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历史剧的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是悖论依存的,两者以悲剧精神为联结点.历史剧中充分表现了人类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与自然、与命运不断抗争,超越自身局限,挑战世俗成规,在两难的境遇中决不屈服的悲剧精神.这是历史剧的真实性的体现,也正是其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张新民 《学术交流》2007,(1):171-173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雷雨》在借鉴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并与我国的悲剧艺术相结合以表现人物的悲剧,成功地塑造以命运悲剧为主要类型的侍萍的悲剧形象和以性格悲剧类型为主要类型的蘩漪的悲剧形象,揭示其对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吸收、融合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并探讨形成人物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俄国剧作家A.H.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的作品中,历史题材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创作的早期阶段,奥斯特洛夫斯基对历史就有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创作历史剧是剧作家最好的写作功底之一,历史剧能启发人们的自我认识和培养人们自觉地热爱祖国.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历史剧中所塑造的一个个独特的人物,反映出他对历史题材和人民题材的观点.历史剧中体现人民优秀品质的主人公在历史上全都确有其人.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段都具有古代的特征,各种与民间习俗和民间文化有关的历史生活的渊源通过戏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些方面首先取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对表现人民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主题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黄锦 《社科纵横》2006,21(5):103-104
音乐的悲剧美是重要的音乐美的范畴,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与作为戏剧类型的悲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举例说明了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在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且与崇高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净化人的灵魂,给人以激励启示,引发人们的美感。  相似文献   

5.
萧红始终把关注和表现的目光放到处在民族苦难下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上,文章从孤寂的人生苦旅,独特的女性视角,秉承师门的文学特质等方面梳理,了解作家极其悲惨和凄凉的一生,以此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谈悲剧与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平 《社科纵横》2005,20(1):135-136
广义的悲剧 ,用来定义某种情调 ,这种情调 ,也常被人们用悲、悲情、悲剧性等词语界定。狭义的悲剧指特殊的戏剧艺术类型。美学范畴的悲剧 ,即关乎情调 ,又囊括了狭义的悲剧。它是悲剧艺术的精髓。本文讨论的 ,正是这样一种悲剧。王国维先生认为 :“艺术是苦难人生的唯一解脱。”因为艺术在阴郁的现实之外 ,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 ,包含了崇高 :它源于苦难 ,又超越于苦难。它和苦难一起 ,支撑着艺术与人生。本文主要抒写了四种悲剧 :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奋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悲剧 ,对善良与崇高的坚守招致的悲剧和毁灭 ,开放在血泊和墓地里的爱情悲剧 ,庸常人生中所完成的对悲情的超越。通过这四种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 ,悲剧与崇高 ,如何在美学层面上 ,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7.
宋法刚 《唐都学刊》2008,24(1):82-84
将<大明王朝>置于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视域中加以解读.作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阶段性的产物,<大明王朝>透射出新的气象.通过一个圆型的帝王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治独裁而非法治正义的、帝王利益高于人民利益的、派系争斗建构政治格局的真实的王朝形象.而在这种真实中,有着基于"真理分裂"的悲剧力量,这种沉潜的悲剧力量使得我们沉默下来去理解政治、理解历史、理解现实并理解自己.反思与沉默是精英文化的素质,于是这样的叙事动机和叙事期待让<大明王朝>在意识形态的表达上,摆脱了寄生主导意识形态的苦恼而倾向精英意识形态的表达.这是社会文化思潮变化的产物,也是精英群体借助大众传媒和大众艺术发出的声音.所有这些将<大明王朝>推上了历史剧的新高峰.同时,这种创作实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后此类电视剧的精神脉络,给电视剧带来勇气和知性,摆脱思想上的贫瘠虚假和寄生懦弱.  相似文献   

8.
王挺 《浙江学刊》2001,46(6):106-109
本文阐述了西方文学创作中拥有的悲剧美学传统它表现了西方人对人类历史之二律背反法则的洞见,对物化世界的惶惑,对文明世界的厌倦和逃离,对人的异化的拒斥和反抗.认为现实的悲剧性体验是形成悲剧意识的坚实基础,悲剧意识里的超越和抗争显示出感性生命的丰富与复杂.  相似文献   

9.
戏剧家关汉卿和近松门左卫门在中国和日本戏剧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莎士比亚在英国戏剧文学史上的地位几乎等同.他们两人在戏剧创作技巧和内容取材上也存在不少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以两人创作的以"妓"为主人公的爱情戏剧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关剧的"士妓恋"和近松门剧的"町妓恋"题材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在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命运抗争主体以及结局处理方式等方面,所反映出的民族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论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的悲剧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茜 《唐都学刊》2003,19(2):8-11
“红叶题诗”是一个著名的传统题材 ,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 ,通过宫女与士子这种特定身份的婚恋 ,揭示了这种独特题材“红叶题诗”的文化内涵 :唐五代宫女的独特性与命运悲剧、晚唐五代士子对盛世的热望与现实的苦痛、婚姻的宿命观 ,显示了内在的矛盾冲突与整体悲剧品格  相似文献   

11.
关四平  陈默 《求是学刊》2003,30(5):101-105
《三国志演义》是一部史诗性的悲剧作品,书中各色人物的悲情倾泻,既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氛围,又冲刷掉了他们身上的神性光环或鬼域色彩,显露出活生生的"人"的鲜明个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书中人物悲情与认识内容此呼彼应,珠联璧合;人物悲情与道德观念表里互衬、水乳交融;人物悲情与悲剧题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等诸多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具有典范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亚珉  夏玉玲 《阅江学刊》2012,4(2):129-134
悲剧素来被看作艺术的最高形式,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人在情感与理智、现实与理想、生存与死亡的复杂悲剧矛盾关系中,始终不懈地追求自我本质力量的实现。悲剧并非仅指生命的苦难与毁灭,更重要的是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和死亡的来临时,人所持的敢于抗争的态度和勇于超越的精神。尤金.奥尼尔以悲剧进行创作、借悲剧阐释社会现实、用悲剧精神启迪人生,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王斯敏 《社科纵横》2005,20(4):155-156
选取贾宝玉和哈姆雷特这两个中西文艺史上著名的悲剧形象,从其家族使命、矛盾性格、被毁爱情、最终结局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寻找异同,从而揭示出悲剧美在文艺美学中的应用与魅力。  相似文献   

14.
孙畅 《社科纵横》2007,22(3):170-171
阿瑟·密勒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戏剧家之一。密勒剧作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悲剧学说。本文以《萨勒姆女巫》一剧为例,深入探讨普洛克托这一小人物悲剧形象以及带给读者和观众的情感净化,以此感受密勒戏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张丛皞 《学术交流》2012,(9):183-187
悲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主要的题材样式。异域文学精神的启发与作家自我体验的折射一向是学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素质的主要观念前提,这种学术视点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本土性的历史文化处境对中国现代悲剧文学创作起到的重要制导作用。中国现代积贫积弱和战争不断的历史环境以及急遽变化和自由混乱的文化境遇,为悲剧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文化转型的观念结构的意识分裂与价值冲突,生命个体的全面苏醒勃发的意志与理性的冲突,宗教意识无法忽视的潜在影响,政党政治的兴起与观念分立背景下价值建构的不懈努力,不但使中国现代悲剧文学的创作暗合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多种悲剧观念,而且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诸多观念形态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安琦 《学术交流》2012,(9):200-202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其作品《俄狄浦斯王》代表着古希腊悲剧创作的最高水平。索福克勒斯悲剧创作以"伟大人物"作为其悲剧创作的主人公,人物形象鲜明,布局巧妙,结构严整。其悲剧创作主题突出"人"与"命运"抗争,体现赞美生命、昂扬人类意志的精神力量,因此,被称为"命运悲剧"。与索福克勒斯悲剧创作主题相比,现代西方悲剧创作的主题构建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但是,在主题构建、主人公性格塑造、情节展开、气氛渲染等方面继承并发扬了索福克勒斯悲剧的创作主题,传承了人类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精神力量,使悲剧创作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王文霞 《社科纵横》2005,20(2):164-165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与经典之作,而张爱玲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悲剧感很强的小说,二者有没有相通之处呢?本文试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效果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历史剧真实性新探——从郭沫若的历史剧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不同意以历史事实去衡量历史剧真实与否的标准。认为历史剧既然属于艺术,它的真实性必须从艺术本体角度去探求。当历史材料作为历史剧的素材后,它首先受到作家主体精神的渗透,然后又受到戏剧体裁审美特征的规范,而后,在当代作家和历史素材之间会发生当代“视界”和历史“视界”的双向融合,形成历史剧的主体性、假定性和当代性真实内涵。历史剧的主体性真实、假定性真实和当代性真实的综合实现,并且通过观众的鉴赏、认同,产生出认同性真实。因此,历史剧真实性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流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5,(4):125-128
弗洛伊德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探究了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本能,展现了人类生命悲剧的必然性和多种心理体验,从而建立起其非理性主义的悲剧观。本文从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弗洛伊德悲剧论中关于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快感、悲剧的深层心理学和悲剧的乐观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尼采的伟大历史贡献在于,他第一次以悲剧的眼光透视哲学,把悲剧感、悲剧激情转化、提升为一种悲剧哲学,与此同时,他以哲学的语言、哲学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悲剧意识的内涵,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张度和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