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对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的意义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与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所得的结果用千分数表示.另外,人口自然增长率还可以用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表示.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  相似文献   

2.
一、西部人口自然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经济发展和人口自然增长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而言,在工业化开始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特征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陕西、重庆、云南、广西、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贵州、青海、西藏)经济发展滞后的状态,和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有着直接的联系.2001年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为14.8‰,死亡率为6.37‰,自然增长率为8.42‰.这一人口增长速度,较1991年出生率高达21.02‰,自然增长率高达13.84%‰,虽然有了显著的降低,但依然偏高.与东部地区(这里的东部指除西部12各省市区的其他省市区)同期相比较,出生率高出4.2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出3.82个千分点.  相似文献   

3.
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方法应改进●汤晓亮吴克虹●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根据人口自然变动计算的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数和年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数表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人口增减情况的重要统计指标,也是目前我国考察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4.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对其进行有效预测能更好地帮助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治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预测更加需要高效而精确的预测方法。为此,本文引入Box-Jenkins建模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预测,以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一定的人口结构受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文化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制约。人口的自然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人口的自然结构,是分析社会人口问题的重点,研究社会力量的互动关系基础。对劳动力的研究、人口变动趋势、进行人口预测意义深远。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在这样少数民族集住区研究人口年龄结构,了解少数民族人口变动趋势更有实际意义。本文以新疆人口为主研究新疆人口的年龄结构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运用TOPSIS方法从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等四个角度测算中国整体和各省份城镇化协调水平,并对不同区域城镇化协调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城镇化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中国各省份城镇化协调性水平差异明显,总体来看,发达省份城镇化协调水平相对较高;3.不同驱动要素对城镇化协调水平的差异明显,具体排序为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其中东部地区经济城镇化的表现尤为明显,中、西部地区土地城镇化的表现较为突出。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项反映人口规模变动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年出生人口-年死亡人口)/年平均人口目前不少地方采用这一指标来考核地方政府的计划生育成果,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特别是对地市或县一级行政区域来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很难确准反映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吴航 《浙江统计》2003,(11):10-11
家庭是一种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不仅是人口再生产的单位,许多家庭还是一个经济实体,在社会生产、经营、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还担负着教育家庭成员、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因此,家庭户数的多少、家庭规模的增减以及家庭构成的变化都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互相影响,彼此促进。浙江省作为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与大多数东部地区的省市一样,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浙江省总人口4677万,人口出生率为10.3‰,人口自然增长率…  相似文献   

9.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生人口为1200万,生育率1.3,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有三十年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口净增仅48万人,出生率继2020年首次跌破10‰(8.52‰)后,再次下降至7.52‰,无论出生人口总量还是出生率,都创下1950年以来的新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34‰,自然增长率逼近零增长时代,中国是否陷入了"低生育率陷阱"呢?其实,低生育率不仅是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已经成为全球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拉姆齐模型的动态分析框架,借助于对其中若干重要参数的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稳定状态及其推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利用研究结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进行了模拟。初步结论为:①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中存在稳定状态且随其参变量的变化而移动;②此稳定状态可以通过政策优化参数而向后推移;③可调控参数分别为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人均消费增长率、资本份额、技术进步速率、社会平均折旧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相似文献   

11.
《青海统计》2008,(4):43-43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人口政策,努力构建和谐青海,全省人口控制与发展形势继续向好,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稳定增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为青海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和谐、宽松的人口环境。一、人口总量低速稳定增长据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为551.6万人,比2006年增加3.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4.93‰,死亡率为6.13‰,自然增长率为8.8‰。与2006年相比,人口出生率下降了0.3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了0.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0.17个千分点。自2004年以来,我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4年在10‰以下。人口总量相对稳定的低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和谐青海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12.
潘慧琴 《上海统计》1998,(12):33-34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1997年末我区人口死亡率由1996年的7.63‰下降为7.38‰,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逐年提高,1997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7.49岁,自然增长率连续7年为负数并有逐年递减的趋势,1997年自然增长率已为-3.65‰.生育水平和死亡率的不断下降,使我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加速,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1996年底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5.82万,占总人口比重达19.0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近2万,长寿水平为12.7%.因此老年人口的发展中高龄老人将越来越多,高龄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统计信息     
上海人口自然变动 在全国首次出现负增长1992年上海户籍人口的官然变动已出现零增长,这标志着上海人口自然增长已出现新的转折点。1993年继1992年人口自然变动零增长后,又发展为全市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1993年全市户籍人口共出生83973人,死亡93988人,人口自然增长为负0.78%。其中市区户籍人口的出生数小于死亡效1.7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负1.85%,比1992年市区人口负增长上升O.75个千分点。郊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5‰,比1992年降低0.25个千分点,是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市统计局人口处供稿)  相似文献   

14.
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一)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52年的2%,下降到2002年的0.645%.经历了一个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而且其中城镇和乡村的增长率还各有一定的差异.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5.
邱建华 《中国统计》2005,(10):51-52
人口发展基本概况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同时该区实行了免费医疗,人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迅速增长,死亡率不断下降,促进了生育水平的上升,使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20年左右的时间快速发展,平均每年净增人口近4万人,自1996年西藏农牧区开展以“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的人口计生工作以来,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2004年末该区总人口为273.6万,其中汉族干部职工及城镇居民8.52万,藏族干部职工及城镇居民33.72万人,农牧民23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5…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社会认同度为研究视角,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中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代际差异、性别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整体偏低,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人特征对其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代际及性别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认同度与其就近城镇化意愿显著正相关,且第一代女性农业转移人口受到的影响作用更明显。从各项指标来看,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受职业技能水平、子女教育状况、职业升迁机会、户籍状况、与市民的关系、工作环境、工作时长、居住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均大于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女性农业转移人口更关注子女教育水平、工作环境、工作时长、居住条件和物价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人口规模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和特定地域的人口总量。人口规模的大小不但影响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影响就业等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研究适度的人口规模是研究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前提。特定区域内人口规模的形成是由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共同决定的。人口出生率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风欲习惯、社会整体福利状况、伦理、道德等因素;人口死亡率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状态、医疗卫生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活习惯等;而人口的迁移取决于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及迁移成本等。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和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的背景下,文章以国有工业企业相关指标为研究对象,从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基于职工与政府目标函数构建社会统筹账户最优缴费率模型,经测算得到最优缴费率为17.96%,低于现行水平1.04个百分点.进一步,测算分析了不同人口增长率下的最优缴费率,结果表明最优缴费率与人口增长率成反比,但最优缴费率对人口增长率的敏感性较小.因此,立足于现实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前提,考虑适度降低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率是可行的;并且,调整生育政策有利于降低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率,从而减小工作单位养老压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生产效率与经济发展差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SFA模型利用超越对数函数估算了中国各省市区和三大区域历年的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TFP)水平及其效率变化,研究发现,东中西部的资本产出弹性大于劳动产出弹性。在此基础上对各省市区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998-2007年间,东部的TFP增长率最高,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以上研究表明,TFP是造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效率和国家增加对中西部的投资可以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建立动态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模拟了物流发展水平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各地物流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物流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人口较多的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快,对人口较少欠发达地区则产生负面的影响,因而将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制定相应的物流管理政策,对人口较少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有所减轻,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