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邮寄爱情     
军人的爱情是通过邮寄完成的。 女人们在接纳军人之爱的同时,就必须接纳远远近近的距离。这种“搭配”的爱情,有一种把孤独拉得很长,把日子盼得很瘦的相思……这是军人和  相似文献   

2.
当下小说的网络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昌 《晋阳学刊》2005,(6):101-104
不管是网络原创作品,还是超文本写作,真正具有网络意义上的"自足性"或云"个性"的网络文学作品贩并不多见.在写作以网络为题材的小说时,作者们的表现方式与角度也迥异其趣.如果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的网络只是男女主人公交往的媒介的话,大陆早期的网络题材小说写作却具备别样一种意味.网络爱情小说的缺失十分明显,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比较单一;网络爱情往往要走向现实爱情,纯粹的网络爱情较难发展;网络爱情缩略了时间性维度,而时间的考验、刻骨的相思等等加深爱情感受的东西被缩略后必然会降低爱情的浓度,这也是当下网络爱情小说容易流于肉欲化写作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3.
爱情,是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因而也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作为它的一个分支——离别相思,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更是被抒写得尽态极妍,摄人心魄。其中,表达思妇怀远之愁的诗作尤显突出。  相似文献   

4.
红豆,一名相思子。形如豌豆而微扁,色鲜红如珊瑚,产岭南。在植物学上属豆科,蔓生木之一种;在文学上常用以寄寓相思之情。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和五代词人和疑的《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都是用红豆表达相思的代表作。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南歌子》中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构思十分巧妙,写得极为深刻,可以说是写红豆寄寓相思的名句。还有唐代的韩偓、五代的花蕊夫人都曾以红豆相思入诗。  相似文献   

5.
爱情被称为文学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和英国的古典诗歌中,都存在大量爱情题材的诗歌,但二者的美学趣味有一定的差异。一朱光潜曾准确而精练地概括了中英诗之差异:“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①含蓄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又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爱情题材的诗歌也不例外。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通过描写客观景象,寄托深情,表达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浓浓相思,对爱情不着一字,但绵绵思念尽在其中。李白的…  相似文献   

6.
郑敏 《中州学刊》2001,(4):130-133
美与爱及女性的悲惨遭遇,是历代咏女诗歌的重要主题.女性美变化的总体趋向是由健变娇,逐渐形成了以阴柔为主的审美传统.历代咏女诗歌大多出自男性之手,少数为女性作品,亦基本反映着男性文化本位观念.咏女作品在题材上于爱情、婚姻、离别、相思、愁怨等若干方面特为密集.在人物描写方面,则呈现出由偏于表象到偏于内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金乾伟 《兰州学刊》2012,(10):90-94
新世纪以来,《玉台新咏》研究编撰者直指为女性的成果一改传统定论,这就为女性视角切入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撑和空间可能。中古时期,以宫教为编撰目的带有女性化或者女性特质的诗集《玉台新咏》选录了一些女性诗人作品,细腻表现女性孤苦酸楚相思、向往美满婚姻的爱情诗章,更有大量寄寓女性题材感慨人生身世的诗作,由女性主义视角观之,诗什无非是满足"四德"规驯女性的男权体现。  相似文献   

8.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和《圣经》中的《雅歌》,作为东西方爱情诗歌的源头,有很多可比之处,通过对《诗经》和《雅歌》爱情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初民的爱情观和爱情的本质,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对爱情的影响制约,指出人类最纯最真的感情都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闲谈     
正思维冲浪、心脏跳伞、自尊潜水、泪腺跑酷、疑心攀岩。——恋爱应该也是极限运动的一种吧。那些一生都在追逐爱情的人,往往是从未真正得到过爱情的。——关于爱情,最怕的就是还有“幻想的空间”,意犹未尽,最让人心痒。敢把你们的爱情拿出来晒,这就是宣告:“我不需要备胎。”——如果一个男人不愿把恋人公开到他的社交圈里,最终他娶回家的。八成也不会是这个女孩。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无法到达的森林。——枯∑春槭  相似文献   

10.
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富有自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最有创新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其爱情诗,从表面上看,对抒发美好爱情理想的常见模式有所颠覆,而其实质,则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呼唤,追求爱情价值与意义的回归。死亡诗则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其独特的死亡观--把死亡视为“永恒的休息”。哈代的死亡观映照出他的存在观,其存在观可以用负重精神来概括。  相似文献   

11.
<平凡的世界>依托社会转型期的特定语境展开小说的爱情叙事,这是一个迁徙者、历险者、奋斗者的叙事,也是一个读书者、思想者、高尚者的叙事,爱情叙事总是与道德的自我提升、人格的自我完善、身份的自我超越如影随形.爱情叙事中浓郁的文化情调和诗意美,成为始终贯穿孙、田爱情历程的主线,爱情叙事与文化叙事融为一体,这是当代以农民为主体的现实主义小说在爱情主题上的新开掘和新探索.超越出身局限的理想追求与超越阶层结构的爱情形态,构成了某种深层的呼应.但路遥让这份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刻戛然而止,既保持了爱情的纯美,又因爱情叙事的终止、定型而省略了爱情发展的多重可能性.其实过程比完成更具有艺术的余味,未完成式比完成武更具有一种蒹葭苍苍的原型美.  相似文献   

12.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龚维才同志编的《最美丽的爱情——马克思爱情诗文选》一书(以下简称《马克思爱情诗文选》),以其丰富的内容,显示出马克思的爱情论理思想。 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人为满足生理需要的行为社会化。动物间的异性吸引并不是爱情,男女间的单纯友谊交往也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必须具备性爱的因素。而性欲则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是人对性行为的要求。性爱不等于就是性欲。爱情的发展导致男女双方婚  相似文献   

13.
邓建中 《云梦学刊》2003,24(2):83-85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的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乡土爱情剧,《乡村爱情》自推出以来,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十年弹指一挥间,《乡村爱情》已在一代中国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社会大众对《乡村爱情》的评判却是"冰火两重天"。爱之者认为,该剧是一部遵循农民路线,讲述乡土情感故事的轻喜剧,责之者认为,《乡村爱情》是一部有意回避乡村现实难题,贪图制造奇幻爱情图景的"伪现实主义"之作。社会各界围绕《乡村爱情》的纷纷扰扰,已超出了一部普通电视剧的理论范围,孰是孰非、孰美孰丑俨然成为一时无法评判的"烫手山芋"。本文试图从《乡村爱情》电视剧的原初人物形象和内在叙事机理入手,通过推究《乡村爱情》的剧情发展脉络和深层次矛盾症结,渐次破解当代乡村爱情剧的症结与困境。  相似文献   

15.
唐人小说中的爱情题材以其曲折生动的情节结构、风采各异的人物形象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成为众多题材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种。其中的《李娃传》、《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更以其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描绘和理性认知,成为爱情题材中的皎皎明珠。本文试以文本分析为着力点,通过对上述作品中三位女性性格特征的研究,得出结论:成长环境影响她们性格的形成。性格特征决定了她们的爱情追求和爱情结局。  相似文献   

16.
贾母——宝黛爱情悲剧的罪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母是贾府里名位最尊、辈份最高的太上夫人,是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里的真正掌权人。在宝黛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贾母自始至终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从客观效果看,她促成和加强了宝黛爱情,但是在宝黛爱情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贾母却从本阶级的礼教、道德标准和本家族集团利益出发,冷酷而残忍地作出娶钗去黛的决定,使宝黛爱情以悲剧告终  相似文献   

17.
何石妹 《河北学刊》2003,23(2):27-27
飞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曹丕),“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曹雪芹),等等。飞鸟意象的出现往往带来一种缥缈的相思情绪。这种以飞鸟比兴,引起相思之情的表达方式,可以  相似文献   

18.
爱情和婚姻     
正很多年轻人问我:"爱情是怎么一回事儿?"我不懂,只有借用哲学家柏拉图的答案了。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爱情是什么?怎样找到爱情?"老师回答:"前面有一片很大的麦田,你向前走,不能回头,而且你只能摘一棵麦穗,如果你找到最金黄的麦穗,你就找到爱情了。"柏拉图向前走,走了不久,折回头来,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摘到。  相似文献   

19.
论爱情诗     
爱情是人类最普遍、最热烈的情感之一。真正的爱情,总是高尚的、纯洁的;它丰富人的心灵,引人向上,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真正的爱情诗也是如此。它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把人的思想和感情从情欲世界提高到精神世界,使人的心灵更美好、更崇高。 几个世纪以前,西班牙剧作家和诗人洛贝·德·维加就曾借他剧中人物之口说过:  相似文献   

20.
应晨 《阴山学刊》2010,23(1):63-67
月亮,向来是诗人的宠儿,与中国文学生而有缘,作为一种意象源远流长。唐诗中的月意象是古典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唐代的诗人或借月造境,或以月融情,将自己独特的人文、宗教体验寄予其中,展示了难以言表的情感流程,尤其是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