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熊大木在历史演义"小说不可紊之以正史"的创作理论氛围中,提出了正史与小说"两存之"的观点.虽然在具体创作中他并没有很好地遵循这一观点,采入了大量野史传闻而未予注明,但提出这一观点仍表明了他的勇气和眼光,对历史演义的创作理论作出了贡献.熊大木在历史演义中采入小说的作法与他书坊主的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2.
建阳书坊的雕版刻印书籍闻名于世,有“图书之府”的美誉,这里曾聚集了众多经营、编撰、创作、刻版等书坊专业人才,熊大木则是其中的多面手。他既是书坊主,又是著名小说家。从熊大木现存作品尤其是历史演义小说来分析其编创作品在通俗性、实证性、创新性和继承性等方面的特色,揭示出熊大木对建阳刻书和明代通俗小说发展等方面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历史演义小说,既要演史,又要演义,大概可以按照创作特点分为历史的小说化和小说的历史化两类,但无论是哪一类历史演义小说,都有虚构和纪实的部分,虚实相生可以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历史演义小说这种虚实相生的特点,才能够实现其寓教化于娱乐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历史小说作为通俗文学家族里的一员,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二三十年代的通俗历史演义小说在通俗文学的大军里可以说是异军突起。对此,笔者从历史小说的内涵解释、生成与繁荣、大致的分类以及此时间段的代表性作家蔡东藩的历史演义小说的评述,进一步思考阐释了如何看待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真伪。  相似文献   

5.
世界诸国均无历史演义小说这一品种 ,只有中国才有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的正史 ,历来就有神话、传说、虚构的成份 ,以史为本 ,并敷演其大义 ,达到以史为鉴 ,教育和娱乐民众的目的 ,于是乃有历史演义小说的出现 ,历史演义小说经历了衍变过程。中国历史演义小说 ,具有其鲜明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历来研究者认为,熊大木以小说编创者兼书坊主的特殊身份对明代小说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陈旭东先生《熊大木身份新考》一文,认为“熊大木作为书坊主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遗憾的是,陈文立论并没有以过去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观点虽有新意,但无更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可以举证,熊大木书坊主的身份尚难动摇。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创作,无论是白话小说还是文言小说,其发展轨迹大体可以表述为由演义历史、假托前代到逐渐贴近现实再到直面现实的时事类纪实小说的转向。而打破传统小说观念,开创明代小说创作直接反映现实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最终完成了这种转型,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小说,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历史演义小说虚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构本来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文体特征,但由于历史演义小说与史籍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对其虚构的特质有一个较为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历史演义小说中的虚构有其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将包含预言的志怪故事引入《三国志》中,是通过预言这一媒介将史书与小说沟通、结合,用文学故事之含义注释史书所述历史事件,阐发历史事件所含深义以及给人的启示,一定程度上勾画出了小说的轮廓,启发了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作家们在演绎历史的同时,常常借助于历史来反观现实,寄托广大民众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与封建正统思想判然有别的民间意识,具有鲜明的"平民化"的思想倾向。明代历史演又小说纠正了讲史评话偏离历史真实的弊端,并努力使历史演义小说向雅俗交融的方向发展,呈现了社会生活容量不断扩大、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艺术描写日趋细密的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