贫困的概念和内涵急需界定清晰.基于需要本体论思想,文章提出贫困是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自然存在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状态为"绝对贫困",社会存在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状态为"相对贫困".在厘清相对贫困本体论特征的基础上,定义新时代中国相对贫困为在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状态.新时代相对贫困具有有限性、主体间性、群体相对性和历史相对性、多维特性和更具进化本体论特征.  相似文献   

17.
“需要”是人的思想、行为动力的源泉 ,“需要”是由人的价值观决定的。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并根据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的形势 ,改革、更新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历史生产过程、资本批判的视角把需要界定为人"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象化实践活动的需要和社会关系的需要,是价值范畴、实践范畴和关系范畴的统一。赫勒在其《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一书中将马克思的需要范畴主要作为价值范畴来理解,在需要的内涵、需要的分类及需要的意义中都包含着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这是因为赫勒的人道主义追求使她过于注重价值判断,而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分析,这也使她陷入了乌托邦。  相似文献   

19.
浅谈人的需要与教师的积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人的需要,提出了人类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人的需要是人性和人的本质体现,是 对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其内部环境和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外部条件稳定的要求。文章 根据教师特有的职业活动所形成的需要特征和积极性的特点,讨论如何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最后,提出了激励教师积极性 的几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匮乏”概念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出发点。萨特运用这一概念来把握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历史的发展,认为物质资料的匿乏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状态,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总体化是一个永无终结的克服匮乏的努力。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匾乏并不是普遍的人的存在型式,在私有制度下,匿乏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匮乏;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不是源于匠乏,而是由劳动和实践推动着的。因此,萨特以匮乏概念为出发点去重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失败的尝试,他从匮乏概念中引发出的关于人和历史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